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

目录

  •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
    • 结构型模式简介
    • 结构型模式分类
    • 代理模式
      • 模式动机
      • 模式定义
      • 模式结构
      • 模式分析
      • 模式优缺点
        • 代理模式的优点
        • 代理模式的缺点
      • 模式适用环境
      • 几种常用的代理模式
    • 桥接模式
      • 模式动机
      • 模式定义
      • 模式分析
      • 适配器模式与桥接模式的联用
      • 案例-模拟毛笔
    • 适配模式
      • 模式动机
      • 模式定义
      • 模式结构
      • 模式分析
      • 模式优缺点
        • 适配器模式的优点
        • 缺点:
      • 模式适用环境
      • 模式应用
      • 模式扩展
    • 装饰模式
      • 模式动机
      • 模式定义
      • 模式分析
      • 模式优缺点
        • 装饰模式的优点
        • 装饰模式的缺点
      • 模式适用环境
      • 模式应用
      • 装饰模式的简化
      • 透明装饰模式
      • 半透明装饰模式
    • 外观模式
      • 外观模式的优缺点
      • 模式应用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

学习记录,内容主要来自ppt,只做重点记录,另代理模式中静态代理、动态代理详细使用(Proxy 类中newProxyInstance()方法,CGLB)另外发布

结构型模式简介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描述如何将类或者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就像搭积木,可以通过简单积木的组合形成复杂的、功能更为强大的结构。

结构型模式分类

结构型模式可以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对象结构型模式

  • 类结构型模式关心类的组合,由多个类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类结构型模式中一般只存在继承关系和实现关系。
  • 对象结构型模式关心类与对象的组合,通过关联关系使得在一个类中定义另一个类的实例对象,然后通过该对象调用其方法。根据“合成复用原则”,在系统中尽量使用关联关系来替代继承关系,因此大部分结构型模式都是对象结构型模式。
  1. 适配器模式(Adapter)
  2. 桥接模式(Bridge)
  3. 组合模式(Composite)
  4. 装饰模式(Decorator)
  5. 外观模式(Facade)
  6. 享元模式(Flyweight)
  7. 代理模式(Proxy)

代理模式

模式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客户不想或者不能直接引用一个对象,此时可以通过一个称之为“代理”的第三者来实现间接引用。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代理对象去掉客户不能看到的内容和服务或者添加客户需要的额外服务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对象(如小图片和远程代理对象)来实现对真实对象的操作或者将新的对象作为真实对象的一个替身,这种实现机制即为代理模式,通过引入代理对象来间接访问一个对象,这就是代理模式的模式动机。

模式定义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原对象的引用。代理模式的英文叫做Proxy或Surrogate,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模式结构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1张图片

代理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 Subject: 抽象主题角色
  • Proxy: 代理主题角色
  • RealSubject: 真实主题角色

模式分析

代理模式示意结构图比较简单,般可以简化为如下图所示,但是在现实中要复杂很多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2张图片

模式优缺点

代理模式的优点

  • 代理模式能够协调调用者和被调用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 远程代理使得客户端可以访问在远程机器上的对象,远程机器可能具有更好的计算性能与处理速度,可以快速响应并处理客户端请求。
  • 虚拟代理通过使用一个小对象来代表一个大对象**,可以减少系统资源的消耗,对系统进行优化并提高运行速度。**
  • 保护代理可以控制对真实对象的使用权限。

代理模式的缺点

  • 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 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模式适用环境

根据代理模式的使用目的,常见的代理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 远程(Remote)代理为一个位于不同的地址空间的对象提供一个本地的代理对象,这个不同的地址空间可以是在同一台主机中,也可是在另一台主机中,远程代理又叫做大使(Ambassador)。
  • 虚拟(Virtual)代理如果需要创建一个资源消耗较大的对象,先创建一个消耗相对较小的对象来表示,真实对象只在需要时才会被真正创建。
  • Copy-on-Write代理:它是虚拟代理的一种,把复制(克隆)操作延迟到只有在客户端真正需要时才执行。一般来说,对象的深克隆是一个开销较大的操作,Copy-on-Write代理可以让这个操作延迟,只有对象被用到的时候才被克隆。
  • 保护(Protect or Access)代理:控制对一个对象的访问,可以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使用权限。
  • 缓冲(Cache)代理:为某一个目标操作的结果提供临时的存储空间,以便多个客户端可以共享这些结果。
  • 防火墙(Firewall)代理:保护目标不让恶意用户接近。
  • 同步化(Synchronization)代理:使几个用户能够同时使用一个对象而没有冲突。
  • 智能引用(Smart Reference)代理:当一个对象被引用时,提供一些额外的操作,如将此对象被调用的次数记录下来等

