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女神进化论

寺主人

159个想法

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 影响杠杆率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六个:天赋、资源、选择、时机、方法、努力。

>> 成功的人和非常成功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非常成功的人懂得拒绝。

>> 正确的时机>有效资源>某一领域的高智商>强烈的兴趣>正确的方法论>高劳动密度

>>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先看做某件事有没有相对有效的资源,然后看在不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接着看你感不感兴趣,上述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再研究一下做这件事的方法,最后开始高劳动密度的实施。

>> 如果有资深的老师或者前辈,就去请教他们。如果没有好老师,那就去找综述类的书和视频看。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摄入会造成你觉得你自己学了很多东西的假象。这些未成系统的信息反而会让你偏离正轨。

特劳特的“赛马理论”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 坐在那里自己干想,卡住了以后怎么都想不出来好主意,和他们说“去看看资料学习一下”,或者“找有经验的人聊一聊”都无济于事。有人可能还会觉得只有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结果才能叫“努力”吧。

>> 很多人特别喜欢晒自己加班有多辛苦,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除了一些紧急岗位上的紧急任务以外,大部分的加班都是毫无意义的,不是公司管理有问题就是个人管理有问题。尼采在《权力意志》里说:“‘赞美劳动’,这是奴隶对自身的美化——因为他们没有闲适的本事

>> 如果公司没有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可以自己去设立自己的KPI,比如,喜多萌(我们团队里的一位时尚编辑)的KPI就是她写的文章的点击率有多高,转发量有多大,读者的好评率有多高。如果喜多萌可以做到这类文章各项指标的行业第一,那这就是非常好的成绩。但是这只是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继续拿喜多萌来说,她自己在业余时间学产品设计,跳出了内容写作的框架,用自己已有的服饰知识加上产品设计知识,设计了一套给自己挑选合适衣服的在线工具,这就是创造了比岗位本身更高的价值。

什么样的能量能支撑一个人走过人生的低谷?

>> 每一次所谓的失败都只是一个告知你“你之前的假设是错误的,需要寻找新的假设”的信号而已,它是一个转折点,而不是一个终点。你的期望都是你的假设,而从零到一的创业过程就是低成本去不断试错和调整你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比结果更重要,越早验证你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反而对你越有帮助,因为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 细节不说,大概反思的方向是:失败原因是什么?如果重来可不可以弥补不足从而推动项目继续进行?如果当初不做这个有没有更好的方向?当初反对的人都和我说过什么?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我没有听进去?

>> 但很多团队都有这个高举高打的问题,好像不搞个APP就不能叫创业似的,这是个误区。用最低的成本,最快地试错。

和压力做朋友

>> 解压力,拥抱压力,从压力中汲取智慧。

>> 好处1:压力帮你处理挑战压力来临的时候人的身体会发生变化。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启动,它会让你精神更加集中,全身的能量都会汇聚起来,呼吸加速,吸入更多氧气,心跳加速,将更多氧气和能量输送给肌肉和大脑。

>> 好处2:压力帮你提升社交在压力状态下,人们会因为恐惧和紧张感而启动亲社会本能。回想一下,压力大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想找人倾诉?是不是想找人抱抱?

>> 前额叶是掌管你对自己的控制和理性思维的脑区,前额叶越发达,你对自己的控制程度就越高。所以经历了很多压力事件并且能够应对下来,你的前额叶脑区会得到成长,不仅对于之后的压力处理会更得心应手,对于其他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自控力等。

>> 现在放弃会错失什么机会?对于你自己喜爱的价值和个人进步是不是会有影响?你的生命会因为这次选择而更加丰富了还是更加狭隘了?如果你现在逃避了,逃避后替换的事情给你带来的好处会更多吗?如果你不害怕有压力,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通过追求某些机会,你的生命会成为什么样子?放弃这些机会你的代价会是什么?

>> 批评犬、放弃犬、忧虑犬、内疚犬。批评犬就是遇到一些冲突压力的时候指责和批评他人,常见的想法是“都是他的错”。放弃犬不用说,就是遇到压力就想“我不行”,我要放弃。忧虑犬既不想放弃又难过,担心自己做不好。内疚犬总是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不对的,这样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下一次的决策。

>> 从容易的部分开始做,慢慢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发现原本感觉艰难的事情也没有这么难。压力就迎刃而解。技巧2:范本示范

>> 思考1:你从这些经历中学习到了什么?思考2:这些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3:回顾自己的经历有没有发现一些共同点?

年轻时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 在年轻的时候花钱买时间可能是你最值得的一笔投资。因为等你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你的时间会比别人的更值钱,你再用时间换钱的时候,就可以换来当年的十倍、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

如何活成富有的人

写的太棒了,就如同德语专业做ebay客服最好一样

>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仅靠自学心理学写了一些综述和统计报告的情况下就可以被人接收。但很多周围的人都对我表示惋惜,辛辛苦苦学的四年经济学不都白费了?

>> 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仅靠自学心理学写了一些综述和统计报告的情况下就可以被人接收。但很多周围的人都对我表示惋惜,辛辛苦苦学的四年经济学不都白费了?

>> 当你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像搞科研。第二次做这件事情,就像搞工程。第三次做,就像成了一个技师。我是一个科学家。当我在着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想着下一件事情了。”

>> 因为每天都能碰见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信息,处理不同的事情,视野变得开阔了,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 具体地观察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三类人组成的社会中:看不到边际的愚蠢的人,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些人来告诉他们,他们应该思索、希望、购买以及信仰些什么。然后是狡猾的人的圈子,他们告诉那些愚蠢的人,他们应该思索、希望、购买以及信仰些什么。最后还存在着一些聪明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并且将此付诸实践,而不去管别人是否喜欢。——《聪明人的训练》

>> 如果你出色地完成了某事,你该再去做其他的精彩的事情。不要沉迷于前一件事太久;想想接下来该做什么。是否能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对我而言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当我晚上睡觉时,我可以说: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些美妙的事。

孤独是你最好的伙伴

>> 当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当每一秒都是在认真地“享受”和“过”,而不是在“赶”和“利用”,每天都过得平静而美好。

>> 当你不再对别人有着过高的期望,不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而生活,不去在意别人说了些什么,不再愤世嫉俗时,会突然觉得,自己完整了。

看菜单与挑选合适的公司和岗位

钱,钱+名誉,创造

>第三种是把工作当作理想(calling)。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工作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加宏观的目标,比如和团队一起做出一项创新,改变一个行业,改善人们的生活等,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他们较少在乎眼前的利益,会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并且在工作上自驱力更强。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尽力做到最好。

