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

距上一次更新竟然有一个季度之久。久到,好多事情都翻了篇,以及到了新的一年。

其中的一个21天,我加入古典老师的《发现最佳工作模式》课程,踏上了一次滚烫的自我探索之旅。

01

这次自我探索之旅,是“蓄谋已久”的。

我在报名之前大半年的时间,到了周五就欢欣雀跃、到了周日晚就焦虑难安,严重时还在纸面上不停地写写画画,核心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想上班?

明明在行业里清晰了自己的愿景,明明拥有了相对满意的薪资水平,明明有机会接触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工作内容,明明被行业和公司光环所笼罩,可为什么,我不想上班?

借着课程,我决定停下来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4年本科毕业时,茫茫然进入就业大军,拿着历史学和新闻学的学位证书,回到三线城市,却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写作】、但也清楚这项兴趣没有经历过市场的验证,并不能称得上“擅长”;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不喜欢公务员、事业单位、传统媒体的工作环境,在李欣频老师的影响下,选择进入广告行业担任策划文案。

做提案、写文案、开头脑风暴、做市场调研、拜访客户、策划活动,这些是我工作内容中所享受的部分。但三线城市的广告行业环境和公司环境并不如意,本该八小时内高效顺利完成的工作被熬夜狂领导生生拖到凌晨两三点,身体也扛不住连续高压+无效加班到凌晨两点、次日七点又早起的作息,以及迟迟没兑现的提成承诺,于是辞职。

后进入了本地一家创投媒体,依据工作能力的成长和公司的业务调整,陆续担任编辑记者、社群运营、主编、公司运营负责人、旗下联合办公空间负责人的角色。也是在这家公司,发掘了自己在【采访】、【活动策划】、【社群运营】、【创业投资服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兴趣点和能力点。这家公司原本也与我的志趣大体一致,并且职场生涯前五年的高光时刻多出自于此。可惜的是,由于公司常年不盈利,且战略一直没法落地,最终选择离开。

幸运的是,因为这家公司的积累和人脉,之后的我得以有机会短暂地以创始团队成员的角色,参与一个文旅社交平台的创建,主要负责运营板块。后因为创始股东间的股权分割矛盾没法得到解决,项目遗憾搁置。

2019年初,我逐渐清晰自己在创业投资行业里的愿景,于是进入当前的公司平台,担任投资经理一职。尽管拥有了相对满意的薪资水平,有机会接触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工作内容,被行业和公司光环所笼罩,但将近一年的工作时间里,我对自己的成长进度并不满意。除去大环境不说,公司的企业文化、专业水平、协作氛围与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因此,一直长时间地处在“我对行业有长远的追求和抱负,但自己难以突破周遭环境,内心难以持续地拥有驱动力”的状态中,且周围都是学历、人脉、背景优先的氛围,自己啥也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选择加入古典老师的《发现最佳工作模式》课程,也是希望能够破除内心的障碍和迷雾,梳理出自己在行业里3-5年的成长路径。

02

头一次感到戳心,是因为这段话。

“从你踏入职场的第一天开始,你就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每个难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比如: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适合这份工作,还是仅仅是没做好?

——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

很多人都会向外去寻找答案,他们会读很多书,问很多人,还有人每天会自律打卡来倒逼自己,其实这些人都忽略了问题的最本质——他们连自己都不了解。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在外边,而在自己心里。”

像是在描述当下的我。害怕上班,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学历不被认可?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了,自己的疑虑也就烟消云散了?怀疑自己的愿景,不知道自己的愿景是否是真的愿景,是为了钱、社会地位还是虚荣心

我不确定。只好跟着古典老师关于自我探索的底层思维,探索自己的热情、能力、驱动力以及人生主题。

03

“人进入职场以后,很多兴趣会被你的组织、会被社会‘掰弯’”。

深以为然。

比如自己在进入当前的行业之前,号称是清晰了自己在行业里的愿景,但期间也在自我怀疑,这是不是勉励自己在行业里走下去的、自我催眠的说辞?在进入行业之后,拿到了较为满意的薪资的同时,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为了钱才进入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对应的薪资,是不是就做了别的选择?

在探索热情的部分,【霍兰德兴趣类型】给了我提示:


【自我探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_第1张图片

这测试结果,比我还要了解我。也就是这一瞬间,我突然觉察到,之前的工作经历是分别对应着自己的兴趣点的:

【策划文案】、【活动策划】满足了“想象”的兴趣;

【社群运营】、【创业采访】、【创业投资服务】、【投资】,满足了“助人”、“社交”的兴趣,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把这样的事情干成”“TA是如何把项目/企业做好的”的好奇心;

【项目管理】、【项目运营】,满足的是“竞争”、“合作”的兴趣。

04

在能力结构的部分,藏着一个我不知道的我:


【自我探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_第2张图片

我知道我在学习思考方面的擅长,却不知道在他人眼里更为擅长;

我以为我在组织引领方面没有影响力,却不知道在他人眼里却是瞩目。

更点醒我的是“能力杠杆点”。

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因为焦虑也好、野心也罢,总是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好的人,最好是,短时间内。于是,买很多课、进很多社群、屯很多书,却什么也不“精通”。而这个“不精通”的结果,又激发了自己更多的焦虑。

也因为自己的贪心,和外界赋予的“可能性”,从不能静下心来问自己,应该先突破什么能力,能够显著提高整体的绩效?

而古典老师给出的“CUP”工具,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C”是consequential的简写,意味着重要性,代表着需要思考哪些能力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重要;U是urgency的简写,意味着紧急性,代表着需要思考这个能力的要求有多迫切;P是preparation的缩写,意味着准备度,代表着这个能力的提升,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

我尝试拿着CUP模型,思考了自己现阶段的能力杠杆点:

当前的职业是股权投资,主要做的是基金方案和投资项目,未来希望能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业项目和基金公司。因此,股权投资、创业基础、组织引领、个人品牌,都是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自我探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_第3张图片

经历CUP工具的评估,关于未来,我有了答案。

05

也曾经试想过,如果能力完全匹配,我对当前的工作是否始终热情?是否可以充满期待的迎接周一的到来?答案是不确定的。当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确定。

直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后发现,我原以为自己在乎的只有成长发展和收入待遇,实际上,独立自主、多样变化、开拓创造、助人利他、他人认可、人际和谐等等这些因素在我内心的比重也很大,大到可以直接影响我的职业动力和工作表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古典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搭建了自己的“动力系统”、确立自己的人生主题、确定自己的最佳工作模式发展策略。

最后一次小组讨论的议题之一,从终点回望一生,我希望如何评价事业中的自己?我要成为什么?

无意识间写下来的是,“充满爱,用专业和能量帮助团队和客户成长的创业者的投资人。”

一瞬间,豁然开朗。

06

前行的道路上,只有老师是不够的,还得有志同道合的同行人。

很幸运地成为 follow your heart 小组的一员。幸运地遇到在心理学领域深耕的助教老师,初次担当助教的他总是用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督促我们;幸运地遇到在各自领域打拼的同龄人、已经开始寻找第二曲线的人生赢家,同行人的视角是面镜子,帮助自己肯定已知的自我,也帮助自己发现未知的自我。

还有在大群里因为“每日一问”而链接到的同行人,每一次都为我的新的自我发现而不遗余力地鼓励和赞美,像是寒夜里喝下的一碗热汤。

也正是因为这些温暖,我想推荐更多人经历这一份滚烫:

我爱到骨子里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里有一句刻在我心里的话,“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而“自我探索”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先找到自己内心的“那根弦”。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弦”、乐队,和冥冥之中注定的旋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探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