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说:阳明心学实在是太有智慧了。最近爱读古籍,这次我也慢慢来读一次《传习录》,认真研习阳明心学。坊间有很多解读的版本,也有从历史、政治角度来解读这本书。而我最想了解的就是“心”学。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自己来读原文,自己琢磨,再结合“大家”的深刻讲说,消化这部哲学经典,学习到其精髓。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徐爱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 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 桌取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 ,或先怀忽易愤之心,而远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馨读: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先生之概貌。我很喜欢上面那句“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看到表面的样子,同样也不是表面的字意(理论),而是从中看到它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在悟道之前,曾跟随朱熹的学说,格竹子格出病来,他因此怀疑之。花了很长时间困惑在朱子学说的思辨中。37岁那年,开创了阳明心学。
(拓展:《大学》第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然后下面那些问答内容,我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斜字部分是我自己的思考),而不再用译文。因为读过古文的同学们大多看得懂,最重要的还是怎么理解。有不同的不对的请大家一起来指正、教导。谢谢。
【1】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馨读:
这段徐爱问:朱熹认为《大学》里『在亲民』应为新民,对应后章『作新民』,似乎有所根据。而先生您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王阳明答:《大学》里『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都含有亲的意思。
亲即是亲近。
又列举了《左传》、《孟子》、《尧典》里的句子来阐明。
能亲,便是有仁爱。如孟子主张仁政,明明德(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是儒学三纲之一。)是修己(克己修身),自然是为亲民。
《大学》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第一是修身,修身是本,本都乱了,这个根源都没有做到,还能治国吗?
这段也先让我们有个铺垫,要做到亲民有爱,然后治国等,首先要修身。
而王阳明主张心学,修身即修心,修自己的内在。心外无物,一切往内求。
【2】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馨读:
『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朱熹认为事事物物都有它的定理。王阳明说,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是在把义当做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是内心的纯洁无暇。(至善是做人的终极意义。)
只有弘扬内心的善到达极致(至精至一处)便是了。而且也从未远离真正的事物。
《大学》说的,能达到天理的极致,是没有一丝个人欲望的。做到没有私欲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就对应了王阳明的“存天理,灭人欲”。有私欲,必然无法达到天理的程度。
读《了凡四训》也说了,有私欲就不是善,是恶。
【3】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定省之类,有许叫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馨读:
徐爱问:至善只求在心。恐怕不能穷尽天下的事理吧?
王阳明答:心既是理,天下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这里他已经说了,心外无物。心就是理的主宰,没有心,理向何求?外面的物又有什么意义?
然后徐爱列举了人生中孝顺父母、忠诚于君、对朋友的信义等例子,说里面有很多事理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王阳明答:对父孝顺,不是从父亲那里求个孝字;忠诚于君主,不是从君主那里求个忠字;对朋友信与仁,同样也不是去朋友那求来的…都只在自己的心上。
心即是理,这个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去增添一分一毫。
用这样一颗纯粹的、存天理的心,去孝顺父母、辅助君主、对待朋友……表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
所以,只需要在心里“存天理、灭人欲”上下功夫就可以了。
《了凡四训》也是从心到理到事,这三个方面来说如何做到善的。至善就拥有福报,善必是从心开始的。
世界不过是心的投射。一颗存有天理、没有私欲的心,是至善,拥有纯粹的能量,这也是每个人真实的本体。而真实的本体是本自具足的。
然后徐爱又问,比如侍奉父母这件事,像嘘寒问暖、请安等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王阳明答:怎么说不讲求,只是要在这颗“存天理灭人欲”的心上讲求。就比如在冬天要给父亲添暖(寒冬保暖),夏天要为父亲消暑乘凉,也只是有一颗孝敬父亲的纯粹心,而没有其他的杂念、私欲。这个心没有一丝一毫间杂着私欲。纯粹是天理。是个忠诚于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寒冷,为他们添暖。夏天自然会考虑父母的炎热,为他们求个清凉。这都是诚实孝顺的心自然而发的。
比如树木,诚孝的心就是树根,那么多的枝叶就是这心长出来的条件(做出来的孝事)。必须先有树根,然后才有树枝叶。不是找了树枝,再去种树根的道理。
下面引用了《礼记》的话,我相当喜欢这段话: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子的心充满了对父母的深爱,心中必定有和气。有和气的人,必定能面露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神色的人,必定有一个看起来很舒服的面容。
所以必须有深爱做根,便自然而然可以做到了。
爱是世界存在的动力。没有爱,一切不复存在。
因为有爱,爱是至善、爱无私欲。这份至善之心,散发出去的,必定是和谐美好的景象。
我们的心是源头。投射出去的现实就是我们心的反映。
引用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根深则叶茂,叶茂则色荣,四季常青,地久天长,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火热,即使寒冬季节,也有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浓浓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