价值观不会一直不变。

有些人开始的时候是“工作”,当发现自己的工作可以做得很好之后,可能就会信心大增,对这一行业越发了解,能力也越发强大,也就越想在这一行业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最终,变成“为理想而工作”。

有些人抱着远大的理想,想改善一个行业,甚至改变世界,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工作里那些琐碎的细节是枯燥无趣的,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实现理想是多么遥不可及。“理想”被磨灭,最终也落入工作就是为了谋生的价值观里。

对于价值观不同的人,“好工作”的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家长眼中的好工作,就是如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稳定而多金”的工作;或者他们会告诉你哪家公司薪水高就去哪家,一定要去大公司,一定要去好行业,等等。

>> 就是你能够凭借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岗位上学到多少东西,同时创造出多少可见的价值。

>> 因为找工作和点菜很像,职位的名称就像是菜名,职位的具体岗位描述就像是菜品介绍,实习期或者试用期就像是试吃,而岗位要求就像是你要为这道菜付出的钱。

我打算申请完去看菜名,在行上面约见各种人(做采访)

>看菜品

找菜单这个事情当然越早做越有益处。

我建议你拿一整天的时间出来做“找菜单”这件事。

菜品来源:家人的职业、师哥师姐的职业、招聘网站。把这些菜品都梳理出来,然后找到看上去你感兴趣的菜。

招聘网站看这四家就行了:拉勾网(互联网垂直细分)、智联招聘(行业最广)、猎聘网(中高端职位)、Linkedin(领英)(外企最多)。

以拉勾网为例,你会发现岗位都是分在大类下面的:技术、产品、设计、运营、市场与营销、职能。

技术下面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程序员岗位,设计下面有UI设计、交互设计等,你需要把它们一个一个打开,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岗位描述是什么,岗位需求是什么。

你看的岗位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道菜。

试吃

看够了菜单,筛选出一部分你喜欢吃的菜,这个时候就可以去试吃了。

试吃有免费试吃,也有付费试吃,付费试吃的效果当然更好。

这话怎么说呢?

免费试吃是门槛比较低的取得菜品信息的途径,不需要你做太多付出。

这时候你需要善用领英和脉脉这样的职业社交应用。可以查看已经申请过你想申请的岗位的人的简历是什么样子的,你离他们的距离还有多远。这也是一个菜品的价格,看看自己什么时候买得起,做些什么才能买得起。

在行App也非常有效,你可以在上面约到所感兴趣的领域的人,对他们做职业专访,不仅了解职业需要的技能,也可以了解到这个职业的真实工作内容,看看自己喜不喜欢,擅长不擅长。

付费的试吃,就是实习。

实习能够得到更多对这个职业的了解,看看自己对其是不是真的喜欢,能不能做。

实习是你整个职业生涯里需要花的菜金最少的,因为它的要求相对较低。

但是因为你是在和其他实习生竞争,你也需要有菜金才行。这个菜金就是你对于这份工作的胜任力。

你有什么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产生价值呢?

>> 看菜品找菜单这个事情当然越早做越有益处。我建议你拿一整天的时间出来做“找菜单”这件事。菜品来源:家人的职业、师哥师姐的职业、招聘网站。把这些菜品都梳理出来,然后找到看上去你感兴趣的菜。招聘网站看这四家就行了:拉勾网(互联网垂直细分)、智联招聘(行业最广)、猎聘网(中高端职位)、Linkedin(领英)(外企最多)。以拉勾网为例,你会发现岗位都是分在大类下面的:技术、产品、设计、运营、市场与营销、职能。技术下面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程序员岗位,设计下面有UI设计、交互设计等,你需要把它们一个一个打开,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岗位描述是什么,岗位需求是什么。你看的岗位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道菜。试吃看够了菜单,筛选出一部分你喜欢吃的菜,这个时候就可以去试吃了。试吃有免费试吃,也有付费试吃,付费试吃的效果当然更好。这话怎么说呢?免费试吃是门槛比较低的取得菜品信息的途径,不需要你做太多付出。这时候你需要善用领英和脉脉这样的职业社交应用。可以查看已经申请过你想申请的岗位的人的简历是什么样子的,你离他们的距离还有多远。这也是一个菜品的价格,看看自己什么时候买得起,做些什么才能买得起。在行App也非常有效,你可以在上面约到所感兴趣的领域的人,对他们做职业专访,不仅了解职业需要的技能,也可以了解到这个职业的真实工作内容,看看自己喜不喜欢,擅长不擅长。付费的试吃,就是实习。实习能够得到更多对这个职业的了解,看看自己对其是不是真的喜欢,能不能做。实习是你整个职业生涯里需要花的菜金最少的,因为它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因为你是在和其他实习生竞争,你也需要有菜金才行。这个菜金就是你对于这份工作的胜任力。你有什么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产生价值呢?

>> 去学产品相关的内容,独立做一些产品原型;想做产品运营,就从运营一个贴吧或者自己的微信群开始;想做新媒体运营,就从运营自己的微信号开始。

该不该把兴趣当作事业?

>> 有人说兴趣和事业的关系像是烟和祷告的关系,说到祷告时能不能抽烟,大家觉得不能,而说抽烟时能不能祷告,大家则觉得可以。但我觉得可能“兴趣”和“事业”关系更像是“恋爱”和“婚姻”的关系。

初恋

有些兴趣你在年幼时为它疯狂过,但随着年龄增长,你们之间的鸿沟变大,你们天各一方,唯有怀念时会涌上淡淡的甜蜜和些许哀愁。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画漫画。每天上课的时候也在偷偷画,A4纸画了一叠又一叠。很多人夸我画得漫画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我暗想:“我长大后要做个漫画家。”

但随着年龄增大,生活里出现了其他的兴趣,在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下,漫画就成了那个被遗忘的初恋。我已经不知道自己上一次画画是在什么时候了,蘸水笔也早已经不知去向,但是每次和别人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总是会想起当年自己的画在班里被哄抢的情形。

“漫画家”三个字应该和我无缘了,但这成了一段很好的回忆。

前女友

有些兴趣像是和平分手的前女友,你爱过它,但最后它成了你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能助你一臂之力。

我本科读的是经济学,但那时候特别喜欢英语。买了很多单词书天天背单词,坐在图书馆翻译自己喜欢的英文小说。后来,我让别人随便从这些单词书里面抽出单词考我,每个词我都能对答如流。

