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北京户口或工作居住证,抑或是社保满五年,个税又满足个……就是那些个可以在北京买房的乱七八糟的条件。又在北京有一套无贷款的自己的房子,但是你的收入一般,虽然有少量存款,但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在如此汹涌澎湃的房价面前,你会有什么动作?
好了。先得承认,无论接下来做什么动作,全中国也只不到2%的人有这个能力。
而我恰恰碰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的人。
一个将自己60平米的房子卖了400万,拿出200万在南方某准二线省份城市买了三套房。准备一边养老一边拿余下的200万做理财。悠闲地规划自己的下半辈子。
而另一个呢,为孩子上学,准备将五环的大房子换个三环的小房子,而且还得再贷点款,现在她的那套房已经有很多人在盯着,只是准备换的房,她还迟迟没有决定。正焦虑着呢。
第二种人代表了大多数人目前的一种状况。而第一个人,你一定以为他脑子进水了,要么就是真活通透了。
毕竟买房这件事上,真理好像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那就来说说第一个人。
我和这个南下的北京人喝过很多次酒。他四十多岁的年纪,前半生也算是飘零半世,童年在安徽,后来又在山东工作了十几年,离过婚,重新回到北京安下家已经不再青春。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身上有北京爷的那骨子贫劲,虽嘴上油滑,做事倒也是个汉子。
关于房子,我们的对话如下:
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干。你要知道,你是北京人,你在北京却没有房,你要被人笑话死的。
那有什么呃,我北京人我牛逼什么啊。我特么不一样天天给人打工,赚这么些个死工资吗?
那不一样,你亲戚朋友都在北京,关系也都在这儿。我继续着自己的理由。
是,亲戚朋友在。那又能怎样。日子不还是得自己过。再说了,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一趟飞机两小时就回来了。有什么呃。
我觉得你会后悔的,你以后想回北京,都没有自己的房子。
有什么后悔的呢。枕头底下放个金砖整天介还给人卖命去不后悔?我都这岁数了。后悔的事干得多了,也不差这一件了。再说,真要后悔了,把那边的房子卖了再回来买一套不完了么。
说到这我有些无言以对。他活得明白,做的潇洒,而且,因为身份证上110的开头,命运也给了他潇洒的资本。只是,到那真后悔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呢?
这个问题没有谁能回答得了。房子从来没有如今天一样,所有人都没有胆量说会跌,所有人又都充满了恐惧地在追涨。每一个行家都分析得头头是道,道理讲得也是清清楚楚,可是结果会怎样,谁知道呢?
不过,有一点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在这一轮房价疯狂上涨的巨浪之后,搁浅的小般将再也没有机会入海,留在海里的帆船将会摇身一变为可以乘风破浪的巨轮。
在这样的共识下,在清晰的社会层次即将分明地将人群一波一波地划分开时,人们将房子视为了通向上层的独木桥。在《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里说“在美国,社会的权力排位在最早取决于你的出身,后来取决于你的职业,再后来取决于你的财富,如今则取决于你的名气——取悦于多少人认识你。”。这话套用在中国,最后还要加上一句,最后取决于你有多少套房子。
有一个英国笑话这样讲到:一个贵族妇女带着女儿在公园散步,女儿问妈妈,“旁边那家人听说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应该过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妈妈说,“傻孩子,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认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交。”
我悲观的以为,这个笑话所讲述的是并不是英国而是中国现实的映照。这个社会最大的潜规则是每个阶层一边在扎紧自己的篱笆,一边在编织攀往更高的阶层的树藤。看上去,这就像一个迷宫一样。好像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道路,实际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
房子,无疑就是那根最粗壮的树藤。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房子身上时,却从来不曾想到,一个赌徒最后的命运将会是如何。实际上,在这场疯狂的房价大幕的背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中国人,都已经为自己贴上了赌徒的标签。凑不齐首付就借,借不到就多办几张信用卡,实在不行就去借高利贷,只要银行能贷出款,倾家荡产也要买。赌博本是“十赌九输”,而在这场“盛宴”里,人们相信的是“十赌一输”,谁都不相信自己会是那个最后接棒的人。
于是,所有人争先恐后的将自己全部的家底变换成房产,然后做好准备过几年吃糠咽菜的生活,直等到坐上火箭的房价飞得快一点。熬过这几年,顺利地进阶富有阶层。一切似乎都在计划之中。
这时候如果有人跑过来告诉你要冷静,要懂得生活不止是只有房子时,你也许会在心里默默地骂一句“SB,你还真把生活当武侠小说过了啊”。武侠小说里那种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生活是另一种精神层面的理想生活。但显然,在现阶段,所有美好的理想生活,都要从一间房子开始。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看看,在海子那句著名的诗里也避免不了房子,而且还是海景房。生活里的诗与远方,也逃不脱苟且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