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黎明之前默默自行凋谢且永不在开花

一、你我都是跋涉苦行的云游僧

在开始整理安妮宝贝《莲花》这本书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盯着我的笔记呆坐好久,我始终不知道我应该如何下笔,如何才能把这本书所传达的故事和思想用自己拙劣的笔法尽量概括的不是那么糟糕。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叙述手法,主要描述了俩个陌生人从拉萨到墨脱的旅途,但是安妮宝贝用精湛的手法将各种回忆片段无缝衔接,巧妙地展开主人公各自的过去,旅途结束,俩人过去的故事也随之划上句号。

但是书的结尾给我们留下实在太多想象,安妮宝贝并没有直接点明他们的故事会如何发展,戛然而止,意味无穷......

安妮宝贝选择将这个故事在西藏这个既虔诚神圣又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域展开为我们娓娓道来,以纪善生和庆昭在拉萨相遇展开。

她对他说过,这里的雨,如同神迹,不被窥探。它们自行其事,不与人知晓猜测。你不会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这样的雨水。它是你所能感受到的奇迹,近在咫尺。与你曾拥有过的任何经验迥然不同。它们是被庇护的暗示。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搭讪聊天,或者借个火,这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拘谨或者是不得体。在日玛旅馆借宿的人大多都是西藏的旅客,能够到西藏参观的人想必内心一定都有一颗想要逃离世俗的情怀之心吧。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说话,随时失去踪迹。

庆昭是日玛旅馆307房间的女房客,每天在走廊里熬煮中药,不发一言的怪女子,在拉萨无所事事地滞留,无人知道她的过往,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庆昭。

庆昭对这个来去匆匆的世界也并不关心,她不关心这里的人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故事。她通通不关心,她也不喜欢与人搭讪或者是刻意地聊天,也很少与人对话。庆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让她觉得很安全。

纪善生在网上搜索拉萨旅馆时候,看到有人多次提到这个神秘的女房客。庆昭第一次见纪善生就被他的美吸引了。作者在书中用‘‘恍若断崖独坐凝望蓝色海面心如平镜’’来概括善生这个男子。庆昭看到善生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与这个世间的距离,我认为用“你藏在星海之中”概括合适不过。

善生和其他出行客不一样,他不是功利而乏味的旅行者,不是以突破旅行指南上一个又一个的地点为目标,以此作为对自由生活美的一种臆想。他是一个安静的男子,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善生来到拉萨是为了去墨脱探望一位朋友苏内河,他没有找到旅伴,但是庆昭愿意与他一同前行。

先来讲一讲庆昭吧。

她来到拉萨之前,在北京做了一个手术。身体里面长满东西,医生说容易复发,需要尽快结婚生子,也许这样会使她的疾病得到改善,但是她不愿意将就,她不愿为了疾病就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她想看一看她自己能够支撑多久,直到时间给她最终裁决。

置身在医院中的病人,所关注的只是身体的感受。任何事物与人,都比不上此刻自我的存在感知来得重要。肉体尚不存在,失去意识,心智与意志也将不存在。

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她终究会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

你不能要求一个病人,说出柔和诙谐的语言来寻觅乐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她说,我们其实并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

庆昭的父亲在三年前去世,在一个夜晚之间消失不见。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踪迹,户口被注销,名字被废弃。他的温度伴随着他的肉体蒸发,再无巡回的途径。

其中,影片《寻梦环游记》中有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彻底遗忘,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再记起你。死亡并不可怕,但被人彻底遗忘还是挺令人悲哀的。"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幻化为一抔尘土,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面对死亡我们可能会恐惧,但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生活了那么多年,我们或许会有很多遗憾或美好,不愿离开。当生死簿上增添了我们的名字,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消失了,可人是有思想的,如果我们被活着的人记住,我们将不再是真正是死亡,我们依旧“活”在这个世间。

每个人都应该提前写好遗书,因为人随时会死。死亡比生命更容易获得机会。

善生说:“但是很多人蒙住眼睛,以为自己会一直无损而长寿,甚或不朽。他们相信自己的手里永远都有时间。可以肆无忌惮,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总是以为能够再次获得机会。”

《中阴得度》一书说:“你已在脱离这个尘世之中,但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有生必有死,人人莫不如此。不要执著这个生命,纵令你执持不下,你也无法长留世间,除了得在此轮回之中流转不息之外,毫无所得。不要依恋,不要怯懦......”

