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22

七是大善和小善。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善呢?了凡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卫仲达,做了馆职,有一天被摄引到了冥府,冥王叫官吏拿出他的善行和恶行的记录出来。恶行的记录非常多,放满了整个房间,但善行的记录仅有一卷。冥王又叫人拿了个称来称量,结果装满整个房间的恶卷反而更轻,只有一卷的善卷反而更轻。因此仲达就问了:我还没到四十岁,为什么我的恶行如此多?冥王就回答他说:一念不正就是恶,不用犯的。他又问了:那善卷里面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有如此重量?冥王就回答他:朝廷曾经大兴土木,在三座大山上修桥,你上书进谏,这是你谏书的稿件。仲达说:我虽然进谏过,但朝廷没有采纳,终究是于事无补。为什么它竟有这样的力量?冥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但你的心系着天下百姓。如果朝廷听从了,那么这个善行的力量就更大了。

从了凡先生所讲这个故事里面可以归纳出两个中心点。第一,善恶的决定在于心念。一个人心上想的是善,举手投足流露出来的全是善行,给予他人的全是爱的能量;一个人心上想的是恶,那么一个人自然而然地会传达出负面的、恶的能量,这是掩藏不住的,时间长了即使在外相上都自然会显现出来。善行并不难得,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世界如此残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只要稍微留心随手都可做善事。真正难的是什么?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善念,是我们不掺杂任何私利纯然利他的善心,是我们不惧艰险排除万难、誓要帮助别人脱离苦海的愿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把自己的恶念隐藏起来,规规矩矩做人,自己就算是一个好人,这是非常错误的见解,同时也是自己在自欺欺人而已。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是绝对欺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天地,也决定逃不出真实不虚的因果律。凡起心动念,一丝一毫,因果律皆纤毫毕记,没有任何差错。

第二,善的大小在于心量的大小。心量大则善大,心量小则善小。心怀个人,则利益个人;心怀家庭,则利益家庭;心怀国家,则利益国家;心怀天下众生,则有无边无量功德。一切所求,全然由发心决定。如果一个人的发心只是为了自己求取利益,即使他布施了无数的财物做了无数的善事,所得的功德还不如心里为了祈求众生离苦得乐的人向菩萨供养一朵花所得的功德。所以了凡先生说:“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八是难善和易善。了凡先生在这一段论述中同样做了几个例证,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点: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这是可贵的。有财有势的人想要做善事是非常容易的,无论是布施钱财、救人困急,还是建功立德、造福百姓,都是比较容易就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对他的影响并不大,也不需要舍弃太多东西。在这样的条件下去行善,那就属于易善。但穷人下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本来生活就很困难,地位又低微,是很难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如果连自己本来仅有的很少的东西都能舍弃,宁愿忍受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也要去帮助别人,这样所做善事就属于难善,所得的福泽也会特别深。

反观我们自身,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一种衣食无忧的状态,生活本身已经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压力,给我们造成压力的只是我们永无休止的欲望。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之下,我们又生起过多少利他之心,帮助过多少需要帮助的人?了凡先生在文中说,这样的情况是“易而不为,是为自暴”。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去好好把握,不去好好地行善积德,让善法不断地打开我们的心灵,而是活在自己自私狭隘的世界里,让自己越来越深陷于我执的烦恼深渊之中,是不是一种自暴自弃甚至自虐的行为呢?

到这里,善的辨别已经全部宣说完毕。归摄起来,我们要把握的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发心,一个是智慧。不论善的真假、端曲、偏正、半满、大小、难易,决定的要点全在乎我们的一颗心。所谓“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是一切的根源,我们所造的功德、众生所得的安乐、乃至于我们生生世世的命运,全然牵系在我们这颗心上面。我们只要好好培养我们的善心,一颗心唯一沿着善法不断地思维串习,让我们的心能逐渐地打开扩展、逐渐地去除障蔽,逐渐地返归本真,我们就能最终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就能得到究竟的清净和安乐。在发心培育修炼好了以后,接下来应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利众生,那就要需要我们具足智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凡四训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