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伯牙心法》里写道: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若夫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

说的是古琴曲《梅花三弄》。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出处怕是中国古曲中最悬疑的案子了。

故事总是从王子猷和恒子野这对仅相逢过一次的千年好基友开始的。

寒夜月明,清冷凄迷,王子猷正往京都去。当他的船泊于清溪渚时,恒子野的车悠然然的出现在岸上。

或许此时应该有电闪雷鸣!

王子猷是狂狷博闻的世家名士,王子猷是善萧笛的儒雅将军,两人未曾谋面,却已知心。

两人并不客套,不问寒暖,就直奔主题。子猷传话子野,云:听说哥们善吹笛,望为兄弟吹奏一曲。

恒子野“一往有深情”,当真下车,锯胡床,为作三调,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弄毕,便拍拍屁股走人。客主不交一言。

王子猷不明觉历,却连个点赞的机会都没捞着。

此等做派真是潇洒之极。

这故事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记载。

南朝《世说新语》的记载是: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晋书 桓伊传》的记载是:(桓)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徽之素不与伊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显贵,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这些记载全都有个指向,《梅花三弄》是东晋恒伊所奏的笛曲。

后来故事到了唐,琴家颜师古一时兴致,熬了好几个通宵,将笛曲改编为了古琴曲。但此时琴曲《梅花三弄》却还不是很流行,市面上有着各式的关于梅花题材的器乐曲目,此时应该还是笛曲为首。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接着时间走到了宋末元初,忽然间士大夫不太招朝廷待见,他们泪奔了,幽隐野逸的情结弥漫士林,此时,琴与梅以其古雅幽逸的格调,成了被边缘化的士大夫文人最为心仪的两个精神寄托。由此琴曲《梅花三弄》得到越来越多的知音追捧,成为琴曲的重要代表,并且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杨抡《伯牙心法》)的独特意趣与艺术造诣,被视为整个梅花题材艺术作品的最高经典。

有诗词为证:

洪皓《江梅引》:含愁更奏绿绮琴,引三弄,不觉魂飞。

杨公远:屋瞰梅间倚竹林,一炉香篆一张琴。有时月上黄昏后,三弄寒梅夜正深。

在明代,《梅花三弄》出现了可传世的琴谱。琴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其解题云:“《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臞仙(朱权号)按:琴传曰,是曲也,……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由此至今,琴曲《梅花三弄》开始了风头无两的招摇日子,成为了雅俗共赏,玩琴的人爱弹善弄的经典曲目。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本文并不是去考究《梅花三弄》的真正出处,虽然曲子的历史过往的确是疑点重重,比如故事的起头的记载中,南朝《世说新语》和晋《恒伊传》里都是说恒大将军是“为作三调”,到了隋末,虞世南所编的《北堂新钞》中,已经变成了“作三弄毕”。到了宋初的《太平御览》,则是:为作三调之弄。

这就好玩了,因为“为作三调”有可能是三个曲子,也可能是其它曲子的什么三调,比如乐府“清商三调”什么的,而“作三弄毕”和“为作三调之弄”这两句话的指向性就非常的明显了。

如果《梅花三弄》的笛子曲不是由恒子野所著,那么唐朝颜师古也可能只是个出门打酱油的。在一篇名为《有一种误会,叫梅花三弄》的文章中,作者从恒子野吹的不是横笛,而是近似于萧的竖笛开始考究,就一步步的推论出琴曲《梅花三弄》是上起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至南宋初年的一个世纪中新创作的琴曲。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在此纠结烦恼。说说琴曲本身,《梅花三弄》顾名思义,乐曲主题表现是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琴曲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而且乐曲还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有意思的是《神奇秘谱》中《梅花三弄》全曲十段标题:溪山夜月、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青鸟啼魂、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玉箫声、铁笛声、风荡梅花、欲罢不能。标题点题表现出来的都是些幽夜自怜的情绪,说道的都是些“谁家横笛陈三弄,吹倒幽香和梦送。觉来知不是梅花,落寞岁寒谁与共”的念头。全无当代琴曲想表现出的“清雅高洁”和“ 坚毅不屈”的形态。

原来琴曲在时间的历程中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目前流行的《梅花三弄》有三个版本:一是以《神奇秘谱》而演变出来的《梅花三弄》,二是以《蕉庵琴谱》刘少椿、张子谦为代表,存在调性转换“以闰为宫”的《梅花三弄》,人们称之为“老梅花”,三是建国初期,为规范节拍,去除调性转换部分的《梅花三弄》,人称“新梅花”。

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为中国人某种人格的化身。因此,梅花自然就成为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寄情于梅花,以诗、画、乐来表现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以及傲霜高洁、情趣高雅等高尚人格美的品质。其中,琴曲《梅花三弄》更别具分情。“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