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若有温度,清明应当下雨


记忆若有温度,清明应当下雨_第1张图片

by 三品茗     



近来一段时间,迷上了这首据说是孔子编曲流传下来的《幽兰》。不同于西方音乐,用旋律来讲诉心中的感情,中国的乐是有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风格色彩。《幽兰》中轻轻雅雅的小调,每一次古琴和编钟,拨弄和敲击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一句诉说,直击我的心底。


中国的乐,是拿来使用的,而不是拿来欣赏。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音乐,如祭祀之时,便是祭祀专用的乐。一旦脱离了使用的场景,为了表演的演奏,往往只有其形而没有其韵。还记得有一次,在某个寺庙当中,正抬头望着佛像,看着他的手放在胸前做拈花状,脸上的笑从容而慈祥,忽然传来了一声敲钟的声音,那一声撞击就直接撞入了灵魂当中,只觉得自己放佛变得和这天地一样的空空荡荡,却又容有万物一般。那只是一声普通的敲钟的声音,可我后来再去听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感觉了。


拜佛时的那一记钟声,带着佛的庄严和慈爱,一同被我听在了耳中,记在了心里,刻画在了灵魂之上。后来再想去听,心中却没了那礼佛的尊敬,也便感受不到那种韵味。


在传统文化中沉浸的越久,便越是能够发现一些以前难以发现的风景。在中国的传统中,祭祀之时不仅仅是乐,还有其他的一些仪式,同样是具有这般特点。在他的形之后,体现着天地之间某一种象,更是带有着无尽的意。小时候过年,初一早上是要去给爷爷奶奶拜年。进门先说拜年之类的好话,然后接过奶奶递过来的一杯放着红糖、柿饼的热水,喝完之后就跟着爷爷到老堂屋门口去祭拜天地。仪式并不复杂,桌子上摆着贡品,然后作揖跪拜,烧纸敬茶敬酒。敬酒之时,要先将一块瓦片在烧纸的火盆中烫红,然后将三杯酒一杯接一杯的倒在瓦片上面,那蒸腾起来的水汽,带着酒的味道扑入鼻中,觉得很是好闻。可如果我们现在拿酒水浇在烫红的瓦片上面,闻着那个味道,肯定会大喊不对不对。心中没有了那份虔诚,这个味道也就少了一份神圣的感觉。


记忆若有温度,清明应当下雨_第2张图片

by 三品茗     


孔子的《幽兰》,是用来寄托幽怀所作的曲,这也不是用来欣赏的。听他的《幽兰》,得要听出他寄托在曲子中的所思所感,如果抱着一种欣赏表演的心态来听《幽兰》,那自然是无法听出这首曲子好在哪里。


我也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才会来听这曲子,一是闲下来喝茶的时候,焚香品茗,就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窗外葱葱郁郁的大树,感受曲子中所传达出来的志向。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熄灯之后半坐在床上,带着耳机静静地听,万籁寂静,耳中只有这古琴和编钟的声音,那一声声当真是直接穿透了灵魂。


前几日一个师兄在群里,说给大家邮点自己做的庐山云雾。茶叶昨日便到了,师兄说如果觉得喜欢,就帮他宣传宣传,我满口应允。然后急不可耐地给自己泡了一杯,茶是好茶,可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昨日下午的时候,在朋友圈看见一个前辈在喝茶之时写了一首小诗,最后一句是“饮罢回首谁知我”。今天早上又在朋友圈看到另外一个朋友,在分享刚买回来的书,我注意到其中有一本《空谷幽兰》。《空谷幽兰》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只是现在的版本上面已经删掉了,叫做“寻访现代中国隐士”,我总是下意识的在后面加上不遇二字,改成“寻访现代中国隐士不遇”。或许,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的味道。


记忆若有温度,清明应当下雨_第3张图片

by 三品茗     


在这时,我才想明白,昨日喝茶之时,为何会感觉不对。茶长在深山,何求有人来识?隐士遁入山林,何求有人能懂?孔子周游列国,却从未被真正“见于王”,而他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别人所理解,才能不被别人所重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因为这样而感到恼怒,不正是一种君子的风范吗?


我惯于沉默,享受孤独,但在某些时候却仍然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期望自己被人所重视。而茶所教会我的,孔子所教会我的,是不要想着在人前表现自己,要习惯沉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自喝杯茶,笑看子弹飞。


恰巧今日是清明,正是追忆前人的时候。一年当中,中国有两个追忆前人的时节,一是清明,象征春种之始;一是中元,寓意秋收之时。只可惜,现在的人只知这种节气是用来缅怀前人,而不知是用来象征着四时的变化。


清明,追忆孔子,如长于山谷的幽兰,如遁入山林的隐士。幽兰有盈满乾坤的清气,隐士有点醒世人的智慧,茶也应如此,带着对人世的感悟。庐山云雾,如隐士,不求人识,却自有人寻;如幽兰,不浓不烈,却香满天地。


清明,当追忆,当下雨,当静下来喝茶,用茶的香气升腾记忆的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若有温度,清明应当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