但不知为什么,英语对我的吸引力逐渐淡去了,背完了那么多单词书后,我已经没有了当初学英语的那种激情。毕业后我做了很短暂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终究感到“这不是我要的职业”。

初恋:不再有关,但回忆起来很美

前女友:不再有感觉,可帮助你很多(语言,)

苦恋:被现实打败,但等我无需用它挣钱时,我会去养活我的写作爱好(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绘画)

暗恋:看校花易,追校花难,追到更难(猫舍)我可以自己养一只就好了

(对冲基金)我可以有足够的薪水和定投就好了,我更愿意创造真正的价值

情人:酒不能喝饱(我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而写作,弹钢琴,画画,跳舞)

>前女友

有些兴趣像是和平分手的前女友,你爱过它,但最后它成了你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能助你一臂之力。

我本科读的是经济学,但那时候特别喜欢英语。买了很多单词书天天背单词,坐在图书馆翻译自己喜欢的英文小说。后来,我让别人随便从这些单词书里面抽出单词考我,每个词我都能对答如流。

但不知为什么,英语对我的吸引力逐渐淡去了,背完了那么多单词书后,我已经没有了当初学英语的那种激情。毕业后我做了很短暂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终究感到“这不是我要的职业”。

但我因为英语,得到了很多机会,在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上少了一个障碍,比如,我可以自如进行对外工作,阅读英文资料,等等。

对于这一类兴趣,建议去试,即使最后不能在一起,也是一种成长。

苦恋

有些兴趣就像一个才华满腹却衣衫褴褛的恋人,你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如此为她的才华所折服,但不会把她作为谈婚论嫁时的人选。

作为庸庸碌碌的大多数,我们太容易被现实打败。只有那些真正深爱它的人才愿意无视其他条件,和它共度余生。

>> 惊异于剧本比我沾沾自喜写出来的故事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我竟然还会觉得自己“有潜力”。大多数人对于“有潜力”的定义可能只是自己有一些“绝妙好主意”,却不知道这些“绝妙的好主意”有可能是许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想过的。

十战九胜的面试终极指南

>>  一般智力 学习能力 知识经验 工作意愿 个性性格 价值观

>> 一般智力主要看你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官出的问题可能是情景性问题,就是假设一种场景需要你解决,看看你的解决思路是怎样的;也可能是行为性问题,就是通过你之前的经验来看你做出过什么样的业绩,怎么做的,等等,以此来了解你如何解决过往的问题,从而判断你会如何解决将来的问题。

>> 尤其是行业巨头,他们也不会太关心你对企业的了解程度

>> 背景性问题 行为性问题 情景性问题 工作知识性问题

>> 要问题有:你之前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为什么想进入这家公司?未来的打算是怎样的?

>> 这个数据如果单独拿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环境背景,数据都是不一样的,哪些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哪些是你个人因素造成的,面试官会首先了解你业绩取得的背景(Situation),比如这个公众号在你运营之前的增长率是多少,用户基数是多少,有没有其他团队辅助等。了解完背景,面试官就会详细了解你具体的工作任务(Task)。还是用运营来举例。运营有很多具体细分的工作,比如你之前的运营包括了约稿、策划和执行用户活动等等,你都需要详细地介绍一下。除了了解你做过的事情,面试官还要了解你是怎么做的,也就是你的行动(Action)。你需要告诉对方你具体做这些Task的时候是怎么进行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解决的,以及你的亮点在哪里,你做的运营好在哪里,等等。

>> 可以选择比较困难的领导角色,也就是会议主持人,宣布会议流程、规则,以及控制场面、记录结论,等等。比较讨巧的是计时员,告诉大家你打算当计时员的角色,提醒每位参与者的发言时间,还有结束时间。另外还有协调员,当争论不下的时候你可以出场救援,推进会议继续。最后是总结者,可以准确地把会议结果总结下来,以简单报告的形式呈现,准确而不走样。

工作两三年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

>> 但是有一些必须由客服来处理的售前问题,比如填错地址了,或者别的一些问题都需要人来处理。刀刀自己用一张excel表格,把所有的问题都记录了下来,统计了一下问题的频率,然后把出现频率比较多的问题通过页面信息调整的方式解决掉了,就这样在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就把后台咨询的问题降低了八成。

>> 我们参考了一些淘宝皇冠店的发货流程,如果严格执行的话,错包率和漏单率基本可以降到零。

标杆管理与职场晋级

我来看看那些programmer的blog吧

>但我经常看很多当时已经很有名的交互设计师的博客,我的标杆就是“5年后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

>> 但我经常看很多当时已经很有名的交互设计师的博客,我的标杆就是“5年后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

>> 并不是关心你有没有天天写,而是关心你的每一篇文章能给读者提供什么价值。

>> 你能做的就是去了解你的标杆都做过什么事情,正在做什么事情,有哪些成就。挖得越细越好,把时间先后顺序理出来。

>> 第4步:找到你和标杆之间的“渠道差距”

>> 每个寒暑假都找一份全职实习

旋风式升职法

>> 第一种可能是“平移型任务”。因为你原业务做得不好,上级想看看你换个业务是否可以做好,如果还是做不好,大概你就需要卷铺盖走人了。那么这个机会对你来说是救命机会。第二种可能是“晋级型任务”。因为你原业务做得非常好,上级觉得你可以做挑战性更大的任务了。这个机会对你来说就是通往上升螺旋的第一步。第三种可能是“加分型任务”。这是一些非常有挑战且很有价值的任务,并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需要有人来完成。如果你可以高效压缩日常工作,那么就有精力来做加分型任务了。这类任务也是上升螺旋的一部分。

>> 想一想你现在的工作能不能算是同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如果不算,那么同行业做得最好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很多人碰到困难就后退,“不可能”和“做不到”这两个词立刻出现在脑海里,浅尝辄止。

>> 为什么自己想不到这样的优化建议,该如何解决?

