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人生无一例外的都会从一段迷茫、低谷跟彷徨开始。
在那段时期,你感觉似乎每天都在重复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惊喜,也没有高潮,更没有激情与意外,甚至连更高的奢望都没有。
你感觉每天都在重复一成不变的工作,没有上升空间,也没有努力方向,更没有工作的热情与活力,甚至连加薪的勇气都没有。
你只是在简单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种白日“女人性冷淡”、“男人性无能”的状态,我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咸鱼”。
这样单调而乏味的人生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但是你说不清楚,也许是菜中的那一点点盐,也许是故事中的那一点点反转,,,
有些人把它定义成梦想;
有些人把它定义成激情;
有些人把它定义成欲望;
有些人把它定义成野心、、、、、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不是机会、不是平台、不是资源、、、而是强烈的目标感。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目标给你提供了一种方向感,而这种方向感是大多数人在低谷跟彷徨时的救命稻草。
你曾经也想努力的试图去“咸鱼翻身”,试图打破这种固有的模式。
于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开始尝试着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然后偷偷努力,时刻准备着一不小心去惊艳所有人。
各种思维训练营、读书会、技能培训班、创业大咖分享、、、一个都不想错过,参加的时候热血沸腾,激情澎拜,似乎人生如命运就此改变,可是激情过后往往是无尽的深渊,又恢复到“咸鱼”的状态。
其实这些都不能怪你,不只是你,你也不需要自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的降维了,给你一种我能改变这种状态的错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好的今年设定50本书的阅读目标,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每天读书群里准点打卡,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渐渐发现那些自控力差的人就开始拖延打卡了,再过些时日,甚至连每日打卡都不能坚持。即使勉强坚持打卡结束,那也是最简单意义的打卡报到而已。一年以后能坚持下来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坚持打卡完一年以后呢,还有多少人能够继续打卡,或者能把看书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他们为什么没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感吗?
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控力吗?
是因为他们没有外部环境吗?
、、、、
不!
其实最核心的关键问题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看书对于他自己的独特意义,他只是在做别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已,所以他无法坚持下去。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义感去支撑你的目标,那终究只是空洞的目标,即使完成了你的目标,你依旧感觉不到目标达成后的成就感,更谈不到实现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目标跟意义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它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去界定跟赋予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连接在机器人身上的“电缆”,只有这跟电缆连接上机器人,机器人才能拥有无限动力,当这跟电缆断开的时候,机器人就失去了一切。
目标跟意义就是激活“咸鱼”的“电缆”。 人生有了目标跟意义,我们才真正拥有了灵魂。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目标跟意义的双系统模型”,它能够从系统的层面帮助我们发掘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并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跟意义的双系统模型”包括四个模块:大目标、小目标属于目标系统;执行、发掘属于意义系统;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小系统,都可以通过反馈来更新。
“目标跟意义的双系统模型”外表以目标的形式存在,内在却是强大的意义在做支撑。
目标是外显的,意义是内隐的。
目标提供方向跟框架,而意义提供可持续的坚实支撑。
目标跟意义是相互纠葛,相互成就的。 绝对不能单独去思考。 一个宏大目标实现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深远的意义所承载的。
脱离了目标的意义是纸上谈兵;
脱离了意义的目标是空洞无物;
这个“目标和意义的双系统模型”其实就是“翻身渔”的必杀技!
