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第二章RFID设计技术基础)

    • 1、数字通信模型
    • 2、数字通信特点
    • 3、数字通信的特征指标
    • 4、RFID通信方式
    • 5、RFID系统的通信过程
    • 6、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 7、数字信号特点
    • 8、时域,频域
    • 9、信号工作方式
    • 10、通信握手
    • 11、信道
    • 12、编解码
    • 13、信号需要调制的因素
    • 14、信源编码、数据编码
    • 15、编码方式
    • 16、不归零码、
    • 17、编码方式的选择因素
    • 18、RFID信道编码
    • 19、信道编码任务
    • 20、信息码元、监督码元
    • 21、许用码组、禁用码组
    • 22、编码效率计算
    • 23、码字、码长、码距
    • 24、系统码、非系统码
    • 25、纠正随机错误码、纠正突发错误码
    • 26、差错控制编码: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汉明码
    • 27、信道编码
    • 28、防碰撞算法
    • 29、载波调制
    • 30、RFID的安全需求
    • 31、密码学基础
    • 32、非对称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双钥密码体制
    • 33、非对称密码体制用处
    • 34、RFID认证技术


1、数字通信模型

  • 信源编码与信源译码:A/D转换;数据压缩
  • 信道编码与信道译码:增强信号干扰能力,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 数字调制:改变载波参数;通过将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 加密模块与解密模块: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之间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1张图片
    数字通信发送模型:信源编码 - 加密 - 信道编码 - 载波调制

2、数字通信特点

(1)避免噪声积累,便于长距离高质量传输
(2)便于加密处理
(3)便于设备的集成,微型化
(4)占用较宽的信道频率

3、数字通信的特征指标

(1)传输速率
(2)信道带宽:频带利用率=速率bps/带宽Hz
(3)误码率

4、RFID通信方式

(1)反向散射调制
(2)负载调制

5、RFID系统的通信过程

读写器中信号经:信号编码、调制器、传输介质(无线信道)、电子标签中的解调器、信号译码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2张图片

6、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数字信号:离散

7、数字信号特点

(1)信号的完整性
(2)信号的安全性
(3)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
(4)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化
(5)便于构成物联网

8、时域,频域

9、信号工作方式

时序系统、全双工系统、半双工系统

10、通信握手

由通信协议规定:优先通信、数据同步、信息确认

11、信道

  • 信道分类:
    •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渠道(无线信道)
    • 电磁波的引导传播渠道(如电缆信道)
  • 信道指标:
    • 带宽: 信号所拥有的频率范围
      • 能够通过的最高频率 - 能够通过的最低频率
      • 单位:Hz
    • 传输速率:每秒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比特率bps
    • 波特率:每秒钟通过信道的码元数
      • 码元:携带数据信息的信号单元
      • 比特率=波特率*log2(M) M:离散电平个数(bit数)
      • 两相调制:1个码元使用1个bit
      • 四相调制:1个码元使用2个bit
      • 八相调制:1个码元使用3个bit
    • 容量:
      • 理想信道
      • 受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香农定理
        • 信噪比=信号功率/噪声功率
      • 特征:
        • 带宽越大,容量越大
        • 信噪比越大,容量越大
      • 高斯白噪声:
        • 把瞬时值的概率分布服从高斯分布,功率谱密度服从均匀分布

12、编解码

(1)信源编码/解码:数模转换、数据压缩(例:哈夫曼编码)
(2)信道编码/解码:检错与纠错,区分通路,适应信道条件,提高通信可靠性
(3)保密编码

13、信号需要调制的因素

(1)提高传输速率:工作频率越高,传输速度越快,带宽越大
(2)减小天线体积:工作频率越高,波长越小,天线尺寸越小
(3)允许频道复用:信道复用

14、信源编码、数据编码

  • 信源编码: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将数字信号编码成更适合传输的数字信号(必须保证不中断读写器对电子标签的能量供应)
  • 数据编码: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密勒编码、修正密勒编码

15、编码方式

(1)反向不归零编码
(2)单极性归零编码
(3)曼彻斯特编码
(4)差动双相编码
(5)密勒编码
(6)变形密勒编码

16、不归零码、

(1)不归零码(NRZ)

  • 单极性不归零码(UNRZ)
    • 高电平1,低电平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双极性不归零码(BNRZ)
    • 正高电平1,负高电平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点:带宽完全利用、难以同步、直流分量

(2)归零码(RZ)

  • 单极性归零码(URZ)
    • 高电平1,低电平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双极性归零码(BRZ)
    • 一个调制周期内10表示1,-10表示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点:易于同步、浪费带宽

(3)反向不归零码(NRZI)

  • 电平翻转0,电平保持1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3张图片
    特点:完全利用带宽、携带时钟信号

(4)曼彻斯特编码:归零码、分相码

  • 半个周期时,高->低:1;低->高:0(10->1;01->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点:
  • 携带时钟信号,自同步,不需要填充位
  • 损失带宽,但对高速信号影响较小
  • 有利于发现传输碰撞错误:多信号叠加抵消产生不跳变