>> 随便看两个案例就开始动手,这很容易造成偏误。看得越高,水平越高,这句话需要牢记在心。垂直领域模仿得多了,就可以借鉴相关领域的,比如用做产品的思路来做新媒体,就会有不同感觉。这和做传统媒体的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

>> 只有你模仿和训练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够创新。

>> 但是,如果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够百分之百完成某个工作,就说明这个工作本身并不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任务。如果你正在做这类工作,并且已经能够轻松掌握做到及格不出错并且提高了效率,那么下一步你需要知道如何超预期完成。

>> 重复问同一个问题的人很多,反复回答一个问题浪费时间。于是她把客服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某种产品的常见问题放到了产品描述中,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客服的工作强度,这样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成本。

>> 减少成本”和“增加收入

>> 想一想你工作成果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景”,就会发现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 ①发现不了问题。②发现了问题不会解决,把问题丢给上级。③发现了问题一声不响就解决了,上级完全不知情。④发现了问题有了解决方案,和上级商量批准后实施。如果你们自己带人,会更喜欢哪一种类型的人呢?第一种人是很难被提升的那类人,只会闷头做手上的工作。第二种人虽然能发现问题也很好,但是会有些招人烦。第三种人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他会做出些什么事情来,未免有些自说自话了。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第四种人,既省心又放心。

>> 主动发起讨论会议,主动发邮件询问,主动汇报工作进度,这些都是好习惯。不要等着上级问你:“××事情进展得怎么样啦?”或者吃惊地说:“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 千万不要在出错的时候说“我以为”,因为工作是不可以用“以为”来执行的,而是应该基于事实来执行。沟通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很多问题。

>> 。有些项目会有项目经理,但是没有项目经理或者项目经理没有做到完美的情况下,你大可挑起协调项目的工作,不要怕麻烦,把各项工作对接到位,同事也会觉得省心,上级也会看在眼里。

1个月减了30斤,我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 外貌,最重要的功能,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但晴雨表指数仅仅是个指数。比如,如果一个人胖,很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或者长期有着不良饮食习惯,或者长期不运动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其他身体疾病。而外貌是一个晴雨表,肥胖只是一种“你可能有健康风险”的信号。

成熟从不要作开始

>> 1.要求太多,满足不了你的要求就开始作。2.情商太低,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沟通方式。3.太闲得慌,没有自己的要紧事情做,才会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作。

为什么情侣之间会吵架?

>> 的伴侣不是你的辩手,感情里争论输赢是没有意义的,“胜利”并不会带来关系的改善。大部分的信念没有对与错,只有是否互相认同。你的信念只是一种观点,并不是真理。

>> 第一步:正三观你的伴侣并不是你的辩友,争输赢没有意义。可以通过改变固有信念,从而改变情绪的触发点,接着改变行为而使关系变好。第二步:使用冰山模型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每一次吵架之后都主动和对方沟通,使用冰山模型了解自己,了解对方的信念以及这个信念的原因,不要攻击对方的信念“错误”或者之前的经历。第三步:心愿单工具可以使用心愿单互换这样的小工具来解决“谁让步”这样的僵局。用一个长期心愿换另一个长期心愿,一个短期心愿换另一个短期心愿。结合冰山模型记住对方每个心愿背后的信念。比如:李雷想让韩梅梅做红烧肉是因为李雷觉得韩梅梅的红烧肉做得很好吃,每次吃的时候都感觉很幸福。

你的情侣冲突属于哪种类型?

>> 1.认识到自己的问题。2.相信一起冷静讨论一定会有解决方案。作为另一方,如果对方冷静提出互相都分析一下原因,请你也不要拒绝,这是你们关系优化的第一步。请给自己留条活路。小作业1.把这篇文章给你的另一半过目,如果你是给出文章的一方,请你先和另一半道一个曾经不想道的歉,想一想对方的优点,并且对他/她表示感谢。然后和他/她一起来讨论一下你们之间的冲突大多属于哪种类型,这会对你们的关系大有帮助。2.如果你收到了他/她发给你的这篇文章,那么恭喜你,你的另一半很爱你,愿意和你一起改善关系。所以,一定要接受他/她的道歉,同时,认真看一下这篇文章,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也和他/她道个歉,想一想他/她的优点,并且对他/她表示感谢。3.今天在你想发脾气的时候,把说出来的抱怨句子改为一个积极的句子:累不累?想你啦!4.对每一次对方的积极行为一定要有积极响应,让良性循环建立起来。双方都要如此,否则这个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恋人相处到底应不应该AA制?

>> 一旦收入差出现,加之有孩子和双方父母要供养,你们公摊费用要AA吗?你一个月收入5000元,他一个月收入40,000元,然后孩子学费、家庭开支AA,一半对一半,占了你收入百分之五十的钱却只是他的一个零头。他依然过得很滋润,而你却开始算自己到底能存多少钱,买衣服开始节省,开始和自己斤斤计较。

>> 理论上男人不擅长做的事,不会做是可以学没错,但实际上可操作性真的很高吗?尤其是男方进入事业飞速上升期,女方也通常会体谅“工作这么忙,家里的事就我来做吧”。

正确认识“情商”是什么

>> 当这些“得罪人”的行为是在你的意识内,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并且愿意承担后果的时候,你的情商是在线的。

总之就是有预期,有过程控制

>如果前者知道自己说的话会让对方生气,但达到了自己的某种目的,前者的情商不能算低;同理,如果后者表达出的愤怒可以让前者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那么后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不能算是情商低。

但如果是说了一些话,没有想到结果会变成那样,或者发火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不该发火,这些才是“情商低”的表现。

>>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基础,即能够准确意识到自己当前或者某一时刻的情绪,以及知道这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甚至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自我意识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并不是这样。大家说的“无名火”就是一种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生气原因的表现,意识不到“无名火”的原因,也就很难去管理自己的“火”了。直到现在为止,我对自己情绪的自我意识、自我表达,以及意识哪些情绪需要调整,都做得不是很好。这一点在述情障碍患者身上尤为常见,他们可能会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哭,同时在高兴的时候可能也感受不到非常高兴。管理情绪我们平时说的“脾气太大了,一点就着”或者“像个孩子一样,一说就哭”,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更像是“性格”的一部分,比如“暴脾气”和“哭包”。其实这些都与情绪管理有关,也与情商有关。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比如忧虑、愤怒,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会造成持续忧虑,愤怒时无法平息,心灵受到创伤时难以恢复。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一种延迟满足和抑制冲动的情绪能力。对于开心的事情就抑制不住地去做,不考虑后果;愤怒时不经思考的一些举动可能会让自己后悔很久。这些都是缺乏抑制冲动的表现。能够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够使得精力集中在事情本身上而不被干扰。记得在宫本武藏的传记中有一段讲宫本武藏和另一个剑术师比剑,宫本武藏知道对方是个特别容易被激怒的人,于是就开始尝试激怒他,结果对方就中招了。原本两人水平不相上下,但因为对方愤怒的时候无法很好地控制用剑,就败给了宫本武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容易被激怒的剑师的行为是不理智的,但是其实我们自己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为情绪难以控制而偏离目标的事情。比如夫妻之间吵架,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最后因为两个人都不善于控制情绪而变成了家庭大战。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不要因为情绪而节外生枝。识别他人情绪我们日常中所说的“会看脸色”“听话要听音”“有同理心”和“会换位思考”等,都是指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能够准确识别他人情绪,有同理心的人更有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那些我们经常说的“没眼色”的人,缺乏这种情绪能力,无法察觉别人不悦的情绪而终止做某事,比如那位不经人同意就借用洗发水的同学,可能就完全没有察觉别人的不乐意。而拒绝他的那位同学可以识别到对方被拒绝后的不高兴,还会想办法去处理,虽然结果并非十全十美。处理人际关系这部分和上部分都是大众所理解的“情商”,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但是通常大家都忽略了前三种能力对后两种能力的影响,如果做不好自我意识、管理情绪和自我激励这三方面,那即使识别到了他人的情绪,可能也会做出不妥当的举动。比如明明知道说某句话对方会生气,两人关系会有裂隙,却为了“撒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说了这句伤人的话,说完了又为事情的结果懊恼不堪。所以情商的各方面都很重要,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情绪能力的综合表现。

