孙立林,矩阵元创始人。历任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市场拓展部高级主管、中国银联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孙立林先生拥有10余年银行及咨询从业和管理经验,先后担任Chinaledger创始成员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区块链论坛创始成员及理事单位公司、ITU数字货币工作组安全组副主席、雄安新区区块链特约专家、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成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区块链工作组成员。
2016年8月,矩阵元获得万向控股与分布式资本的1.5亿元投资,成为当时国内区块链单笔融资资金额最高的初创公司。拿到巨额融资之后,矩阵元定位从最初的专注服务金融业开始拓展至全行业的以区块链底层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计算架构服务提供商。
现在矩阵元拥有140余人的团队,工程师人数超过100人,占比70%以上,其中有70人在做底层开发。矩阵元早在2017年8月就联合万向、微众银行开源了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平台BCOS,2018年1月和2018年6月分别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开放服务平台JUICE和安全多方计算平台JUGO。
尽管矩阵元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已取得不错成绩,但在6月27日,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LC3技术论坛上,孙立林还是从技术实现角度,坦率指出了整个行业的现状:。区块链谈应用,为时尚早;区块链技术完全商用化,现在几乎不可能。
同时,“早”也意味着无限可能,这也是他一边为技术正本清源,一边对事业非常兴奋的原因
荣格:目前的区块链行业有很多乱象,作为专业技术从业者,您的判断与认知是怎样的?
孙立林:当前,区块链领域有很多伪概念。原生的区块链是没有隐私保护能力的,原生的区块链立面其实没有加密。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词汇“加密货币”,准确的说法叫加密货币,密码学是crypography,加密是encryption,加密只是密码学的一部分。如果有加密货币就会有解密货币,这都是非常基本的概念性错误。
区块链最核心的是共识,实际上有些数据号称TPS已经十几亿,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系统架构的设计没有什么事情是“既、又、更、还”样样都能做到的。原有金融机构把支付清算和结算是分成三段的,用户刷卡或者扫码的时候是支付,每天晚上11点钟银联开始做清算,第二天早晨8点钟开始发对账文件,逐级发到网上,人民银行大额系统关掉之前这个叫结算。这三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特币的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取舍,为了提升整体性能牺牲部分性能。比特币原生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支付清算和交收一体化而牺牲了局部的性能。
区块链真的没有那么高深,它就是一套清算加结算系统,只不过它用了一套分布式的架构来处理而已。
从技术角度来说,下一代计算架构实际上是完整的计算架构的迭代和迁移,包含隐私计算、隐私储存、隐私通讯三个主要方面,区块链只是下一代计算架构的一部分。
区块链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
而是谁为数据定价
荣格财经:您认为数据价值兑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孙立林:核心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谁来对数据做定价的问题。即:这个数据值多少钱?这个问题技术是解决不了的,要靠自由市场的交易来解决。
黄金、过去的票据,纸质的票据,交割的时候有明确的对价,而数据资产完全不同,数据一旦我被看到,或者数据落地存在某处,就有可能被拿走,包括其中可能最值钱的逻辑。即数据一旦交易以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数据隐私完全暴露。
所以,数据价值兑现的核心是完全无法被对方看到或得到(存储),但这样数据就无法流动。没有定价,没有流动性,这是一个根本矛盾。
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分成四段,
每一段各不相同。
荣格:如何理解这一“核心问题”的根本矛盾?
孙立林:从计算角度,我们把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分成了四段,数据的采集和生产,这就是物联网。采集出来的数据要存储和计算,这就是在laas这一层来处理。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下一代架构其实是在PAAS这一层,在这一层里面它主要定位的是分发和交换。它本质上是个基础设施,而且叫运营商级的基础设施。
基于这样一个对数字化世界全周期的理解,一个重要的认知前提是:没有人、机构、公司可以拿全所有的数据。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是盲人,只能摸到数据整体的一个片断,所以我们称为“盲人摸象”。
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展开,结论就非常清楚,就是任何人想要拿到数据的全貌和完整的用户画像,只有通过充分的数据交换和协同计算,这是两件事情。
数据交换就是将数据作为资产交换;协同计算的意思是数据资产不愿意交换但互相需要,大家要协同一起计算出一个结果,这是用的完全非区块链的另外一套算法。
目前的治理架构遇到核心挑战
荣格:为什么迫切需要下一代计算架构,当前治理架构的现状与不足有哪些?