你所要做的就是带着目标感跟意义感去面对一切。
一、首先要解决目标的问题。
尝试着做任何事情都主动带着目标感去做,给自己一个预期跟方向。
目标都是自我设定的,首先要有主动设置目标的意识,起心动念至关重要,有没有目标跟目标设置的高低是两回事。
其次就是设定目标的方式方法问题,几个简单的原则:
目标越明确越好,越具体越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聚焦到执行层面,提升效率。
微观目标设定的难度符合“i+1”原则,也就是你需要稍微努力踮脚尖才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难度系数不能太高,太高了你就会有压力感、挫败感。 难度系数也不能太低,不然太简单你就不会有成就感。
满满的成就感以及它所带来的的小小的幸福感才是你不断迈向更高目标持续不断的动力。
与此同时,你所设定的大目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你所发掘的意义不断调整反馈,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一定对应这不同的阶段的意义感。
二、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你还需要设定框架跟体系,你需要把目标框架化,把大目标分解若干小目标,让它执行起来更容易
宏观目标的的设定相对容易,比如先设定一个亿的小目标! 但是实现宏观目标的关键是分解目标的能力,有两个策略,一个是“蚕食”一个是“蛇吞”。
所谓“蚕食”就是把大目标横向分解成小目标,本质就是“分头围歼,各个击破。 ”一点一点去“蚕食”。
所谓的“蛇吞”就是把这些“瘦身的”小目标分解成为相对容易的“可实现性”目标,然后在时间维度上逐渐增加目标的难度系数,由小及大,慢慢吞掉。
如果上面两种策略都不能轻松执行,那就继续分解目标,直到可以轻松执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减肥计划,比如今年减肥目标是5公斤,这是个全年目标,但是到达执行层面你需要条分缕析地分解它:
1.跑步计划:
1)跑步频率:固定跑步频率,根据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增加;
2)跑步里程:根据自身心肺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增加;
3)跑步用时:根据自身心肺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减少用时;
4)跑步路线:变换跑步路线,保持新鲜感。
2.饮食计划:
1)蛋白质摄入:早餐固定最低蛋白质摄入量;
2)蔬菜摄入:午餐跟晚餐保持最低蔬菜摄入量,保证全面、均衡微量元素摄入,同时养成吃饭前先吃蔬菜的固定习惯;
3)脂肪摄入:主动减少在外用餐以及外卖的机会,设置每月聚餐以及外卖的最高次数。
4)碳水摄入:每日固定碳水的摄入,尽量选择粗粮跟麦片;
3.睡眠计划:
1)保证睡得好:睡眠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不会反复多次醒来;
2)保证睡得够:睡眠长度要足够。按照 NAF(美国国家睡眠组织)的推荐,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7-9小时之间;
3)保证睡得稳:每天保持同样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尽量不要打乱节奏;
通过框架化目标,我们能够分解到可执行层面的不同目标体系,做到有步骤、有节奏的完成整体目标。
与此同时,框架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执行环节以及大目标设定环节的反馈而不断迭代。
三、目标框架化完成后,我们就需要执行动作去完成每个小目标。
这是一个不断反馈、优化的过程,但开始非常重要,你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地执行你设立的小目标。
执行的过程也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框架设定以及发掘意义两个环节的反馈而不断优化。
给大家几点建议:
1.从小事情开始
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完成一个小目标,慢慢寻找一种掌控感,成就感。 我每天写完文章,都会习惯性的去收拾一下房间的某一块角落,不要试图把整个房间都整理一遍,只需要选择一小片区域,试着把桌子上的东西从新整理一下,哪怕是仅仅把桌子擦一遍,或者是归类某个区域上的书从新摆放,整理完之后我都会有很强的幸福感跟成就感。 做这些事情并不是我喜欢收纳整理,而是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自己的大脑休息一会,或者说让大脑去进入一种发呆模式,去创造一种新的信息连接。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我能体会到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掌控感以及幸福感。 有时候这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意义。
2. 从小问题开始
问题是我们每天都会邂逅跟面对的,而大多数人最大的问题要么是觉察不到小问题,要么是逃避问题,不敢直面问题。因为不管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你的大脑都要消耗认识资源,这是它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就出现了“老问题屡见不鲜,新问题层出不穷”,你的生活总被这些小问题所裹挟,成为你前进路上的束缚、牵扯跟羁绊。“剪不断,理还乱” 的事情越来越多,情绪问题也随之而来,认识资源最后慢慢枯竭。
其实你只需要把这些小问题拎出来,直面它就好。很多问题只要觉察到了,就已经解决了。
用理性去剖析它们,让它们慢慢变得明晰、清楚、确定,从迷雾中显露出来。
持续打磨对小问题的敏感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可操作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问题写下来,然后条分缕析得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不要试图一次彻底解决问题,你只需要找到当下你能做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然后不断完善,持续优化。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问题已经不是纷扰跟羁绊,它已经成为你多彩人生的一部分。
3. 从小改变开始
从小改变开始尝试着多元化突破自己的固有认知边界。
从不变中得到满足,从变化中得到成长。
我喜欢烹饪,但是我每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目标,比如还有什么新的食材我可以尝试,还有什么新的口味我可以体验,还有什么新的烹饪方法我可以去实践,尝试完了之后,我还主动寻求反馈,到底哪些烹饪步骤还需要优化? 哪些食材搭配会更好? 怎样摆盘视觉效果会更惊艳?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厨艺的精进也能让你自信满满。 不断变化的目标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很深远的意义,具体到我,这个意义就是: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让自己不断加深对食材的理解以及拓展对厨艺的认知,同时还能给家人带来多样化的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其实不重要,但过程才是最美妙的!