情绪化的人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 第一步:要怪就怪杏仁核

>> 第二步:知道促使杏仁核工作的原因

>> 第三步:知道别人的杏仁核工作原因和你不一样

>> 第四步:忽视“对错”,重视“目的”

>> 其实大部分人说这句话的潜意识目的是想得到对方的肯定,获取一种认同感,以及希望对方之后可以听取自己的意见。

>> 1.经常反思自己说话的目的;2.换位思考,推测别人听到你这句话后的反应是否和你想达到的目的一致;3.换位思考,设想如何让别人的反应符合你的目的。

>> 情绪和言行都只是工具,不要让你的工具控制你的命运,成为你生活的阻碍。

有时你需要学会“对人不对事”

>> 想一想你最近和别人起的冲突:你本质上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通过行动处理的?你的处理方法效果好吗?如果不好的话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你说过这句“低情商常用句式”吗?

>> 别人开开心心分享了一些东西,你总是跑到人家评论区评头论足泼冷水,看似“认真理性”,其实就是丝毫不关心别人情绪,只顾自己一时不吐不快

>> 我只不过……没想到你还较真了。这个句式看似简单,但是表达了两层含义:你无法判断你的行为会给他人的情绪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没有挽回他们负面情绪的能力。

>> 当人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没有对错,但是你可以选择对你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你可以选择忍耐,你可以选择离开,你可以选择改变环境,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 到了一个新环境,不了解别人的时候尽量减少三种行为:索取(物质、信息)玩笑(和对方相关的玩笑)评论(某人,某群体)

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帮助你?

>> 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研读了他所有的论文和他感兴趣的课题,以及相关专著。自己写了一篇小论文,发给了他,并提了一些专业的问题。一来我确定我的论文非常达标,因为写论文是我的强项,二来我确定那些问题也是他本身就很关心的,并非是小白问题,从问问题也能看到一个人对于一个领域的了解程度。本质的核心就是:你需要将你与众不同的能力外显,让他人对你有深刻的认知。很多大佬喜欢帮助年轻人,不是因为他们指望从中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因为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真的觉得你值得被帮助。他们也会从你之后的成就里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 为什么别人会帮助你?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什么能够吸引那个要帮你的人的特质?

为什么你很难说服一个人?

>> 第一种是收集更多关于新认知的信息,放弃旧认知,用新认知来取代旧认知。

>> 第二种可能是我们平时最经常见到的,也是大部分无休无止争论的根源:完全拒绝接受新认知,不愿进行客观查证和有逻辑的思考,这样心理的平衡就不会被打破了。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一个难以沟通的人?

>> 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 .消除语言含混性语言含混性(一句话或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或者有引申含义)是沟通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因素。而许多复杂争端最初都是由于双方并没有彻底地明确地表达和理解对方的信息而引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沟通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对方完全明白你说的每一句话和确定自己完全明白对方说的每一句话。

>> 你刚才说的“×××”指的是/包含哪些/在哪些情况下适用?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发现对方有可能没有理解你说的意思的时候不要说:“你完全没明白我在说什么!”这样会让对方敌意大起。而应该说:“我发现可能我刚才没有解释清楚×××××××,应该是×××××,你是不是理解成了×××××? ”

>> 对方的价值观和立场到底是什么;对方的价值观和立场是不能够短期改变

>> 可能在父母的价值观中去政府机关工作才是最好的出路,但是你却想要进一个创业公司,此时去改变父母的价值观说些“你们根本不理解我”之类的话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父母和你的立场是相同的,都是希望你过得更好,了解了这一点,从情绪上对父母的埋怨也会变弱。另外要注意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当前沟通的最终目的。许多人特别喜欢“上纲上线”“反咬一口”和“翻旧账”,这都是恶习。

>> 这位女生偏要说:“你又迟到!我知道你就是不在乎我!”(开始上纲上线了。)然后男生怒了:“怎么就不在乎你了?我在你宿舍楼底下等你一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在乎我吗?”(反咬一口。)女生又说:“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你怎么就那么勤快!每次见面都提前好久到的!你真的就是不在乎我了……”(此处开始哭,翻旧账。)

当我们吵架时,我们在吵些什么?

>> ,看互吵双方得到的背景信息及对信息的解读是否一样,避免盲人摸象。

>> 价值假设是特定语境下的一种隐含偏好,表明作者偏好一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走出思维的误区》

>> 价值假设冲突点: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环境保护重要?多数人长期呼吸新鲜空气和少数人短期失业相比哪个更重要?