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光明已谢,是否会前往另一个地方。

生命总是充满了很多我们难以预料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可我们总以为我们还有很多个明天,我们的人生多的是来日方长。谁知道明天我们又会身在何方,我们总说等我们有钱了,有时间了,我们再去旅游,再去尽享人世欢乐,就这样我们一拖再拖,也许有的人把拖到了永远,直至离开......

有位老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火了,她在旅途中确实收获了很多,也收获了那个陪她度过人生下半程的人。有很多人也渴望用情怀仗剑走天涯,但总是缺乏勇气,顾虑得太多,始终难以寸步前行。

人生苦短,希望我们能够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人说,人最大的成功就是金钱、地位、权力,但我觉得物质再丰富也弥补不了空洞的灵魂、贫乏的思想,在我的认知里,人最成功的状态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吧。

善生的父亲在他9岁的那年春天去世。

一切死者的痕迹被彻底抹煞干净,才重新开始生者的生活。

因为生活折损带来时时缺失,必须对无法得到的东西以合理的理由淡漠处之。

善生,我们是孤儿寡母,生活并未给我们放纵和沉溺的机会。你需要一直控制自己。

善生,你要清楚你的方向。清华建筑系,这是全省前六名的男生才有可能获得的希望。

善生的母亲,无形之中给他增加了许多压力,她把希望全部压在善生身上,可善生也长大了,不善言谈的善生就这样忍受着,默默努力,把自己埋在学业功课里。

压力一旦越来越重,会令人一瞬间崩溃瓦解。善生的性格形成与母亲有很大关系。因为善生要一直提醒自己他们身处在苦难之中,父亲走了他是解救母亲的那个人。

母亲望子成龙没有错,善生想要无忧无虑地做年少的自己也没有错。

在这个故事里他们都是悲剧。

善生只能通过努力学习去弥补生活的缺陷面。

丧父、郁郁寡欢不如愿的母亲、家庭缺陷、被胁迫的自卑情感处境......

他一直渴望能够离开她,渴望走到对岸,检视她的苦难,而不是必须与她携手并进,应对世界变迁。即使他来自她的血肉,那也是不能够的。他的人生不应该无辜受到她的苦难牵连。他不想成为任何一个人的儿子。他是纪善生。他渴望得到完整的自己。但是生活不由自主,一直被母亲的意志所驱使和推进。所有携带着荣誉的身份像标签一样,一枚枚地累计,才足以成全母亲。成全她在清寒残缺的生活中更为彰显的好胜和倔强。

他说,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或逼得更近,但不愿意。这种逆反心理,无法违抗。仿佛接近一种羞耻感。母亲此后再未嫁人。她需要我清楚她所做的牺牲,这是他的代价,需要我回报。我一直不能够与她亲密相处,一边百般顺服,一边充满叛逆之心。

他清楚自己努力背面的所有动机,却无法判断这动机的性质和起因。他从来没有尝试放纵自己,因相信克制才能带来理性。


贫穷与苦难最可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那种延续给下一代的贫穷与苦难思想。

贫穷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做事畏怯犹豫,他们缺少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底气,那种阴影挥之不去。阳光,自信、青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纣王老胡的单曲《涩》有段这样的歌词:“是不是所有的麻雀都会在冬天里死去,是不是所有的人们都在金钱里丧失着良知,是不是只有穷苦的孩子才能唱出最美的歌,是不是只有漂泊的人们才懂得生活的苦涩。 ”

有很多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自己孩子身上,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份量很重的希望,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基本都是懂事的、顺从的,所以即使他们内心有再多不情愿也只选择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懂事的孩子更令人心疼。相反那些被冠以“叛逆”标签的孩子,只是他们敢于选择做自己,他们敢于对父母的安排说“不”,他们也没有错。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谁生下来就必须要依附着谁的思想,思想是一个无法洞量的深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的子女都是必须要听从父母的,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开放时代,但是这种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反对父母,只是说我们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想法,而不是说谁必须要成为谁。每个人想走的路都不一样,如果一味走着父母让自己走的路而舍弃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满腔孤勇地走下去,也是会孤独、苦涩吧。


二、纪善生与苏内河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莲花》:黎明之前默默自行凋谢且永不在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