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读研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会读研,而且要去美国读。读研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觉得本科学历不够,至少要拿个研究生文凭。

为此我学过托福、雅思和GRE,读了许多关于研究生申请的文章包括许多师兄师姐的经验,也为了绩点而忧虑,硬着头皮去复习那些完全不感兴趣的课程,试图至少拿个3.7。

如果大一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觉得一定要读研,我可能会说,想去更好的学校,尤其是英美的名校。如果此时那人再多问一句,为什么想去名校?我可能还不太愿意承认当时自己有名校情结,觉得上了一所顶尖学校自己的人生才算圆满,也是想通过标榜学校来显得自己厉害。而且那时我知道周围很多同学朋友都有读研深造的计划,无形中自己也是想顺着大流,走一条安全的路。

到了大二,还是想去名校,但除了奔着名校的光环,理由也包含了想去国外体验不同的教育系统和培养方式,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一个教育体系下,想出去看看其他的体系。但若有人问:为什么那么想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呢?我很可能会说,增长见识和阅历。

到了大三上学期,想去读书的愿望依然有,理由又多了一条,不想马上进入社会,不想马上工作,想借研究生给自己镀金的机会顺便缓冲一下要找工作的恐慌。而且随着申请季的临近,我也开始考虑更加现实的问题,比如国家、学校、专业以及相关的项目,但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思路。

读研究生的想法在大三下学期完全被打破了。当时开学初始,我经历了情绪极为低落的一个月,而其中一个引导我走出来的想法就是去新西兰打工旅行,并非我对打工旅行有多么期待和向往,而是在我觉得生活极为压抑的时候,这个计划成了一个出口,一个可能的选项,还能在我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鼓励着我行动。

我最初是想休学就走,改变一个环境来改善自己的情绪,能停下来想想自己接下来要怎么走。好在情绪低落只持续了一个月,而父母希望我毕了业拿了文凭再走,我也觉得自己可以再准备和等待一年,也就答应了毕业再去。生活重新回到正轨,而我对读研的期待也完全被去新西兰取代了。在确定自己有了一个毕业之后的可行选项后,我可以没有压力地再思考读研这件事。

我一共有五个室友,四个都决定考研或者留学。我身边的朋友,说自己毕业就工作的寥寥无几。我本专业的同学也是大部分都在准备保研、考研以及申请。但相比大一时的自己,我虽然还是会被同龄人的选择而影响,但也尽量尝试着从自身出发去思考这件事。

首先我考虑的是专业,本科我读的新闻和哲学。新闻并非我主动选择,读起来也还好,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想成为记者,无论是文字记者还是电视编导。因此新闻不会是我想继续在研究生深造的专业。哲学虽然是我主动选择,不过我充其量只算是爱好者,而我也满足于这种水平。我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前人理论进行修补或者教授学生。因此哲学也不在我选择的范围。

除了这两个我算是有所了解的专业,我并未真正了解过其他专业,因此专业首先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我觉得本科既然我没有选择第一专业,研究生算是我可以把握专业选择的最后机会,我更要深思熟虑。

搁置专业问题,其次我考虑更为现实的问题,学费。我很想去美国,而我了解到的项目至少两年,有的三年。算上学费和生活费,我觉得两年的项目至少七八十万,想到在我没有清晰的专业喜好前提下,我出国的目的就成为了获得文凭以及增长见识。

对于去国外增长见识,去新西兰可以帮助我实现这一点。于是问题变为了,文凭这张门票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值不值得我花两年时间外加七八十万的费用。

门票当然是有价值的,最直接的就是父母所说的“敲门砖”以及之后可以一直跟随简历的学历水平,研究生阶段认识的导师、同学,接触到的项目、做的作品,读的文献、听的讲座、锻炼的能力...这些都是价值。但我也会想,如果不读研,我能否从其他途径获得除“敲门砖”和学历水平以外的其他价值,我觉得是有可能,虽然我不确定。

