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每天成长都要让他有印象

杂记|每天成长都要让他有印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看《奇葩说》听到刘奇函说了一个他的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反思自己今天是否有多的进步一点点。

是啊,在我们的不断成长中,要每天的获取积累反思,经过反复咀嚼,不断记忆,最终成为我们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宝贵经验,知识储备,让自己更加的博学,有见地。进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丰富,也少了一些烦恼苦闷。同时让自己活的更明白了一些。

所以上了大学起就有了一些习惯就是喜欢记笔记,喜欢摘抄并且取适量的背诵,喜欢把好文章保存起来反复多读几遍,喜欢记名词和知识点。尽而让自己有一些深刻的记忆,不至于过一段时间全部忘掉,一系列程序走到今天总的来说自己总体水平还是提高了不少。

包括读完书喜欢梳理一下大体的框架,写写读后感,人生感悟。看过的一些知识类综艺节目,采访类的节目都会在脑海中和便签中记一些对自己有用东西和知识。

就像自己之前写感悟思考类的东西,等到我们后天再去回头看的时候,将会有很多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让我们对心中已经有印想的东西更加深刻,还会迅速构建起自己曾经忘记的知识体系。同时有时候还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可以举出钱钟书这个例子,当提及钱锺书的时候,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知识渊博。他就是喜欢写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小纸条,每周写的数不胜数都放在统一的地方。等之后有空时再翻出来看看,加深印象,这个方式很有效。因为这个习惯当他后来写《管锥编》的时候很是方便。

还有就是刘瑜,他有着非常优秀的履历——美国哥伦比亚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人们经常会对有这超高学历的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们无所不知,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刘瑜曾努力读书,希望能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自己渊博的一面,来满足人们对高学历人士的期待。可是她读书时看着后面忘了前面,重看前面又忘了后面,当她气喘吁吁记下了这本书的知识点后,还不到一个月,她连书的作者都忘记了……

刘瑜感慨道“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每天自己看过的知识点,想要表达的人生观点知识等等。要不断的写出来,加深印象。也以便之后方便查阅让自己有更系统的知识。

当然在我从看文章,写东西,记知识点中也获得了很多的进步。到现在,当说话写文章时自己脑袋中有着更清晰逻辑。看待一件事情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一些自己想要表达观点有了一些理论的支撑。

就比如在我刚开始来到大学参加演讲比赛时,第一环节是各自准备好的题目在准备好稿子然后再演讲出来。到了第二环节就不那么顺畅了,当时第二环节就是即兴演讲,各自抽到自己的题目没有思考的时间上去就说。当时我就懵了,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所以说的一塌糊涂最终获得了个三等奖。因为在第一轮我表现的较好得了个总体第二名,进而有资格进入下一轮,所以第二轮表现得很不好落了个较差多少名次,获得了个三等奖。

在我们平时看一些知识类综艺节目,当一个人表达了长篇的观点的时候。弹幕上会有一些人发我听不懂怎么怎么样。当然对于一些境界不是那么高,表达不是那么准确的人说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观点时,确实让人听不懂。但是当对于一些高水平的老师来说这确实是那些听众的问题。当然对去我来说,现在的我有时也是听不懂的,但是对于以前是大有进步的。

有的时候拿以前的自己对比现在,真的进步好多,成长了好多。虽不说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吧,但也能对一个问题表的一些简单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

在我看过一些文章,然后再写过一些文章之后得到了个观点就是:人们总是常说想要输出的前提就要不断的获取,而我认为则要反过来即获取的前提是要不断的输出。只有不断的输出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进而获取的过程中更有些侧重点,最后更能提高进步的速度。

就像郦波老师说的:其实每个人走在路上,他只有奋发进取,就会有困惑有迷茫。但是人性中的,还有人生中的所有的问题,历史中都已有了答案,已有了智慧了。所以我们在不断输出的前提下,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智慧。

所以要保持着积极的热情,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习着增加我们认知,提升我们内涵的智慧与知识。让我们做到:文有道,字有神,语有力,言有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记|每天成长都要让他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