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4)

        《四圣心源》精要(14)

                    黄岐之

                  “糟粕传导”

[摘录1]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意义]  饮食水谷入胃,脾阳消化,水较谷难消化。脾土磨化在于火,五行中火生土,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土克水,脾阳蒸动(热),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锅中水沸,蒸化为雾。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进入脏腑而为津液,粗者进入膀胱而为尿。尿液通畅,胃没有积水,水谷糟粕由身下排除,为粪便。

[感悟]  中医的脾胃(枢轴)功能,脾升胃降是人之后天之精气的生理过程。先人无法分辨气之精细结构,但是从人体的生理整体角度,提出了微者气入肺,细者精入肝、肾,粗者入膀胱和大肠。

[摘录2]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意义]  身躯横隔之上是上焦,脐之下是下焦,中间为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在中焦,食物浸泡,刚化为气水,没有蒸腾。到已经气化之时,气腾而上,集在胸隔,象雾露。水流而下,集在膀胱,象河流。三焦是水流泛滥之处。《素问·灵兰秘典》:三焦主人体水道的疏通。因此,三焦之火不泄而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畅;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道闭关。

      《灵枢·本输》: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相关联,从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的部位,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和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如其气实,小便就不通,如气虚则为遗尿。

[感悟]  三焦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中焦主化、上焦主纳、下焦主出。水谷消化吸收,五脏六腑功能皆在其中,人体阴阳变化由此而形成。二便是否正常,关系三焦功能。

[摘录3]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意义] 水性潜藏,故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秘藏三焦之火入肾,以致内温外清。膀胱之水清通,上窍(耳、目、鼻、口等)畅通,则以气化之水渗入膀胱,且小便通利。若太阳寒水不能秘藏三焦之火入肾,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湿热导致气化失常),尿道不开,脾胃寒郁,能消化五谷,但不能化水为气,水不化气上腾,与谷滓并入大小肠而不入膀胱,小便不利。因此,称实则闭癃是三焦之火泄于膀胱。

[感悟]  水气变化,二便是否通畅,与三焦之火是否秘藏入肾相关,是心火与肾水是否相交的表现,是病寒热的原由所在。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