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了先实验后研讨,有些问题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惊喜。

      实验环节:出示小车和橡皮筋,如何安装?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演示,我所任教的四个班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两个班的学生很快就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接着分析实验记录单,如何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了上节课的学习,有学生立马就想到了成倍的增加,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正迁移。

    研讨环节: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小车的运动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究其原因,学生会有几种猜想:1.缠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的力越大;2.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这个力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很陌生,但是却能举出很多生活中有弹力的物体以及它的应用。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建立弹力的概念。

      在探究怎样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多缠绕几圈。追问1: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限制的,不然橡皮筋会坏,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答:两根橡皮筋打结;除了换一个长度更长的橡皮筋外,这也是增加橡皮筋长度的一个方法。还有学生会答:将两根橡皮筋重叠;也就是并排安装两根橡皮筋,虽然表述的不准确,但意思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一定难度的,给我的感受是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他们是能够想到的。追问2:这两个方法都能使橡皮筋的弹力增加,但是弹力大了,车轮打滑,仍然跑不远,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不赞同,认为每根橡皮筋上的弹力是否增加是不能确定的,后面我就改成了作用在小车上的力增加了,可见有些学生爱思考,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提问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继续回到这个问题,一听到车轮打滑,有学生就喊出摩擦力小了,学生的办法是换轮胎或给轮胎安上铁链,却不知道可以适当增加小车的重量。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也掌握了学生的学情,有助于设计“运动和摩擦力”这一课。

五上《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上《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