信息100101用曼彻斯特编码结果为:100101100110

(5)差分曼彻斯特

  • 电位保持代表1,跳变代表0
  • 半周期处跳变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4张图片
    特点:电平变化不多于曼彻斯特

(6)差动双相编码

  • 每周期开始时电平反向
  • 半周期时,电平跳:0;电平保持: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点:

  • 11/00表示1;01/10表示0
  • 容易重建位同步

(7)密勒编码

  • 1:起始不跳变,中心点跳变
  • 0:单个0:边界不跳变,中间也不跳变
    • 连续0:连续两个0之间的边界跳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码:

  • 以2倍时钟频率读入位值
  • 0->1跳变为起始位,然后10/01->1;00/11->0

(8)修正密勒码(在密勒码跳变处产生一个负的窄脉冲就是修正密勒码)

  • 每位数据中间有窄脉冲:1;没有:0
  • 连续0:从第二个0开始,在数据的起始部分加一个窄脉冲
  • 无信息:两个连续的位开始和中间部分都没有窄脉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编码方式的选择因素

(1)电子标签的能量来源
(2)电子标签的检错能力
(3)电子标签时钟的提取

18、RFID信道编码

  • 最主要的干扰因素:信道噪声、多标签操作
  • 差错控制编码:监督码元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19、信道编码任务

  • 校验和:差错控制编码
  • 多路存取:信道复用
  • 防碰撞:降低信号干扰

20、信息码元、监督码元

  • 信息码元:发送端由信源编码得到的被传输的信息数据比特
  • 监督码元

21、许用码组、禁用码组

许用码组:根据规则合法的分组编码
禁用码组

22、编码效率计算

编码效率:信息位(k)占总码元数比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监督位:r)

23、码字、码长、码距

  • 码字:若干个码元组成
  • 码长:码字的总位数
  • 码距:(汉明距)两个等长码字之间对应码位上码元不同的个数
  • 最小码距:衡量编码纠/检错能力的重要依据
    (许用码组之间码距越大越好,许用码组与禁用码组之间码距越小越好)

24、系统码、非系统码

  • 系统码:所有码组的k位信息码元在编码前后保持原来形式
  • 非系统码

25、纠正随机错误码、纠正突发错误码

26、差错控制编码: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汉明码

(1)奇偶检验法:在每一个字节后加一个奇偶校验位

  • 属于:检错、线性、分组、系统码
  • 奇校验法:算上监督位有奇数个1

(2)纵向冗余校验法:

  • 多个信息码字纵向排列
  • 对应位计算一个监督码元:奇/偶校验法
  • 发送时除了发送信息码字,最后发送出监督码字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5张图片
    (3)汉明码
    添加多个校验码,各自对应信息码中的不同码位组
    校验时参考不同校验码位的值,可以快速准确定位出错的信息码位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6张图片

27、信道编码

(1)空分多路复用(SDMA)

  • 法1:降低单个读写器的作用距离
  • 法2:读写器有向天线

(2)频分多路复用(FDMA)

  • 重叠空间内的信道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

(3)时分多路复用(TDMA)

  • 将信道容量按时间片分配给多个用户使用
  • 分类:标签控制法、读写器控制法

(4)码分多路复用(CDMA):

  • 正交码
  • 信道、时间均可同时共用

28、防碰撞算法

(1)ALOHA:随机竞争

  • 核心思想:需要发送的数据包立刻发送
  • 最大信道利用率:18.4%

(2)时隙ALOHA:

  • 核心思想:时间分成小的间隙,电子标签只在下一个间隙开始时才可以发送数据包
  • 最大信道利用率:36.8%

(3)动态时隙ALOHA:

  • 发生潜在碰撞时逐步增加标签可用的时隙数,直到有一个标签可以发送成功
    (根据标签碰撞和空闲的概率来调整帧长)

(4)二进制搜索算法

  • 只有符合限制的标签才应答

29、载波调制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7张图片
(调制深度)键控度=振幅差/振幅和
通断键控指的是调制深度为100%的幅移键控调制

30、RFID的安全需求

机密性、数据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隐私性

31、密码学基础

  • 密码设计基本原则:混淆、扩散
  • 密码体制分类:对称、非对称
  • 密码学分类:编码学、分析学
  • 对称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即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
  • 流密码(序列密码):对连续的比特流进行加密

32、非对称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双钥密码体制

  • 加密和解密的密钥不同:E();D()
  • 满足条件:
    • D(E(m))=m
    • 从E很难推导出D
    • “选择明文”攻击无法破解

RSA算法: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8张图片
ed mod(a)=1:(ed)除以a的余数为1

33、非对称密码体制用处

  • 加密:
    • 发信者以收信人公钥加密信息
    • 只有收信人自己才可以用密钥解密
  • 签名:
    • 发信者以自己的密钥加密信息
    • 收信人用发信人的公钥解密,确认:
      • 信息是由签名者发送的
      • 信息自签名后到收到为止,未被修改过
      • 签名者无法否认信息是由自己发送的

34、RFID认证技术

《RFID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总结(2)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密码学,信号处理,加密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