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了,翻译要失业了?

从去年开始,人工智能的话题就开始呈铺天盖地之势抢占各类大小媒体。我跟J先生闲聊说,有可能翻译这个职业要被机器取代了。他宽慰道说:不可能,阿里巴巴这样的跨境贸易电商平台出来这么多年了,国际贸易主要还是靠面对面的展会交流和客户拜访完成。技术的便利还是无法战胜人性当中天然的怀疑因子。

确实,以J先生的工作为例,销售归根结底是一种沟通的艺术。他是我见过最厉害的沟通大师,几轮交谈之内,他就能摸清对方的需求和底线。这种沟通之中,言语的博弈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动作、表情、语气、着装、手势、性格表现等非语言信号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能否捕捉并即时分析这些信息,是决定沟通走向的重要因素,而这类信息,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中,是很难获取的。这也是为什么重大的商务谈判,从来不是通过远程会议完成的,大额的初次订单,也从来不是通过网络销售实现的。

然而,销售是一种相当考验软实力的职业,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其重要性在技能树中大概只占一两成。人工智能的威胁,对技术性工种的打击才最大。人工智能领域大佬们纷纷预测,初级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岗位,将会是第一批被下岗的人才。未来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将与这个职业当中所包含的人性要素水平直接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我所从事的高级翻译工种,因技术占比更高,相对于J先生的这种人性占比更高的工种而言,会面临更大的威胁。

过去,同传这份工作很令我享受的一部分,就是可以“躲在”同传间内,让工作社交维持在最低限度的水平,享受翻译工作本身的纯粹。这两年来,我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的来源,渐渐发生了变化。我开始越来越喜欢交传等面对面翻译场合中与讲者听众之间的互动,甚至发现会后与这些聪明脑瓜们的交谈和闲聊竟比翻译本身还让我收获更多。过去,我会为客户的一句“翻得很好”而高兴不已,现在,当客户评价说“你有意思,有智慧,跟你合作很开心”,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工具性所带来的纯粹的满足,已渐渐开始被人际交往中情感联结所产生的快乐所取代。

有不少翻译理论里提到译者应当隐身,但不少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译者的隐身让翻译的过程显得更机械化,直接降低了演讲的张力,影响了听众参与的积极性,令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机械化的翻译,有如忘了加盐的菜肴,食之无味。同理,人工智能翻译机的语言是冷的,但翻译本身作为人们沟通的过程,有温度才会有乐趣。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客户在选择翻译的时候,当翻译质量不无差别的情况下,双方个性是否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往往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诚然,随着技术大军的不断压境,为本就严峻的行业形势增添了一抹灰色。越来越多的翻译新人入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操持起一口流利的汉语,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在公司管理层上不断成长攀升,加之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不断成熟,供需两侧都在挤压这一行业的生存空间。

虽然说技术是冷的,人是热的。但别忘了,资本追逐的是效率,而非情怀。翻译的大规模下岗虽非一朝一夕间就会来临,但对于这一行业的未来,确实应当持有审慎的态度。

不过,前路越坎坷,越是考验真心,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来了,翻译要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