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写作第11天——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今天的题目立马让我想起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被人群喷的一个帖子:“大寒至,内热外寒,最宜吃冰”还配了一个啃了几口的马迭尔,反响真是分外强烈,有嘲讽我很厉害的样子的,有说我是为了吃根冰棍不惜昧着良心误导人民群众的,还有的说我真是个老中医啊,字里行间都透着讽刺的意味。

  刚好在这里解释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自于《黄帝内经》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互辞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只养阳不养阴,秋冬只养阴不养阳。单独把春夏合并,秋冬并列,把春夏与秋冬割裂开来理解,是错误的。这句话实际是说,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此时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一方面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使阳气顺应季节、天气变化以生发调达。夏季不恣意贪凉饮冷,避免人体阳气过分消耗。另一方面,阴阳互根,阳气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身体的阳气、阴津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平衡。在酷暑炎热之时,也应阴居避暑热,保护阴津,防过汗伤液。增加饮水,多吃些滋阴生津的蔬菜瓜果,来适应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一方面,此季节应以食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骨健髓充,元神得养,也是对夏季损伤阴精的补充。另一方面,更应固护阳气。起居上应早睡,与日出同起,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适应阴气渐长的特点,增加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温阳食品。心态上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求阳与阴配,使得阳气在较低水平上与阴液相平衡。

1. 而我作为一个南方人一向穿衣保暖,少食生冷,再加上本身是个“肉食动物”,多有痰火,就算当日室外温度低为1度也是适合吃冰的,既不会感冒着凉也不会腹痛泄泻,再比如有喜食辣味的朋友,胃火较旺盛,同样可以抵挡住寒冷,发那出“大寒至,内热外寒,最宜吃冰”的朋友圈却有开玩笑的意味,但也不是无根据的胡言乱语,而是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偶尔吃上一次又有何妨,要知道北边的哈尔滨人还打出了“赏冰、玩冰、吃冰”的广告呢~​

——蓝色字摘自于百度经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天写作第11天——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