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最想出去吃的是……

近两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大多数时间都没法在家吃饭。一个人在外吃饭,也就没了那么多讲究,以方便快捷为主。偶尔遇到合口的小店,连续吃了几顿之后也难免审美疲劳。就算遇到各方面都还不错的饭店,指不定又什么时候停业了。

在外的日子,总想着回到家后,带孩子去吃没吃过的美食,要给他做才从网上学会的菜品,然后看着他边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边翘起大拇指。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不少人带来了损失,同时也延长了假期。我也难得的和孩子在一起腻了二十多天,由于厨艺水平和食材的限制(特殊时期,只能从楼下超市买到品种不多的菜),当然了,主要第二个因素的影响,用尽毕生所学,尽量每天不重样的给孩子提供不同饭菜。

大鱼大肉吃多了,也偶然想吃点咸菜。在家保持了二十多天健康绿色的饮食,也想着等疫情结束了,来点垃圾食品调剂一下。身未动,心已远。说到这,不由得想念起那些年,我吃过的美食...

来,慢慢捋捋,从小学三年级说起。小学时,家里学习距离不过几百米,一路上除了偶尔出现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就要数学校门口卖“唐僧肉”的了,那可能是很多80后都吃过的一种小包装零食,里面装的就是各种不知名的黑乎乎的梅肉。一毛钱两毛钱一袋,若在校门口看见有认识的同学在小摊前买,必定会跑上去跟他说:“给我点吃,下次我买也给你。”后来,学校旁渐渐多出了几家卖烤肉串和炸串的小摊。那时和几个同学买了烤肉串后都是边走边吃,为的是把串肉串的钢钎留着玩。还记得当年的炸串价格,土豆串和干子都是一毛钱一串。一块钱就够请同学客的了。直到现在,学校旁那条买烤肉串的小巷都还在,可似乎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初中三年的美食记忆是空缺了的,学校以卫生等名义使得门口不再出现小摊小贩。校门口干净的空地就如同三年的少年时光,只有时不时地因打架而热闹起来。而且,这绝对和地理位置有关,我现在唯一能想起在学校附近吃过的东西是文具店里的盒饭和书报亭的黄油面包,这么说,你应该就能理解了。

之后的日子,关于吃的记忆都是浑浑噩噩,好像自己一直都并不是对吃十分感兴趣的人。但如果说起某个朋友的名字,又总会想起和他一起吃过什么。说起炸土豆片,会想到坐在理工大操场的台阶上和“耍宝王”一边抢着吃土豆片里的白干,一边望着天。说起一元一份的炒面,会想起那个总是被我和“耍宝王”宰的“胖丫头”。说起羊蝎子,会想起那个每次都要把羊骨嚼成碎末的“力王”,现在他的牙已经坏了一颗了。说起小火锅,会想起那个爱点茼蒿的丫头。说起麻辣烫,会想起那个顺带什么都吃一点,最后什么都吃不完的“八宝粥”。说起小面,会想起那个把人家店名“卫孔记”改成“胃穿孔记”的“聋子”。说起地锅鸡,会想起酒量比我还差的“挑眉小王子”。对于吃,有时又是后知后觉的,吃完之后,朋友说,哎,这个味道不错哦。我才会觉得,恩,好像是还不错。

说到这,回想一下,有什么是别人没说,我自己就觉得好吃的呢?可能是再也吃不到的妈妈做的菜。

老话说,抢着吃才好吃。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嬉闹总是乐趣无穷。可最近几年,这种乐趣却越来越少。好不容易聚在一起,都是拿着手机刷呀刷。有的忙着用手机工作,有的看视频,有的看小说,还有的不知道他在那刷什么,就手指不停动。我能说啥,啥也不能说呀,赶紧吃菜呗。

上面说,想一个朋友时,就会想起和他一起吃过的美食。同理,当我路过某个有着记忆的小吃摊时,也会想起那个朋友。是吃,将你我相连,而你们,又组成了我过往的人生。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言归正传,疫情之后,我还真没想好最想吃什么。我也不知道是想吃的太多,还是找不出那个最想吃的,或是......

但不管怎么说吧,希望这次疫情能够快点结束,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早点恢复正常,到那时,希望和我一起吃饭的朋友别总抱着手机刷呀刷,您要真是忍不住,先让老板把你的支付码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结束后,最想出去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