几种常用的代理模式

远程代理:远程代理可以将网络的细节隐藏起来,使得客户端不必考虑网络的存在。客户完全可以认为被代理的远程业务对象是局域的而不是远程的,而远程代理对象承担了大部分的网络通信工作。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3张图片

虚拟代理:当一个对象的加载十分耗费资源的时候,虚拟代理的优势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虚拟代理模式是一种内存节省技术,那些占用大量内存或处理复杂的对象将推迟到使用它的时候才创建。

  • 在应用程序启动的时候,可以用代理对象代替真实对象初始化,节省了内存的占用,并大大加速了系统的启动时间。

动态代理

  • 动态代理是一种较为高级的代理模式**,它的典型应用就是Spring AOP**。

  • 在传统的代理模式中,客户端通过Proxy调用RealSubject类的request()方法,同时还在代理类中封装了其他方法(如preRequest()postRequest()),可以处理一些其他问题。

  •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使用代理模式,那么真实主题角色必须是事先已经存在的,并将其作为代理对象的内部成员属性。如果一个真实主题角色必须对应一个代理主题角色,这将导致系统中的类个数急剧增加,因此需要想办法减少系统中类的个数,此外,如何在事先不知道真实主题角色的情况下使用代理主题角色,这都是动态代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 Java动态代理实现相关类位于java.lang.reflect包,主要涉及两个类:

    • InvocationHandler接口。**它是代理实例的调用处理程序实现的接口,**该接口中定义了如下方法:

      public Object invoke (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invoke()方法中第一个参数proxy表示代理类,第二个参数method表示需要代理的方法,第三个参数args表示代理方法的参数数组。

    • Proxy类。该类即为动态代理类,该类最常用的方法为:

      public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newProxyInstance()方法用于根据传入的接口类型interfaces返回一个动态创建的代理类的实例,方法中第一个参数loader表示代理类的类加载器,第二个参数interfaces表示代理类实现的接口列表(与真实主题类的接口列表一致),第三个参数h表示所指派的调用处理程序类。

桥接模式

模式动机

对于有两个变化维度(即两个变化的原因)的系统,采用方案二来进行设计系统中类的个数更少,且系统扩展更为方便。设计方案二即是桥接模式的应用。桥接模式将继承关系转换为关联关系,从而降低了类与类之间的耦合,减少了代码编写量。

模式定义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Handle and Body)模式或接口(Interface)模式。

理解桥接模式,重点需要理解如何将抽象化(Abstraction)与实现化(Implementation)脱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地变化。

  1. 抽象化:抽象化就是忽略一些信息,把不同的实体当作同样的实体对待。在面向对象中,将对象的共同性质抽取出来形成类的过程即为抽象化的过程。

  2. 实现化:针对抽象化给出的具体实现,就是实现化,抽象化与实现化是一对互逆的概念,实现化产生的对象比抽象化更具体,是对抽象化事物的进一步具体化的产物。

  3. 脱耦:脱耦就是将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的耦合解脱开,或者说是将它们之间的强关联改换成弱关联,将两个角色之间的继承关系改为关联关系。桥接模式中的所谓脱耦,就是指在一个软件系统的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使用关联关系(组合或者聚合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从而使两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变化,这就是桥接模式的用意。

模式分析

桥接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1. Abstraction:抽象类

  2. RefinedAbstraction:扩充抽象类

  3. Implementor:实现类接口

  4. ConcreteImplementor:具体实现类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4张图片

典型的实现类接口代码:

public interface Implementor{
     
	public void operationImpl();
} 

典型的抽象类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ion{
     
protected Implementor impl;
public void setImpl(Implementor impl){
     
    this.impl=impl;
}
public abstract void operation();

典型的扩充抽象类代码:

public class RefinedAbstraction extends Abstraction{
     
public void operation(){
     
        //代码
        impl.operationImpl();
        //代码
    }
}

桥接模式的优点

  1. 分离抽象接口及其实现部分。

  2. 桥接模式有时类似于多继承方案,但是多继承方案违背了类的单一职责原则(即一个类只有一个变化的原因),复用性比较差,而且多继承结构中类的个数非常庞大,桥接模式是比多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

  3. 桥接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充性,在两个变化维度中任意扩展一个维度,都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

  4. 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可以对用户隐藏实现细节。

桥接模式的缺点

  1. 桥接模式的引入会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行设计与编程。

  2. 桥接模式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因此其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桥接模式:

  1. 如果一个系统需要在构件的抽象化角色和具体化角色之间增加更多的灵活性,避免在两个层次之间建立静态的继承联系,通过桥接模式可以使它们在抽象层建立一个关联关系。
  2. 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可以以继承的方式独立扩展而互不影响,在程序运行时可以动态将一个抽象化子类的对象和一个实现化子类的对象进行组合,即系统需要对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进行动态耦合。
  3. 一个类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两个维度都需要进行扩展。
  4. 虽然在系统中使用继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抽象化角色和具体化角色需要独立变化,设计要求需要独立管理这两者。
  5. 对于那些不希望使用继承或因为多层次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的系统,桥接模式尤为适用。
    模式应用
  • Java语言通过Java虚拟机实现了平台的无关性。
  • JDBC

适配器模式与桥接模式的联用

  • 桥接模式和适配器模式用于设计的不同阶段,桥接模式用于系统的初步设计,对于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维度的类可以将其分为抽象化和实现化两个角色,使它们可以分别进行变化;而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当发现系统与已有类无法协同工作时,可以采用适配器模式。但有时候在设计初期也需要考虑适配器模式,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大量第三方应用接口的情况。

案例-模拟毛笔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5张图片

适配模式

类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模式(常用)

模式动机

在软件开发中采用类似于电源适配器的设计和编码技巧被称为适配器模式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可以通过目标类的接口访问它所提供的服务。有时,现有的类可以满足客户类的功能需要,但是它所提供的接口不一定是客户类所期望的,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类中方法名与目标类中定义的方法名不一致等原因所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接口需要转化为客户类期望的接口,这样保证了对现有类的重用。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转化,客户类就不能利用现有类所提供的功能,适配器模式可以完成这样的转化。

在适配器模式中可以定义一个包装类,包装不兼容接口的对象,这个包装类指的就是适配器(Adapter),它所包装的对象就是适配者(Adaptee),即被适配的类。

适配器提供客户类需要的接口,适配器的实现就是把客户类的请求转化为对适配者的相应接口的调用。也就是说:当客户类调用适配器的方法时,在适配器类的内部将调用适配者类的方法,而这个过程对客户类是透明的,客户类并不直接访问适配者类。因此,适配器可以使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交互的类可以一起工作。这就是适配器模式的模式动机。

模式定义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模式使接口不兼容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适配器模式既可以作为类结构型模式,也可以作为对象结构型模式

模式结构

适配器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 Target:目标抽象类
  • Adapter:适配器类
  • Adaptee:适配者类
  • Client:客户类

模式分析

典型的类适配器代码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6张图片
public class Adapte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Target
{
     
	public void request()
	{
     
		specificRequest();
	}
}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7张图片

模式优缺点

适配器模式的优点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通过引入一个适配器类来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而无须修改原有代码。
  • 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将具体的实现封装在适配者类中,对于客户端类来说是透明的,而且提高了适配者的复用性。
  • 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适配器,也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适配器类,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 由于适配器类是适配者类的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中置换一些适配者的方法,使得适配器的灵活性更强。

缺点:

  • 对于Java、C#等不支持多重继承的语言,一次最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而且目标抽象类只能为抽象类,不能为具体类,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一个适配者类和它的子类都适配到目标接口。

模式适用环境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

  • 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不符合系统的需要。
  • 想要建立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模式应用

在Spring AOP框架中,对BeforeAdvice、AfterAdvice、ThrowsAdvice三种通知类型借助适配器模式来实现。

模式扩展

默认适配器、双向适配器

装饰模式

模式动机

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给一个类或对象增加行为:

  • 继承机制,使用继承机制是给现有类添加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继承一个现有类可以使得子类在拥有自身方法的同时还拥有父类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静态的,用户不能控制增加行为的方式和时机。
  • 关联机制,即将一个类的对象嵌入另一个对象中,由另一个对象来决定是否调用嵌入对象的行为以便扩展自己的行为,我们称这个嵌入的对象为装饰器(Decorator)。

装饰模式以对客户透明的方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附加上更多的责任,换言之,客户端并不会觉得对象在装饰前和装饰后有什么不同。装饰模式可以在不需要创造更多子类的情况下,将对象的功能加以扩展。这就是装饰模式的模式动机。

模式定义

装饰模式(Decorator Pattern)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Responsibility),就增加对象功能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实现更为灵活。其别名也可以称为包装器(Wrapper),与适配器模式的别名相同,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翻译的不同,装饰模式也有人称之为“油漆工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模式分析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8张图片