孙立林:目前的治理架构呈现为两个特性,一个叫单向性,一个叫单线性。单向性基本上所有的等级都是从上往下来制定的,单线性其实它衡量的维度非常有限,报文承载是有限的。
这个架构今天遇到了几个核心挑战,也是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个,从孙正义收购RAM的标价来说,未来在20年内是1万亿个节点,从今天的节点数增长来说,一旦随着NB-IOT的全面普及,未来将有10万亿有计算能力的节点加入这个网络,而数据结构无法支持寻址效率,会导致原有的架构崩溃;
第二,就是每个节点产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
第三,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节点之间的链接越来越丰富,单线性的问题会变成多线性,度量衡会发生调整,而这是给数字货币来定价的基准之一。
基于这三个基本判断,解决方案是:
1原有的架构要引入新的拓扑结构来调整适配。
2相邻的节点之间如果不在一个中心化节点之下,完全无法做交易,而在具体的应用中,就会造成阻拦。
3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节点之间的链接越来越丰富,单线性的问题会变成多线性,度量衡会发生调整,而这是给数字货币来定价的基准之一
基于这三个基本判断,解决方案是:
1原有的架构要引入新的拓扑结构来调整适配。
2相邻的节点之间如果不在一个中心化节点之下,完全无法做交易,而在具体的应用中,就会造成阻拦。
比如一个是保险公司,一个是医院,当它们上面是没有这样中心化的报文处理机构的时候,它们的报文完全无法走动,只能靠人为行政干预。但是随着机构之间数据流通性的增强,即便是中央政府也无法做到给每一个部门、机构之间制订一个新的银联或者新的交易所,给每个交易都来定规则,这也是需要新技术手段处理的原因。
单一算法没有意义,且只会贬值,
只有完备地执行计算过程的输出
才有可能构成最终的金融定价。
荣格:算力是给数字货币定价的唯一要素么?
孙立林:单一算法只会贬值,不会增值,它没有意义,且有偶然性。
单一的数据也没有价值,因为数据量并不是越大越好,真正有用的数据量,真正有效用的数据量其实只是原生数据很少的一部分。
而定价,则需要通过计算过程,只有完备地执行计算过程的输出才有可能构成最终的金融定价。
合约体系分为三种,系统合约、带状态的合约及无状态的合约,我们把所有的支付清算和需要邀约处理的东西放进一个系统合约。
计算本身才能构成流动性的定价度量,这也是直接获得所谓数字货币价值的一个出发点。
今天我们所有的交易事物本质上都是代理人,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交易背景是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每一个交易背后的持牌机构。就连现金本质是国家信用在做背书。
今天只有电子货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所有的交割只是做了额度的变更,即只是在银行的额度当中做了额度帐户的嫁接器。
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下一代计算架构当中,未来是用算法来完备地提供信任。下一步矩阵元将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重点做的就是算法博弈论或者计算博弈论
全数字化时代
将有一个由公权力背书
和指定的持牌机构持有所有人的数据。
荣格:未来数字化时代里怎么衡量交易的品质或者交易的定价?
孙立林:现在每家银行办事的时候都需要留下手机号、身份证号乃至家庭住址婚姻情况等所有信息,酒店注册登记也会记载个人信息。此外,餐馆、会所的会员卡,结婚登记的民政部门、报案时的公安部门,都会记载你的信息,这些信息背后是各种机制下的信任。
而未来,记载人们信息的数据货币作为一个记忆,它一定要度量所有的交易,能够承载着不同的维度。在数字化时代里怎么衡量这个交易的品质或者交易的定价?尤其是节点越来越多的时候,技术状态必须要衡量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单一法币根本无法度量所有东西的时候?
在全数字化时代可能的结果是,只有一个由公权力背书和指定的持牌机构持有我们所有人的数据。这意味着我的个人隐私必须完全贡献给它,但是在交易过程当中的交易对手方可以不需要知道。
本文转自荣格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