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记录、发现变化与预测

在微信公众号“观念研究院”一篇讲房企内部组织架构和考核制度的一篇文章《我南宋的VI都统一了,你凭啥在队伍前插个“岳”字?》中,通过今昔对比描述了当初靠“山头主义”打天下,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变为“条线管控”后管理的不适应。

此文将2013年的制度、状况与2020年对比,中间的时间跨度达到7年之久,从各大集团察觉到山头主义的弊端开始,到如今各专业推诿责任、项目失败无人担责,大概经历的阶段有:

各大集团察觉到山头主义不利于集团贯彻战略命令

察觉到区域总、城市总轮换制度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个别房企(大概是雇佣了咨询公司,以西方管理学成功经验为凭依)从个别区域开始动刀削平“山头”实行职能部门和条线管控

区域试点扩展到集团

到规模做大、排名靠前的房企纷纷开始改革并在项目标准化管控下(结合2015年央行大放水、房价上涨)产生红利

政策/资金/市场三方压力齐下的情况下各专业推诿责任、项目失败连责任方都找不到

中间经历了多个阶段,可能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会察觉到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可能对未来造成的影响。这说明作者在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对当下的现状有观察、有记录。


我现在在各个方面发表的观点,大多是“解释”,譬如“外国人在歧视戴口罩的中国人时是什么心态”“健身为什么可以发展为大众运动,兼论摔跤等运动为什么难以普及开来”“为什么农业部不宜以法律形式全面禁食狗肉”。这种解释往往是以当下、过往的事件及数据为基础,以一些心理社科理论为推导工具,对当下的社会现象作出逻辑尽量通顺、视角尽量全面但依然难免偏颇和浅薄的解释评论,其实是一种“马后炮”的行为。

这种思维的弊端一方面是缺乏“预测+验证”的部分,导致自我考察时只能以内部自洽为凭依,而不能通过外部事件来进行验证。

另一方面是,与“观念研究院”公众号中所呈现的思路相比,我的“马后炮”总是往回看,而对当下的现状没能勾勒出一个清晰地全貌,自然也没有主次矛盾点。而对当下的判断,离不开观察与阅读,更离不开“记录”。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在记录时我会尝试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貌与发展历程,并提取其中的脉络、抓住重点。

当然,事件发生的当时我抓住的未必是主要矛盾和主要部分,可能藏在角落中的不起眼因素才是引起未来变化的重要伏笔。因此,全面的记录也很有必要。


观念研究院的作者能作出这样的比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从业时间长,即他自身就经历过从2013年来大大小小的变化,这样让他的素材库有着很好的自然积累。但同时也要看到,“经历”事件是将其有意识地记录保存下来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像我过去亲身经历的——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见证历史”的时刻,我大都浑浑噩噩、丝毫没有察觉。这是与个人的关注领域、观察角度有关。如果当时没有投入注意力,事后只能去回想并结合自己记忆里与该事件相关的边边角角互为参照,来奠定与现在从零开始了解该事件的年轻人相差不多的认知基础。

但正如我现在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注意力是有限的,我要在什么方面对我所在的世界进行观察与记录,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我的“附近”,用“种田流”的话来说,这里就是我的大本营,是我未来想法和行动的出发点,可能也是我未来需要支持和力量时的来源。

最后是“预测”的问题。黄旭东说:“专业解说,就是要敢于下判断”。沉湎于回顾过去和解释当下,既无发表观点之外的大的益处,也容易陷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容易迷失。而对未来的预测本身就已经指好了一条方向,该方向必然是我关心的、对我有影响的,而这项预测的工作既有复杂性、趣味性,也更能检验我的理论和工具是否正确。

也许将这棵技能树一直点下去,未来的某一天也会给我带来大的益处也未可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释、记录、发现变化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