>> 弱批判性思维就是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在当你由于以往经验形成了自身稳定的价值观或“成见”后,对于新的与你不同的观点产生矛盾并为捍卫你当前想法而展开斗争的思维活动。但是其实大部分觉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持有的都是弱批判性思维。这种持有弱批判性思维的人有时甚至比无知群众还可怕,他们会坚信一些不知何时先入为主的观点,并且将其维护到底。而强批判性思维则是要对一切主张都来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包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对自己固有的观点进行思考。保持这样的强批判思维会让你的学习速度变得很快,也会让心态更加平和。

>> 不和弱批判性思维者争吵。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为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为效沟通。不和不懂价值观假设者争吵。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带有价值观假设,喜欢使用“应该”“不应该”。不和价值观一元论者争吵。他们不接受其他价值观,喜欢这种句式:“我就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或“神烦×××的人”。不和情绪化吵架者争吵。这些人用词带有大量感情色彩,判断力主要来源于情绪,并通过吵架发泄情绪。

>> 总结正确的争吵模式是,争吵双方背景信息相同,争吵时关键词和概念统一,基本消除了语言的含混性,并能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但同时也能接受他人和你价值观不同这个事实。

远离这四种危险人格

>> 自恋型人格这是书中的第一类型的危险人格。这类人格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贬低他人没有同情心自我吹捧控制欲强

>>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是更为常见的人格。这类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没有自我意识,也缺乏控制,“说翻脸就翻脸”。这类人格有以下特征。控制欲强极度敏感苛求无度毫不讲理,非此即彼追求刺激体验

>> 妄想型人格具有以下特征。疑神疑鬼,躲躲藏藏刚愎自用,好辩,对人怀有敌意耿耿于怀地记恨

>> 不要寄希望于浪漫主义,想着通过真诚和爱改变一个人,或者觉得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这种努力都是徒劳的。如果确认了这个人有危险人格,尽早打消改变他的念头。

>> 在《情商》那本书里提到过的一起凶杀案中,凶手当时只是想抢劫,并没有想杀人,但是因为受害人大叫要告发凶手,凶手的情绪失控,将室内的两人都杀害了。还有很多奸杀案也是如此,受害人因说了一些激怒对方的话而惨遭杀害。

>> 要知道自己说出去的话在危险人格上会发生什么后果。

如何避免被洗脑

>> A海绵型人:不动大脑全盘接受新信息,通常发生于已有经验较少的人身上。B漏斗型人:将新信息放入不置可否的范围,等待更多信息来进行判断和验证。C雨伞型人:我们说的“老顽固”,不肯接受新信息,固守已有经验,无法说服。

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 。知道如何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

>>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

>>  关于自己的知识 关于任务的知识 关于策略的知识

>>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认知优势在哪里,阻碍学习的地方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

>> 如果她意识到困难给自己带来的不悦是暂时的,而自己目标的实现则会达成长远的愉悦,

>> 元认知控制是对整个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在认知行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做出认知计划、不停监视自己的认知行为并及时调整。元认知控制的提高建立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和任务了解越多,认知策略越好;在元认知体验中的情绪越好,就越容易做好元认知控制。

>> 一个计划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时间限制,配合学习策略,知道完成某种特定的认知任务能够用什么高效的方法。不是拍拍脑袋就随便出个计划,而是需要仔细做功课,知道怎么制订计划最有效。

>> 做好计划以后开始执行,就需要自己进行内在的监视,在认知过程中知道自己进行得如何,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是不是在按照计划走,情况是好是坏。监视中发现了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调节各方面,无论是计划,还是心态或者是时间管理,等等。以学习摄影为例,不应闷头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方法去学。应该先了解学习摄影有哪些方法,其中哪些更适合自己的情况,然后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时注意自己的进度,看看是否需要调整计划或者其他部分,如果有需要就及时调整。

>> 关于这个领域我已经知道的有哪些东西?我是否清楚自己现在需要做什么吗?我知道自己可以在哪里得到相关知识吗?我需要花多久来学习它?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 刚才学的我是否已经明白清楚地掌握了?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按照一个合适的速度学习?我怎么知道我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犯错?如果学习结果不好,我怎么进行改善?

后天智力养成

>> 流体智力是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 为什么要提高智力?(为了发财?为了高分?为了泡妞?你的根本需求是什么?)提高哪方面的智力?(有这么多不同维度的划分方式和智力因素,到底提高哪些能符合你的根本需求?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情商?)如何提高这部分智力?(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提高情商?)

>> 哪来的天才?》。这本书以许多公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为案例,深入浅出地揭开了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然后不得不提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应该已经被说烂了)。记得《侠探杰克》里破案的关键所在吗?一个聪明但没有经过太多训练的狙击手VS一个并不聪明但进行了超高强度训练的狙击手,处理任务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后者的方式远远优于前者。汤姆·克鲁斯在里面有段台词,如下:“他智力一般,但是因为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下一步要做什么已经不需要思考,是下意识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他有着异于常人的判断。”除了刻意练习,还应该有合适的学习方法来减少练习时间提高效率。推荐《学习之道》这本书,作者乔希·维茨金13岁就获得了象棋大师的头衔,而现在却是一名太极推手大师。他的学习之道非常有借鉴价值。另外,《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从人脑决策的角度来说“聪明”这件事,也值得一读。

读书的价值在哪里?

>> 读书价值如何衡量?读书数量是否和读书价值正相关?用何种方法读书才能体现出读书的价值?

>> 相反地,我为那些读了那么多书还无法接受社会客观存在多元化价值观的人,那些不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价值观的,视野狭窄和心胸狭窄的人感到羞愧。

>> “超越目的的动机”的成就高于“有目的的动机”。反倒有研究表明,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有明确目的的人在许多任务中的表现都将更好。

>> Know-What, Know-How, Know-Why,最后才能进入Know-Best。

>> 初期是信息收集者(读了200本书),然后你变成学习者(去理解总结每个领域的架构、原理、他人经验,并将其融入你生活的上下文),最后你变成智慧人(通过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在你的生活中,你学会了判断、决策、理解,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和价值)。

>> 那么就可以继续细化这个模糊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还是单纯想掌握一些原理知识?

>> 魂(理念):老子(无为而治的境界)道(规律):交互设计沉思录(交互设计的思考与价值观)术(方法):用户体验面面观(设计方法大全)器(工具):Axure使用指南(一种原型工具的使用手册)

>> 一种是有术器无魂道,会用各种软件工具,但是不明白设计原理不思考,不了解其中的“道”。做的设计缺乏理念没有思考,哪怕你工具用得再熟练,最后只能沦为美工。这是匠人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很多工作了许多年却受制于职业瓶颈的人也大多囿于这种差距。他们往往还反感一些关于道的书籍,觉得假大空,但其实他们正是缺了这一种从宏观上归纳的能力。没有归纳也就没有演绎,不懂如何举一反三,无法让自己的能力和事业更上一层楼。

>> 有可能很多人会问:也有“有魂道却无术器”的情况吗?有。这种情况在媒体行业很普遍。曾经有一个写新闻评论的朋友和我说,他自己之前写起产品点评来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分析得头头是道,结果自己出来创业了才知道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但如果你只读了一堆老、孔、孟、庄、维特根斯坦、苏格拉底、斯宾诺莎,术和器在哪里?如果没有特定领域做依托,他们又如何呈现呢?当然有,纸和笔。这也是媒体人的优势所在。他们并没有行业具体从业经验,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信息结构化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

>> 所有读过的魂和道都可以外化,哲学的演化和推进也是基于对前人不断进行融合和更新。读的一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实践中怎么用?你做过任何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吗,写过实验报告吗?如果没有条件做实验,还可以做调查。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读了一堆小说怎么用?你写过书评吗?你研究过故事情节规律吗?你自己动手写过小说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读了一堆心灵鸡汤怎么用?你研究过心灵鸡汤套路吗?你自己写过心灵鸡汤吗?这些不都也是外化渠道吗?

