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整天抱着手机,又何谈教育孩子

文|晨夕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1

前几日,好友凌雪深夜给我打电话诉苦,说她和她老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导致夫妻关系严重恶化,甚至有了离婚的想法。

我听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是从校服走到婚纱的典范,有了孩子后也是幸福的三口之家,怎么就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隔着电话,凌雪开始和我诉说她老公的"罪行",听到最后我明白了问题的所在。

她老公是典型的"手机控",只要在家就窝在沙发上打游戏,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也整天吵着玩游戏,什么故事书、开发智力的玩具一样不碰。

起初,凌雪很有耐心的开导她老公,告诉他玩手机不仅会失去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有那么一段时间她老公貌似真的戒掉了手机。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老公又开始玩手机,直言自己工作压力大,玩游戏只是为了放松。

凌雪依然苦口婆心的劝导,她老公完全不予理会,时间久了俩人开始吵架,小吵演变成大吵,到现在俩人已经冷战了数日。

说到最后,凌雪声音哽咽,我知道她是不想离婚的,没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残缺的家庭中长大,可如果继续维持这段婚姻,她更为孩子的教育堪忧。

有句话说的很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的折射。

如果哪个小孩整天捧着手机不离手,那一定是他的家庭环境造就的。

                          2

我们这代人似乎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我身边有很多新生代妈妈,只要在一起就会讨论如何教育小孩儿,每个人都有一套大道理,从日常习惯到言谈举止似乎都安排的很妥当,可是说归说,放到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实施呢?

还有一些父母自己无从下手就花大价钱给孩子报早教班,似乎只要花钱让她走进教室,孩子就一定会成龙成凤,而自己则依然"我行我素,放任习惯"。

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才是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首要根源。

家庭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孩子,甚至会伴随他的一生。

我曾在公交车上看到震动心弦的一幕,有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坐车,从上车起这位妈妈就一直盯着手机看,我离她的位置很近,所以很清楚的看到她在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又开始刷微博看新闻,旁边的小孩就一直在歪头看妈妈的手机,过了一小会我听到了他们母子的对话。

妈妈很严肃的说:"你看什么看,去看书包里的书"。

小孩很是倔强,说:"我不想看书"。

妈妈一听这话很是生气,就推了一下孩子说:"你不看书将来怎么考大学,考不上大学有什么出息"。

接着小男孩说出了一句让周围人很震惊的话,:"要不是你和爸爸天天在家看手机,我怎么会看手机,难怪你们没出息,我们家连一辆车都没有"。

当小男孩说出这句话后,很多乘车都把目光投到了这对母子身上,而这位妈妈则面红耳赤,她瞪着大眼睛望着自己的孩子,大概孩子的话也震惊到了她自己。

恰好公交车到站,这位妈妈慌张的领着孩子下了车,小男孩还一个劲的说:"我们还没到站呢?"我想她大概是羞愧难当,也无力承受乘客鄙夷的目光。

他们下车后,我想到了一句话:"父母不努力改变,却要孩子努力改变,你明明毫无自控力,却要求孩子是个自律的人"。

                        3

生活往往如此,大道理人人都懂,放到琐碎的生活中又是另一番模样。

现代人对手机的依恋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手机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社会热点信息,刺激人的大脑和眼球,而玩游戏则可以让人得到一种虚拟的满足感,种种因素导致人们越来越依恋手机。

曾经看过一句话:"你一年内刷十万次朋友圈,却不愿意静下心读一本书",因为读书是枯燥而乏味的,更不会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效果。

多少家长手机不离手,却又大声高喊好好教育好孩子。请问,言传身教都做不到又有什么教育可言?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大部分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层次的人,他在幼年时接受的是什么层次的家庭教育。

试想,你每天捧着手机,孩子又怎么会安静的读书。

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儿做些反常行为,我们不会责怪孩子只会说根源在于他的父母,是他们没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

之前在微博上有一个很热门的图片,一对母子并排而坐,妈妈在读英语书,儿子在读故事书,地铁里很吵闹,他们却仿佛坐在自家的阳台上,看的很出神很忘我。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经常一起读书。

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身作则,而不是自己玩着手机却用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去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共同认识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整天抱着手机,又何谈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