真正有效的改变是什么,它永远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4. 从小创造开始
尝试去创造而不是去消费,让生活的自主感跟掌控感从新回到你身边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尝试写一些自己工作经验以及思维灵感分享给别人,或者为家人做一份爱心早餐,再或者是把一个好的商业洞见去变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要想着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是只要开始就好,慢慢优化,不断迭代,积累经验,一点一滴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创造才是让你能够面对浮躁社会笃定生活的根基。
5. 从小习惯开始
尝试着从培养小习惯开始,脚踏实地、连续不断地做些有短期不舒适,长期确有大收益的事情。
通过关键时间节点的选择,先转到正确的赛道上,开始一个小动作,然后有意识的仪式化这个简单的动作,从而培养有长期收益的习惯。
要培养每晚阅读的习惯,你先把“每晚睡前阅读”变成“读一页”。
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你只需要把“好好学习”变成“打开他的笔记本”。
你要培养健身锻炼的习惯,你只需要把“去健身房锻炼”变成“换上喜爱的运动服”。
万事开头难,你要做的就是把习惯养成的开始变得显而易见,简单易行,慢慢再赋予它吸引力以及愉悦感,从而建立持续的长期受益。
6. 从小系统开始
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简单系统演化而来的。
试着从构建自己的小系统开始,用系统去帮助你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同时留给系统一定的调整和替换空间,不断完善迭代出更好的系统。
在理财方面,我就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小的系统,收入的一定比例放去风险投资,一定比例放入固定投资,长期受益。 一定比例存在银行作为意外风险对抗,一定比例作为家庭正常支出。 这样小的系统搭建完成以后,通过持续问题反馈,分布式优化,调整系统参数,让它不断迭代更新,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财务状况会越来越好,财务安全裕度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系统构建所带来的收益。 你还可以构建自己的一切系统,让系统帮你规避风险,抵御冲击,发现盲区,不断精进。
7. 从“新”开始
不断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开拓新的思维模式。
不断打破旧有的人际交往圈层,去接触新的圈层。
不断打破旧有的认知领域,去开拓新的领域。
不断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去开拓新的连接。
四、在执行的过程中去寻找它对于你自己独特的多元化意义,在找寻意义的路上,不断强化意义到目标的正反馈,你找到的意义越多,你的反馈就越强烈,你就越能够执着的坚持下去。
真正目标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某一个结果和状态,而在奔向它的路上。
如何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寻找意义呢? 提供几个思考方向:
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事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跟以前比有哪些不一样,用成长思维去面对你所经历的一切。
你还可以尝试哪些新的方式方法? 不断加深你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你有什么新的体验? 比如精彩故事所创造的出的深度沉浸感,奇幻旅程给你带来的神秘感以及刺激感,灵魂伴侣给你带来的共鸣感等等。
你在与其他人的联结过程中是否找到了归属感?
你在与艺术以及音乐等的互动中,你是否超脱了自我,是否获得了一种超然感以及超越感?
7.你的相对于别人你的优势是什么?或者是哪些事情别人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而你做起来很轻松。
- 最终你是否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你是否从这个意义中获取了一种使命感?
如果你跑步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你可以在跑步的时候去思考:
我能不能变换不同的跑步姿势或者尝试用不同的肌肉去发力,体验不同肌肉收缩的发力感跟掌控感。
我能不能在跑步的过程体验到一种大汗淋漓的酣畅感、专注感、愉悦感跟成就感。
我能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刺中感受到无比的超越感以及超脱感。
我能不能在小伙伴一起跑步的时候找到了那种消失了很久的归属感。
我能不能戴着心爱的耳机,听着超然的歌曲,跑步的同时去体验那种超脱自我的超燃感。
如果你没有坚持下来,那只是你没有找到能让你坚持下来的意义,继续找就是了。
跑步是这样,健身是这样,看书是这样,做任何有长期收益的事情都是这样,在简单和重复中不断找寻新的意义,你才能走得更远。
五、建立起目标感跟意义感的双系统后,就让它螺旋上升式的野蛮生长。
你所要做的只是不断优化系统,调整系统参数。不断迭代出更加优化的双系统,伴随着更高的的目标,并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让它们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然后,突然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你的状态越来越好,人生似乎有了方向,你所走的每一步也愈发笃定坚实。
最终,你会发现你人生的终极意义,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归属感,使命感以及超脱感的终极体验。
总之,不要总呆在自己的“小世界”,尝试着去进入更大的世界,而关键就是“走出去,迈出第一步! ”
生活的意义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只有你掌控了生活,你才不会被生活所掌控。
持续打造并优化目标跟意义的双系统模型,你的人生终究会次第花开、异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