模式优缺点

装饰模式的优点

  • 装饰模式与继承关系的目的都是要扩展对象的功能,但是装饰模式可以提供比继承更多的灵活性。
  • 可以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来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通过配置文件可以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装饰器,从而实现不同的行为。
  • **通过使用不同的具体装饰类以及这些装饰类的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行为的组合。**可以使用多个具体装饰类来装饰同一对象,得到功能更为强大的对象。
  • 具体构件类与具体装饰类可以独立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具体构件类和具体装饰类,在使用时再对其进行组合,原有代码无须改变,符合“开闭原则”。

装饰模式的缺点

使用装饰模式进行系统设计时将产生很多小对象,这些对象的区别在于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不是它们的类或者属性值有所不同,同时还将产生很多具体装饰类。这些装饰类和小对象的产生将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加大学习与理解的难度。
这种比继承更加灵活机动的特性,也同时意味着装饰模式比继承更加易于出错,排错也很困难,对于多次装饰的对象,调试时寻找错误可能需要逐级排查,较为烦琐。

模式适用环境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装饰模式:

  • 在不影响其他对象的情况下,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
  • 需要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功能,这些功能也可以动态地被撤销。
  • 当不能采用继承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扩充或者采用继承不利于系统扩展和维护时。不能采用继承的情况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系统中存在大量独立的扩展,为支持每一种组合将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呈爆炸性增长;第二类是因为类定义不能继承(如final类)。

模式应用

javax.swingJava IO

装饰模式的简化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9张图片

装饰模式的简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个装饰类的接口必须与被装饰类的接口保持相同,对于客户端来说无论是装饰之前的对象还是装饰之后的对象都可以一致对待。
  • 尽量保持具体构件类Component作为一个“轻”类,也就是说不要把太多的逻辑和状态放在具体构件类中,可以通过装饰类对其进行扩展。
  • 如果只有一个具体构件类而没有抽象构件类,那么抽象装饰类可以作为具体构件类的直接子类

透明装饰模式

在透明装饰模式中,要求客户端完全针对抽象编程,装饰模式的透明性要求客户端程序不应该声明具体构件类型和具体装饰类型,而应该全部声明为抽象构件类型。

半透明装饰模式

大多数装饰模式都是**半透明(semi-transparent)的装饰模式,而不是完全透明(transparent)**的。即允许用户在客户端声明具体装饰者类型的对象,调用在具体装饰者中新增的方法。

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外部与一个子系统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外观对象进行,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外观模式又称为门面模式,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10张图片 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_第11张图片

  1. 根据“单一职责原则”,在软件中将一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一个常见的设计目标是使子系统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而达到该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的访问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单一的入口。
  2. 外观模式也是“迪米特法则”的体现,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外观类可以降低原有系统的复杂度,同时降低客户类与子系统类的耦合度
  3. 外观模式要求一个子系统的外部与其内部的通信通过一个统一的外观对象进行,外观类将客户端与子系统的内部复杂性分隔开,使得客户端只需要与外观对象打交道,而不需要与子系统内部的很多对象打交道。
  4. 外观模式的目的在于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
  5. 外观模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端使用的便捷性,使得客户端无须关心子系统的工作细节,通过外观角色即可调用相关功能。

典型的外观角色代码:

public class Facade
{
     
    private SubSystemA obj1 = new SubSystemA();
    private SubSystemB obj2 = new SubSystemB();
    private SubSystemC obj3 = new SubSystemC();
    public void method()
    {
     
        obj1.method();
        obj2.method();
        obj3.method();
    }
} 

外观模式的优缺点

外观模式的优点

  1. 对客户屏蔽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通过引入外观模式,客户代码将变得很简单,与之关联的对象也很少。
  2. 实现了子系统与客户之间的松耦合关系,这使得子系统的组件变化不会影响到调用它的客户类,只需要调整外观类即可。
  3. 降低了大型软件系统中的编译依赖性,并简化了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过程,因为编译一个子系统一般不需要编译所有其他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的修改对其他子系统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子系统内部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外观对象。
  4. 只是提供了一个访问子系统的统一入口,并不影响用户直接使用子系统类。

外观模式的缺点

  1. 不能很好地限制客户使用子系统类,如果对客户访问子系统类做太多的限制则减少了可变性和灵活性。
  2. 在不引入抽象外观类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模式应用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外观模式:

  1. 当要为一个复杂子系统提供一个简单接口时可以使用外观模式。该接口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而且用户也可以越过外观类直接访问子系统。
  2. 客户程序与多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引入外观类将子系统与客户以及其他子系统解耦,可以提高子系统的独立性和可移植性。
  3. 在层次化结构中,可以使用外观模式定义系统中每一层的入口,层与层之间不直接产生联系,而通过外观类建立联系,降低层之间的耦合度。

模式应用:

  1. 外观模式应用于JDBC数据库操作 、

  2. Session外观模式是外观模式在Java EE框架中的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