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第54天

《说文部首》第54天:灥、永、派的右边、谷、仌、雨、云、鱼。

图片拍自《篆书书写入门》

1.灥,xún,三泉,本义为众泉汇流。

图片发自App

2.永,字形是大河派生出支流,本义是漫延的流水,引申出永远、永久之意,也是表示声音持续时间长的“咏”本字。《画说汉字》解释也是“派”的本字,我却觉得”派”的本字应该是它自己的右半部分,即下一个部首。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3.“派”的右半部分,字形和“前一个字“永”左右方向相反。现在输入法里找不到作为单独的字,但说文解释“与水部‘派’音义皆同”,所以我认为就是“派”的本字。

4.谷,本义泉水流淌的山间地带,即山谷。现代把它作为“穀”的简化有些强它所难,因为它原本与“禾”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在却成了禾的果实。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5.仌,bīng,像水初凝之纹理,说文解释为“冻”,是甲骨文“冰”的本字,后来右边加“水”构成篆体的“冰”,隶书时左边部分演变成现在的“两点水”偏旁,等于是主体本字和附属部首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6.雨,就是象形的雨️。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7.云,甲骨文字形就是象形的云(简体字参照甲骨文),后来加“雨字头”,而原本的“云”则被借用为“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今简体字把这两个意思统一为“云”。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8.鱼,象形的鱼。

图片拍自《画说汉字》

《画说汉字》提到“鱼”还用来作为书信的代称。我见过“鱼雁传书”的成语,当时也没过脑子,现在突然发现问题:鸿雁可以传书,难道鱼也能送信吗?

问一下万能的度娘,原来有一首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名,很多人都写过,比如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所以称“尺素”,就是鲤鱼肚子里有一个信件,后来“尺素”、“双鲤”都用来指信件。

《说文部首》第54天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匆忙,没查为什么要把信放在腥味的鱼肚子里,难道是要传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密码吗?不过鱼传尺素,后来就不是真的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将信放入鱼形的盛信匣中。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说文部首》第54天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鸿雁传书,来历据说和苏武牧羊有关。汉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用候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飞到汉朝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我纳闷,大雁又不是信鸽,怎么就能那么准确地将信送到目的地呢?还是停在皇家花园里面?关于这个故事以后有空再查考一下吧!

《说文部首》第54天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文部首》第5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