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0迷醉

迷醉

想取名为“巅峰体验”,但我没法证明马斯洛所说的与我说的是一回事。我要说的这种状态姑且称之为“迷醉”吧。我不愿意称其为“躁狂”,因为它明明宁静祥和,既不躁也不狂。

所谓“迷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我发现语言很难单纯地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它总是带有不必要的解释。比如经历迷醉之后,一个基督徒肯定觉得他感受到了上帝,一个喜欢道家的人可能会说“万物与我为一”,一个功利主义者可能对自己增添了莫名的信心。对我而言,首先这是很舒服的感觉,甚至比幸福更好,幸福是金色的,而“迷醉”是无色的,彻底清澈。在这幸福快乐都很少的世间,幸好有它,不然我是不愿意活下去的。其次,它让我隐隐地感觉到天命。我明明是个无神论者,却在意识的某个角落里存着一套天命观。这套观念相信有一些人是特殊的,他们有自己的天命要完成,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会不断努力。我意识的其他部分既不允许我这么不讲逻辑,也不允许我这么骄傲,但这套观念就是那么顽强地存在着,在每一次“迷醉”中增强。直到十八岁以后才慢慢淡化。

迷醉与灵感

我一直以为是迷醉带来灵感,但更仔细地观察后我觉得不是的。通常我写一首诗的过程是这样,忽然有了一个灵感,然后进入迷醉状态,上穷碧落下黄泉,玩山玩水玩日月,然后写写写,如果篇幅比较长还得第二次,第三次再进入迷醉状态,再写写写。也就是说灵感是先于迷醉状态的,不是迷醉着迷醉着就有了灵感,而是有了灵感再进入迷醉状态。这个过程也可以暂停,有了灵感之后可能还得忙着干其他事不能忽然就迷醉了 ,这样的灵感有可能就被遗忘了,也有可能后来又想起来,再迷醉一回。也不是非要迷醉了才能写东西。很多东西我不喜欢,不是说有什么不好,但是作者太清醒了啊。许多东西适宜清醒的状态下写,但有的东西清醒地写出来实在太尴尬了,跟假高潮似的。

也不一定要有灵感才能进入迷醉。据我多年经验,进入迷醉的捷径有五--适度锻炼,欣赏艺术(科学也算是艺术),什么都不做,创造,忍受痛苦。

如果我这样做是在伤害自己的大脑,那我也认了,人长了大脑不就是为了欣赏,为了创造,为了体验美好吗?就好像一盒火柴,燃尽了就燃尽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7-20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