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承认,即便人人都觉得“传统文化异常宝贵”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处于舆论关注特别是年轻人舆论关注的边缘地区。倒也并不是要求我们都忘掉“嘻哈”,全唱“京剧”。近年来,国内一致在探索关于传统关于文化,但在这个时代谈文化,绝不是让当下的人们回到过去,抱残守缺、食古不化。而是在乎当下的人如何有效的学习、感悟和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生活得更好。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比“说教”更好的方法,让年轻人的手机里除了“动次打次”之外也有那么一两首传统戏曲的“咿咿呀呀”。拿破仑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指引你下一秒你去做什么”,同样的道理,正确推广方法的核心是创造“广泛的需要”。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对于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都摆在他们面前的话,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流行文化”,因为他们“需要”潮流。
但如果他们需要的“流行文化”是在“宣传传统文化”呢?
用电视感受文化,需不需要溯源?
这一季的《我们来了》都可以看出这种对于文化的新思考。全新一季《我们来了》最大的变化就是节目的逻辑重点变化。节目的逻辑重点,不再是“谁来了”,而是“我们来了后要干嘛”。全新一期节目中,一群轻歌曼舞,巧笑嫣兮的“妹子”(关之琳看着还是挺年轻的),搭配古朴厚重的古城西安,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质感。
回忆起来,其实早在《正大综艺》时代,我们就尝试过让明星在演播厅里尝试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这种方式也曾经辉煌过。可是在一个强调“实锤”的今天,人们不会满足于在精致灯光下的艺人去完美的诠释某些东西,即便这些东西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
同时,每种文化形态都有着一种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气场”。这种气场只有在文化的诞生地才能够迸发出最强大的“慑人”力量。一百句对于西安淳朴热情的歌颂,也许都抵不上看到汪涵漫步街头,同街边说着西安话的小贩“搭讪”来的直观;
一百次对于“历史悠久”的努力描述,也许都抵不上让吴秀波带着大家真的在城墙上“骑车”感受来的直接。
《我们来了》这一整季节目都很注重“原汁原味”这一点的。甚至有人说文化的定义就是“在这片地域上的风土民俗”。对于“文化”的追根溯源,是对于“文化”这件事本身的诚意之一。电视节目想体现出文化探索和文化思考的意味,对文化内容的“原产地”的探索很重要。一方面,是“吴秀波‘在当地’惊险的马背之旅”、“众妹子在‘老师的严厉呵斥下’苦练秦腔”这些具体的情节,才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内容内容”具体长什么样子,另一方面:在原产地的探索,全方位的感受过后产生深思,并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这对于观众才有更强说服力。
无论是“带领嘉宾亲自走回实地感受”,还是“在当时情境下的舞台实践”,《我们来了》节目内容追求的都是能够全方面的探索“文化”,在节目中践行文化意义。
文化节目可不可以做“户外真人秀”
《我们来了》按照节目样态来分类属于“真人秀”。而实际上无论学界还是业界,最近一段时间都兴起了对于“文化类真人秀”的讨论,甚至有人提出了“文化类节目该不该存在真人秀”这样的问题。我们上文说到,文化类电视节目想要成功传达给观众“这个文化究竟长啥样子”这些具体信息,肯定得兼顾到“人的感受”。而人的感受就是来源于“细节”。只有那些“与我相关、能打动我的”才能够说服我。
这些细节在《我们来了》中,就是嘉宾的衣食住行和嘉宾最直观的情感感受。
你想告诉我们“兵马俑的雄奇和精美”,那就给我们看“沈梦辰惊楞的看着兵马俑精致的鞋底”;你想告诉我们“秦腔的不易和美好”,那就给我看“关之琳的顺拐和舞台上的媒婆”;你想要告诉我“传统戏曲的女性之美”,就给我看嘉宾在“贴片子”之后感慨的“眼睛还能再大点吗”。
这些吸引你的都是细节,能说服你的也是细节。所以,在《我们来了》中,我们看得到问答、游戏、大型体验各种类型的内容,看得到衣(出场服装)食(学做美食)住(每次的住宿)行(学骑马)各个方面的文化要素,这些糅杂的细节元素往往是让某种“文化”真的走入人心的关键。除了“真人秀”的开放情景能够让这些元素合理有机并存之外,很难想像到还有什么其他节目形式能够让其在电视逻辑下成立。
真人秀的“真实”属性,也可以在社会层面上保护“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文化真人秀节目”形成的逻辑链是:
真人秀的“真实属性”保护“文化细节真实”→真实细节打动观众→观众被细节所表达的“文化”打动→文化得到宣传和认同→产生文化自信
所以我们能不能拥有“文化真人秀”呢?
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其实,人们关心昨天,关注明天,骨子里都是为了今天的自己能够更好的生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会嘱咐你“人生要活在当下”。社会在今天开始关注“要在电视节目中体现文化意义和社会主流意识”,也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够更加积极、美好。这是电视节目的“文化观念”。不知道会不会有电视人真的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文化意义?”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美丽灿烂的文化,也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如此。
我想《我们来了》节目,一定引导它的嘉宾们思考过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嘉宾的采访,还是整个节目的调性,都在强调这一点:
我们对于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是为了让我们对今天的生活,产生更加新鲜、积极的领悟和感念。
“活在当下”这个命题,属于人生的思考范畴,属于传统文化的思考范畴,属于综艺节目的思考范畴,也属于电视产业的思考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