如何真正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

>> 2.和你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产生关系太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新手入门的书喜欢举生活中你能明白的例子。

>> 。精读:非常经典并且薄的书,价值很高,需要一遍遍反复读。通读:一些新的专业领域需要扫盲的书籍,有些内容出现后可能不明白,但不死磕,保证能囫囵吞枣过一遍就行。查读:功能性大部头。比如《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管理》,我都是查读的,碰到相关领域的问题才会去查相关章节。这种书不到用时你死记硬背意义不大不说,记忆效果也不好。扫读:小说、传记类和一些畅销书。比如《乔布斯传》什么的,还有《向前一步》之类的畅销书,其实精髓就那几句话,随便翻翻,碰到废话就跳过去,领会精神就好。

>> 然后按照每天读半小时书这个量来算算你读完这本书需要花多久

>> 1.值不值得记住?2.哪些地方值得记住?3.记住以后可能有哪些用处?

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怎么办?

>> 得不到注意的感觉记忆会丢失,得不到复习的短期记忆会遗忘。所以让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的唯一解是:不断复习。记了笔记但如果不配合复习的话也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cornell notes+xmind+feyman principle+词根词缀

>精细复述深加工

>>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在书上能记得某个知识点,跑到试卷上就不认识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在精细复述和深加工时请多换换记忆背景,比如,可以举一反三,或者用两本或三本不同教材的教辅,从不同角度练习。

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

>> 如何提高杠杆率?杠杆率这个词已经在这本书里反反复复出现了,希望大家可以牢牢记住。学霸般高产出的杠杆率影响因素如下:学霸般的高产出=浓厚的兴趣+高智商+高效学习方法+高劳动密度兴趣是最大的杠杆率,想一下你为什么可以不眠不休刷淘宝

>> 1.趁年轻,多找点事情做,拓宽你的人生宽度,发现你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再加深你的人生深度。2.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去提升你做某件事的杠杆率。

>> 人生是一场开卷考试,请充分利用你所能拿到的所有资源来答题。

>> 但是我可以抄和改写别人的代码来做东西,当时好多同学真的是抱着书啃,自己学写、原创出来的代码。好几队都到最后一刻了,写的东西还是跑不起来。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抄别人的代码是不对的,因为从小被教育不要抄作业,不要抄袭,要原创,但请弄清楚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我当下的目的是,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做出一个可以顺利工作的装置来,不是让你秀你多快能学会编程!

>> 3.场外经验求助甚至代工提高杠杆率

>> 看书的速度是平均3天一本扫读类书籍,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之前是在通勤路上。我的阅读速度在中上,你们应该也可以这样做。有些书是我的催眠读物比如……GEB(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缩写)……睡眠再差的夜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 写文案,就买了本《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来看,因为你有问题了,所以看书的感觉就像寻宝一

>> 我感觉自己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入不了门,看一会儿书就想睡觉了(用的高教的教材),后来我去搜有没有别的教材,发现了《统计学的世界》和《爱上统计学》

>> 后来自学实验心理学,也是看杨治良的教材入不了门(没有黑这位老前辈的意思,我天性愚),后来看了《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和《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这两本书就果断康复了。编程学渣应该都知道Head First(O'Reilly出版社发行的一系列教育书籍,中文一般翻译为“深入浅出”,它强调以特殊的方式排版,由大量的图片和有趣的内容组合构成,而达到非疲劳的沉浸式学习效果)系列,当学霸们看O'Reilly动物封面的时候,你看Head First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真的很有用啊。

>> 其他很多学科入门也可以看有名的傻瓜入门教程For Dummies《傻瓜书》系列。

让你的时间多出一倍的毛毛虫日程

>> 可以帮助自我提升价值(e.g读书)可以获得与我能力相对应的单位时间经济利益(e.g工作)

>> 不能帮助自我提升价值(e.g刷朋友圈)不能获得与我能力相对应的单位时间经济利益(e.g订餐、打扫卫生)不能让我开心(e.g无效社交)

>> 这里“是否有价值”是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概念。虽然你可能能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和系统高效的读书比起来,单位时间收益明显很低,碰到让你“胜读十年书”的文章的概率少之又少。所以别骗自己刷朋友圈能学习了。

>> “碎”:一些15分钟以内就能解决的事情。我会把他们穿插在一天中4-5次完成,每次15分钟。比如,写文章写了1小时,就收收邮件,回复一下,给供应商打电话之类。GTD里面对于这种几分钟搞定的事情的意见是“马上去做”,但是我之前的体验是这样特别容易打乱整段时间的分配,突然有什么事情来了去做完,回头再去做整段事情的时候还是挺难进入状态的。“短”:基本就是正常工作的事情,长的一周内能搞定,短的几个小时就能搞定。早晨做优先级比较高的事情,下午做优先级低的事情,因为一到下午我基本上都在打哈欠的状态。然后使用番茄时间,每30分钟为一个番茄时间,在30分钟内只能做一件事,不可以做其他事情,然后30分钟后可以休息10分钟。注意:休息的10分钟不要去干那种你平时一干就停不下来的事情,比如,和别人微信聊天之类,尤其如果你是容易一聊就停不下来的人。推荐去做你平时不大愿意做、需要离开手机和电脑的事情。“长”:长期计划的一些东西。比如,要读完一本书,可能需要一个月,每天都要读一点。这里的问题就是如果你把它放在每天的中间,它就会被你的“短”工作干扰,总是优先往后排。所以我一般都是一大早起来读书。还有一点是合理利用“垃圾时间”,比如排队、通勤、订完午饭等着吃的时候。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附3周训练计划)

