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自己作成一座孤岛了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我默默点点头,嗯,虽然矫情兮兮的,但形容得还是满贴切的。有时候即使周围都是人,你也还是会觉得由内而外的孤独。我承认,自己就像一座“孤岛”。

但是,“孤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与生俱来就是孤岛吗,还是后天有意无意地自我选择活成了一座孤岛?

我开始思考起有关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问题,然后有些以往不曾触及的层面逐渐明朗了起来,让我觉得非常的微妙以及因吹丝挺。

先来想象一下孤岛的状态。

在大多数人眼里,“孤岛”算是一个贬义词吧。试想一座孤零零光秃秃的不毛之岛漂浮在海面上,方圆五百里内都找不着同款,终日只能被冰冷的海浪无情地拍打,连海鸟路过都不愿意停下来拉泡屎的那种。就像这样↓↓↓

别再把自己作成一座孤岛了_第1张图片
不毛之岛

但有没有可能孤岛是另外一种景象呢?同样是方圆五百里内找不着同款,但岛上鸟语花香,草木繁盛,犹如潘多拉星球一样自成体系。

就好像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存在像冥王星一样孤独又荒芜的星球,也存在像地球一样孤独却丰盈的星球。我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有理想的孤岛

只是不论我们呈现的是何种状态,内心深处似乎都在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因此我们不断地向四周发出讯号,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得到同频率的回应。

谈及“孤岛”的形成,势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承认“孤岛”的普遍存在,却不认同“每个人都是”这一前提,我不认为孤岛是与生俱来的状态,活成一座孤岛更像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不管是有意无意,主动或是被动。

这样想首先是因为人类既不诞生于自我分裂复制,也不像小强那样可以由孤雌繁殖,人类诞生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本就是由二生一的,又怎么会生来就是一座孤岛呢。这或许也是几乎人人都渴望成双成对的生物基础吧。

再者,要追溯起“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句话的源头,就会发现它恰恰衍生于17世纪英国诗人John Donne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No Man Is An Island 

——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每人都是一块泥土,连成整片大陆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如果有泥土被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any manne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衰减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做为人类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丧钟为谁而鸣,我本茫然不晓

it tolls for thee

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掉

----

每个人都本能抗拒着孤独,在尝试向四周发出寻找同伴的讯号,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风雨共济的队友,最好还能找到相濡以沫的灵魂伴侣,但发出的讯号常常石沉大海。

经过多次自我检讨,我发现了一个很滑稽的原因,那就是当我们在向别人发出讯号的时候,有可能并没有将自身的讯号接收器打开,甚至有可能讯号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发出去过。想和践行本来就是两码事。于是一面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联结,一面下意识自我封闭活成了一座孤岛。

其实长久以来我是连讯号都懒得发出的。

虽然有时候孤独会让我感到痛苦,但大多数时候却是让我沉迷的,它更像是养分般的存在,我喜欢独处,喜欢独自探索,也喜欢独自思考折腾些有的没的。就这样我长成了当今社会稀有的母胎solo,我自主选择活成了一座隔绝外界独立演化的孤岛。

但现在,我开始尝试发出讯号,去与他人建立联结。

不是因为我害怕孤独,而是因为我终于足够繁盛了,繁盛到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一切的结果。

这下我可终于活成了理想中不卑不亢潇洒坦荡纯娘们儿的模样!

----

好像是这样的,你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遇见什么样的事物。

你发出去的电波,一定会被同频率的电波感应和吸引。

就像华生遇见了卷福,又遇见了玛丽一样。

就像章鱼哥只能和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做朋友一样。

有时候你觉得是意外,但其实都是命中注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再把自己作成一座孤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