第三个原因则是完全从我自身出发,我当时的迷茫在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我不认为读研究生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读研需要先确定专业,二是因为相比读书,我也意识到实践更能让我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一件事。当然研究生不止于阅读文献,但是阅读文献会占据我可能的学术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那年春假回家,我问妈妈:我的很多朋友都会继续读研,如果十几年之后他们各个混得风生水起,而我可能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工资也不高,你会不会有落差?妈妈说:你自己会有吗?我说如果我觉得开心,钱也够生活用,我觉得不会。妈妈说:你如果觉得好就好,因为最终是你的生活,你的选择。

综合之前考虑的三点,我觉得读研的事情不用着急,至少不用毕业就去读,如果去完新西兰我想继续读书,我还可以再申请。

来到新西兰开始工作后,父母时常打电话,给我讲要继续读书的事情,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文凭的“敲门砖”效应,觉得如果我要是回国工作,那么读个研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回银川考公务员,研究生学历还可以免笔试。我告诉他们我的理由,他们能理解但还是觉得有个文凭有保障。

也许是因为开始工作的原因,之前想借读书缓冲进入社会的想法在我看来成为了一种逃避。而知道自己不会饿死(只要不怕累和苦,不嫌丢人,总能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又让我有底气去不在乎取得敲门砖。回国工作是我当时想着这一年结束之后要做的事情,我当时想着,没有研究生学历,我也能总能找到一份工作,之后在工作中继续锻炼和学习。

遇到David的之后,他让我意识到即使不去学校,通过网上的各种资源可以学到你想学的,通过google或者Youtube甚至Facebook,他给我示范了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免费及付费资源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

我不否认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一门课在网上看视频和面对面听老师讲是有区别的,虽然信息容量可能差别不大,但我也觉得课堂上的“在场感”以及和老师同学即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但如果只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角度看,我确实能通过读书以及网络资源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因为知道不会有在学校里的老师教导,更需要自己去主动阅读和学习。

我有时想到自己读大学的情形,想要毕业是需要完成学院的一系列选课及作业要求。我想读研究生大概也会如此,想要顺利毕业需要完成选课及论文要求,我明白这些要求的设置的必要性。但相比自学,学校教育的限制更多。

自学时学校效果的检验在于我能否解决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想知道我们的设计版权归属问题,我Google专利法,把和我们相关的章节阅读并做了笔记,就大致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而如果在学校,如果我因为这个问题而修了一门专利法的课程,我当然也会解决我的问题,但我还需要为了这门课完成老师布置的和我想要了解的并不那么相关的作业。当然我了解到这或许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优势,更系统地学习,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获取信息。

对此,首先,我发现当我问题取向地学习时,效果最好,一是学习动机强烈,二是学以致用,而运用的过程中又加深了我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并不需要系统地学习任何事情,如果我对一个领域很感兴趣,我也会尝试去读更系统的教材,而不只是满足于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

当我意识到自己能花更少的费用甚至时间自由地学习,读研在我心中的价值又被消解了一大块。

不过在来新西兰一年之后,我开始考虑读研,当时想要继续留在新西兰和David一起探索生意,而签证是个问题,我于是想到或许读书是个获取签证的好办法。

我当时的想法很明确,读研就是为了获得签证。那时的我已经将教育价值和读研的其他价值做了剥离,前者我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而我最看重的是读研带来的签证价值。这是我这几年最接近读研的一段时间,我为此重新考了雅思,并且根据学校开始准备文书和其他文件。

然而没多久,我们找到了其他帮我取得签证的方式,读研计划又被我彻底搁置了。

前段时间在家,父母偶尔还提读书的事,但在我给他们说了我对自己工作及未来的规划以及读研并不在其中之后,他们也不怎么提了。

而我现在考虑的读研计划则是,过上五年十年,我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找到一个自己除了工作以外的兴趣,极为强烈,那我或许会去读这个兴趣专业,不为谋生,不为文凭,不为签证,就是去跟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专业,享受一些纯粹的学习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不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