>> 看完上面的原理和原则并且充分理解了,就可以开始为期3周的自控力训练了。1.第1周:增强“我想要”区域的力量第1步:承诺遇见未来的自己我们需要设置一个时间限制,新手可以从3个月甚至1个月开始,逐渐设置得更长期一些。设置难度从简单到高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有两点:[插图]第一点,目标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任务或者动作。比如每天坚持刷牙两分钟,这是个任务而不是结果,这个任务带来的结果——没有牙菌斑和蛀牙——才是你的真实欲望。很多同学都会搞混任务和结果,错把任务当目标,这样很容易放弃,因为没有感觉到目标给你带来的好处。第二点,不要贪心。大部分同学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想“变成全新的自己”,给自己立志立一大堆,结果一个也完不成。一次最多列3个目标,并且需要一个一个来,不要3个一起做,一个完成了再开始另一个。第2步:列出一份难易程度清单有了目标,就可以设置任务了。任务和目标一样,从简单到复杂,最多3个,一个一个来。任务一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每天背单词”就不算是个好任务,因为不能考察,背一个也算背了。“每天背50个单词”才能算是一个任务。最好的形式是检测形式,比如“每天完成一个50个单词量的室友抽背”任务,效果更好。[插图]第3步:睡前5分钟冥想建议每天睡前5分钟进行冥想。本来的冥想通常是让大家“观”息,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但是我发现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对入门者来说简直太难坚持了。所以推荐用幻想加强自己的“我想要”来代替观察呼吸。闭上眼睛,想一下完成清单上的事情后不一样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越具体越好。不要害羞,也不要觉得很可笑不管用。大胆去幻想,这时候幻想得越具体,大脑中“我想要”的欲望就越强,“理性人船长”就越可能打败猴子。不需要打坐,平静地躺在床上放慢呼吸冥想就可以了。2.第2周:增强“我不要”区域的力量第1步:驾驭冲动,而非摆脱这是另一个常见的坑,就是不能和自己的原始欲望和平共处,导致“讽刺性反弹”。越想“不能吃辣子鸡”,就越满脑子都是辣子鸡。所以需要调整好心态,告诉自己,我就是喜欢吃辣子鸡,我不需要摆脱这种想吃辣子鸡的冲动,我只需要和它和平共处就可以了。这样你的压力就会大幅度降低,也不会出现压抑了很久突然狂吃的状态。第2步:放慢呼吸,等10分钟如果有想吃辣子鸡或者想偷懒干别的事情的冲动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抑制自己说“不行”。这是没用的。我们最开始要做的就是停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同时放慢呼吸。不要觉得放慢呼吸是不必要的,非常必要!放慢呼吸可以让你的原始冲动变得不那么冲动。然后就这样慢慢呼吸,等10分钟后再想你冲动想做的事情。如果10分钟过去了,你仍然想做,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就好了,不需要有罪恶感。如果10分钟过去你不想做了,那就不要做。只需要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抵触你的欲望。看似简单的两个小动作可以大幅度降低你的即时冲动频率。经常这样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的自控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第3步:折现可视化你的每一次及时行乐都是提前折现了你的长期目标。但是因为没有视觉化地表达出来,这种折现日积月累你看不见,于是下次还会想着“就吃一口没事的”,或者“就偷懒一会儿没事的”这样的心态。[插图]所以用表格把每周偷懒的次数视觉化表现出来,你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状况。在放慢呼吸等待10分钟后仍然想满足原始冲动的

>> 3.第3周:增强“我要做”区域的力量第1周和第2周的任务还在持续,第3周的任务也可以加入了。第1步:从小事做起刚才也说过,要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就像举重练习一样从轻的杠铃开始,慢慢你的肌肉才能锻炼发达。一下子就来高难度的动作,谁都吃不消。小事比如刷牙刷满两分钟,这些小事积累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开始练大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练大事变得轻松了许多。所以从一件最小的、你想改善的事情开始,哪怕做1周,你都会有不同的感觉。第2步:挺10分钟当你觉得坚持不住的时候,比如,写文章写着写着就走神想去干别的,这个时候再坚持10分钟。10分钟后再去干别的。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如果实在不想做,就告诉自己“只做10分钟”就好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心理负担。因为很多大任务都需要很长时间去完成,每次一想到时间太久,内心就会开始有抵触情绪。10分钟就不一样了。只背10分钟单词,那么现在可以抓起来就背。只写10分钟文章,那么现在抓起来就可以写。只要开始,你会发现可以慢慢延长时间。10分钟之后,想想可不可以再来一个10分钟?第3步:时间管理时间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已经在前面讲过。大家记得亲身尝试。最后,树立榜样和找好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自控力是会传染的。如果你在一个所有人自控力都很好的集体中,你的自控力也会不知不觉变好,而你在的集体自控力很差,你的自控力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你本来要戒烟,但是周围的人都在抽烟,那你就非常难以戒除。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找工作,都优先选择自控力好的集体。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还可以参加一些网络社群,和其他进行自控力训练的同学在一起互相督促鼓励。

以前觉得没有用的知识,后来帮了我最多

>> 我们有一门课是设计与商业,讲的是设计师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商业并能够在以设计驱动的商业中产生影响力。整个课程大部分内容都涉及我本科学的各种科目,从微观经济学到产业经济学再到信息经济学,只不过往里加入了大量商业中的设计案例。我惊异于原来那些枯燥的、本科学的知识可以这样迁移!和各大公司的产品设计案例相结合来看,我顿时觉得那些基础知识简直太厉害了。

>> 工作后,越来越觉得上大学那会儿以“有用的技能”至上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在知乎推荐书籍的时候,我曾多次提到道、术、器。道,就是原理。术,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器,是执行的技术。拿微信排版来说,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排版嘛,谁都会,就是设置一下字体大小、颜色、行间距,设置一下标题什么的就搞定了。会用微信后台的人应该都会排版。但是你会发现,每个公众号的排版是不一样的,有些排版你看着就舒服,有些排版你就读不下去。会使用排版工具,这个技能就是“器”。只会用“器”,就是能排版,但排出来不一定好看。微信排版技巧,则是“术”。掌握了这个“术”,你能排出让人舒服的版式,但可能跳出微信,去排杂志,或者海报,就不知所措了。知道版式原理,就是“道”。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排版的调整,不仅可以给微信公众号排版,还可以给杂志及任何视觉媒介排版。

>> “器”是见效最快的,很快学会,很快就会用。那些所谓教“干货”的职业培训学校教的大多都是这些。大众也更乐于学这种“干货”。而“器”恰好又是寿命最短暂的,并且脱离了“术”和“道”的器,很快就会达到瓶颈,最终持有者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非大师,或者管理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