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金蝉脱壳”,为薛宝钗平反

解释“金蝉脱壳”,为薛宝钗平反_第1张图片

        薛宝钗具有十分强的应变能力,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她无意之中听到了宝玉房中丫环红玉和坠儿的一些隐私谈话,未免生事,立刻来了个金蝉脱壳之际,让她们误认为偷听到隐私的人是林黛玉,继而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宝钗的这一计在光怪陆离的大观园里用得是十分成功,保住自己清白,但是却成为成千上万的读者认为她对林黛玉有心陷害,居心叵测的铁证,让这两位《红楼梦》中的女主角褒黛玉贬宝钗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

        在这里,我先不讲谁是谁非,先看看宝钗听到隐私之后的心理活动: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处,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为了确切的清楚薛宝钗当时的真实想法,我特地去查了《成语词典》里面“金蝉脱壳”的意思,如下: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近义词】:缓兵之计、瞒天过海

        【反义词】:瓮中捉鳖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从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会用“金蝉脱壳”这个办法的人,原则上都是为了自保,包括的双方是上当者和使人上当者两者,而没有第三者的参加。看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之后,我相信薛宝钗当时只是为了自保,内心里并没有真心想陷害林黛玉的想法,若是有,凭她的谋略心机,只怕用的不仅仅是“金蝉脱壳”。

        至于她为什么谁都不选,偏偏选林黛玉的原因,鄙人愚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当时事发的环境地点,薛宝钗本来是要到潇湘馆去找林黛玉的,是为了避开黛玉和宝玉的独处,所以才过门不入,之后就看见了玉蝶,于是就扑蝶玩耍,无意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谈话。由此可见,当时事发的地点正是潇湘馆附近,为了“金蝉脱壳”的可信度要高,宝钗要拿的挡箭牌也就只有林黛玉了。

        第二方面,林黛玉的性格,她孤僻冷清,不喜欢与人交流甚多,至于小红和坠儿的这事,更是不屑知道,倘若此事的风声真的不小心走漏到了她的耳边,她也只是冷笑置之,那么这就真正得到了宝钗要的结果,可以到此为止,不会再节外生枝。大家不妨设想一下,要是薛宝钗说得是史湘云,贾探春之类的人,依照他们的性情,不是理直气壮的明辨是非,就是气冲冲的兴师问罪,无疑是越闹越大了。

       第三方面,就是林黛玉的背景靠山,小红和坠儿是宝玉房里的丫头,一定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就冲着这一点,小红和坠儿纵使认为林黛玉知道他们的隐私,也不敢有多少的动作。林黛玉经常到贾宝玉那里走动,日子一久,凭着小红的聪慧细心,难道会不知道林黛玉早已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吗?因为林黛玉本身就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当的表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薛宝钗听人隐私在先,用计掩人耳目在后,让无辜的林黛玉莫名其妙的担上偷听别人隐私的罪名,她的行为欠妥光明磊落,但是就因为这个而将她归咎为处事圆滑,阴险狡诈的黑暗人格也太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充其量也只能说她是太年轻处事欠周全,没有考虑太多。这种事贾宝玉也有做过,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他为了替烧纸的藕官掩饰,也将林黛玉搬出来做了挡箭牌,将藕官烧纸的事转嫁到林黛玉的身上,难道我们也能说他是有心陷害黛玉,给她找麻烦吗?

       如果这件事上对林黛玉造成的名誉伤害,也算是无心之失,事实证明,并无此事。因此薛宝钗绝非 因为窥视二少奶奶的位置而有心陷害。

        小红最后说:“若是宝姑娘听见,到还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她的这些担心是杞人忧天,因为不管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都不会对她的这些事情感兴趣的,宝钗在这件事中算不上是对林黛玉的有意污蔑,但是小红对林黛玉却也算得上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释“金蝉脱壳”,为薛宝钗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