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事儿

风花雪月的事儿

20171205

关于“风花雪月”的事儿,起因是因为一瓶啤酒,其实也不是真实的啤酒,而是一张啤酒的照片。

这张照片拍自与云南,啤酒瓶上的文字,写着“风花雪月”,黄金色的瓶子,金黄色的液体,在灯光与菜肴的映衬下,甚是好看。以我自己的认识,我想象着,这里可以暗含着故事的,而且还是在云南,可能就在大理,或许还是丽江,想一想就知道了。

这些意向都是从电影、电视、广播和小说里知道的,而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去过云南,就像只是看到过梨子,还不知道味道,没有尝过。

作为啤酒爱好者,看到了一个新的品种,自然有一种好奇,就想了解。百度一下还真有收获,不在于酒,在于“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好像成了云南,尤其是大理的代名词,似乎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像小学没有毕业一样,这就是一个常识。“风花雪月”代表大理的四个景观,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说起来也合情合理,然而总觉得有些别扭,感觉那个地方不对劲,就像在酱油瓶子里倒出了醋来一样,就是别扭。

无奈,只好再一次的百度。

风花雪月,是一个汉语词汇,也可以说是一个成语,原义确为四季美景,取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雨凉风冬有雪”,后来意思就变了,指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最后意思又转了,其指向为情爱之事以及花天酒地之生活,而这个含义似乎成为主导,而原来的含义慢慢的就淡了。

风花雪月语出于宋,元明清之际,在文稿中也时有出现,而到现在,使用的频率则极盛,关键在于其意境。

虽然风花雪月原指四季景物,为具象,但是后来具象就被抛弃了,转而为抽象,即便也和具象相关,而更多的是指具有某些特定意象的具象,换言之,就是升华了,人们享受其中的,是内心的感受与愉悦,而不是感官的映像。这也并不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古语就“风花雪月总关情”的说法,或是也道出了本质。

然而风花雪月为云南大理所独有,似乎有些勉强,虽然云南是个天然的催情之地,但也不足以如此,相比之下,倒不如成都实在,而多半也就是炒作,只能浅尝,不可多得,试想原来那里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如果非要说景,也并不准确。风花雪月代表四景,勉强的可以说“风、花、雪”为其独有,至少是实在的就在当地,而月,却有些勉强。且不说月为独一,并无特别,只说赏月,怕是也绝无独到之处,只是“有”而已。因不见有什么特殊的见解,独道此处有别于它。如此不由得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曲江之月,有多少的代入感,让人追随先人的足迹与思想,也怅然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将是何等的境界。而洱海月上,会有什么体验呢。如果说包子就是皮儿包馅儿,没有特别,但是天津的狗不理,却包出了一个名。

一词一景相对,也是有的,但不是风花雪月之于大理,而是其他,比如一览众山小之于泰山。风花雪月对于大理,不知始于何时,虽然古时就有风、花、雪、月,恐怕只是到了当代,才把“风花雪月”连了起来,更有一种儿戏的味道,就像被滥用的成语,只做调侃,不足为真。

如果非要关联“风花雪月”,我想更多的是关乎于意象,而不是具象。

近年来,风花雪月被广泛的使用,不仅是云南有,其他的地方也有,《上海的风花雪月》,陈丹燕把他写成了“一部文化含量丰富、风格温雅的上海野史”,成都的“风花雪月”,都遗忘在慕容雪村的记忆里,也流淌在陈雷的旋律里,《北京,没有风花雪月》,却有一段都市言情,而我们的风花雪月呢,都留在了那一年里。

风花雪月是什么,或许什么都不是,或许就是一种情调,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在哪里,在廊桥,在酒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花雪月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