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下马客在船”并非互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系白居易自指。这句话如果照字面讲,那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边下了马到,被送的客人上了船,也就是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如果照这样理解,那么下文“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无法解释了。因为主客两人,一个在岸上,一个在船上是无法相对而饮的,因此“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解释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夕,即主人、客人本来都是骑了马来的,到了得阳江边,大家都下马上船,在船上举杯对饮,行将分手时,听到水上琵琶声。把“主人客人一同下马一起上船”这个意思表达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是用的“互文”修辞手法。诗词受字数限制,用了“互文”,能收到“诗句精炼,意境仍在”的表达效果。“互文”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连贯的语言里将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 个。


“主人下马客在船”并非互文_第1张图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全诗不再赘述,只讨论“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很多人这么解释:

主人系白居易自指。这句话如果照字面讲,那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边下了马,被送的客人上了船,也就是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如果照这样理解,那么下文“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无法解释了。因为主客两人,一个在岸上,一个在船上是无法相对而饮的,因此“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解释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夕,即主人、客人本来都是骑了马来的,到了得阳江边,大家都下马上船,在船上举杯对饮,行将分手时,听到水上琵琶声。把“主人客人一同下马一起上船”这个意思表达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是用的“互文”修辞手法。诗词受字数限制,用了“互文”,能收到“诗句精炼,意境仍在”的表达效果。“互文”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连贯的语言里将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 个。

如果用互文来理解这句,送别的情景大打折扣,真实情况这样理解:主人听说客人要在匆匆骑马赶去送行,客人在船上摆好酒宴,等待友人的送行。马蹄声近 ,客人跑商船头迎接,主人急匆匆勒马,跳了下来,和前来迎接的客人两个好朋友挽手上船饮酒。这样一个美好的场面硬生生被一个互文的修辞手法破坏掉了,整首诗歌的意境也大打折扣,个人认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一种真实情景的写照并非互文的修辞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并非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