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新教法”之下的名师之路

7——“新教材.新教法”名师名课历程

10月27日15:30,郑州“新教材.新教法”授课大厅掌声雷动,我和众意路小学二(5)班的孩子们戛然谢幕!40分钟,2400个精彩瞬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回味无穷,心动不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眸近一个月来的磨课生活,一帧帧画面还犹在昨天,清晰而深刻。

【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东汉哲学家王充有言:“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都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做充足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早有提醒。不创造必须的条件,不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取得最佳成效。

作为河南省名师,唯有坚守高标准,重人格才能当其位。在专业技术方面,也唯有不懈地努力才能实至名归。不论是管理还是教学,始终坚守“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要成为最努力的”这一成长理念。“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理念,赢得了伙伴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参加省内外教学研讨活动,拜师学艺,勤学好问,收获了全国各地足众多朋友。此次参加第一届全国名师“新教材.新教法”教学观摩活动(小学语文专场),河南、江苏、浙江三省名师同台献课,并由全国著名小语研究专家点评。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次跨越式突破。我认为,作为信阳地区被特邀的河南省名师,对这次“新教材.新教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应该有自己出彩的地方才行。

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失去了每天拥有课堂教学操练的机会,但我告诉自己,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是课堂教学的高层阶。多年以来,我亲临过无数次校内校外的公开课、优质课观摩学习;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大小型教研活动,我都亲自参与其中谋划构思;尤其“杨磊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后,我带领着工作室的成员们一道,展开了一系列语文教学专项研究。

近几年来,我也因坚持给学生上国学经典诵读课不曾离开过学生和课堂。利用学校统一音源,给全校学生领诵国学经典,对于学生、课堂、课程,也算不陌生。而像这次受邀参与全国的课堂观摩教学,与省内外知名名师同台献艺,我还是首次。

对待这次高规格的观摩活动,我如同一个刚入职的新手,从选课到备课,从试课到磨课,从请教大师指导到请事情帮助出主意,每个环节都在精雕细琢。曾有朋友提醒我没必要对一节观摩课过于紧张,而我自己明白,作为中原名师培养对象,我肩上多出了示范、引领、带动的重任。我的课堂展示的优与劣不仅影响着学生,同时还影响着一批亟待成长的中青年教师,这些老师的课堂里寄予着太多学子的求学梦以及太多家庭的振兴梦,为此我必须端正态度,一丝不苟。我想,跟教育最发达的江浙两省的名师同台展示,咱豫派名师也要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于是我要求自己,参加全国第一次“新教材.新教法”教学观摩活动,课堂要体现“新”意,要用新理念与、新方法武装自己,要让六百多名省内外听课教师学有所悟、有所得!

9月起,我多了一项任务:除了每天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集体“一日三领诵”外,还常常见空插针研读课标、教材,修改教案 ;时常请教师父余映潮老师就“如何通过课堂落实新理念”进行探讨,还不断地和有经验的老师一起讨论等等方式。思考,讨论,修改,再思考,再讨论,再修改往复进行。我采纳了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式板块教学法;还根据诗歌课型融入了吟诵教学。在此期间,教务处、办公室的同志给予我很多帮助,最终让我将《植物妈妈有办法》创意教学设计如期告成,至此“新教材、新教法” 在我这里有了落脚点。

【磨课】课堂打磨,精益求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课的大致思路已基本确定,至于是否可行,还要拿到课堂上检验。在二年级级段负责人徐兵校长的帮助下,在尽可能不耽误二年级学生上新课的情况下,我开始在该年级老师的帮助下来到学校电教室,一个班一个班进行试讲,经过了一磨二磨三磨的过程。改教案,增减课件素材等等,循环往复。这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的那样:“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帮你解决” ,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整体感知,我还先后请来在信阳做阅读教学巡导的来自山西的李东老师,请来了市语文教研员张效成老师亲临现场观课指导;请本校有经验的老师一起谈感受、想办法。特别是同为余映潮老师弟子的董余兰老师,课堂观察仔细,教学中哪个板块时间用的多了,哪个板块儿练习时间不够,都在她的审视之中。这样的群策群力,同心打磨,努力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这一主张。这样反复练习仔细揣摩,发现问题确立对策,从课堂结构到语言逻辑,从教师教具到学生练习,从已有的环节到未知的预设,都在磨课后得到了优化。

【上课】万事俱备,课堂从容

10月26日,活动在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盛大开幕!大礼堂里集聚了来自省内外六百多双瞩目的眼睛。按照会议安排,每半天有三位老师上课,然后专家点评。我的课被安排在27日下午第二节。

契而不舍只为精彩呈现。上课之前,我一直没有放弃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精雕细琢。我深谙尺有所短的道理,决定博观而约取众名师之长。我深知,一堂课所展示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传授知识背后的教育思想。我观察:众名师的教育理念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茶余饭后我进行再度构思、修改,并临时增添了课前别具一格的“对歌游戏”。

此次郑州之行,我深得专注之益,专注于语文课堂艺术,专注于对《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深度思考,让我的脑海里不时迸发出新的创意。我收获了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反思。与我同行去郑州听课的十位老师,看得出她们对我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三天的听课一丝不苟,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也同时感动着我。

27号下午,第一节课后该临我上场了,我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了和孩子们的一段旅程。

课前有趣的对歌,从姓名、爱好、家乡介绍,我与同学们各自的回答活跃了现场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后续介绍信阳特产“毛尖”和“板栗”,从“板栗”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木字与什么有关”等问题入手,自然将学生引进植物世界,过度到“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方法”这一课前铺垫上来,学生们感到新奇有味,妙趣横生。

接下来就进入了课堂流程,由“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唱”四个环节安排教学,由主问题“植物妈妈又有什么办法?”展开和收拢。写字练习,朗读训练,想象说话,诗歌仿创,都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的结合运用,环环相扣,步步落实一一突破。到了“我会唱”环节,吟诵作为朗读的另一种形式,我把吟诵方法“一声、二声绵长,三声、四声短强”教给孩子们,以示范的形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趣味的、奇妙的学习氛围。只见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唱得朗朗上口,绘声绘色。后来听他们老师说,孩子们回去的路上还在不停地唱呢!

下课了,舞台之上,似乎还回环着吟诵的余音,孩子们余兴未了,迟迟不肯离去。

【评课】江山浅淡色,古韵能醉人。

下午的三节课是由著名特级教师莫国夫点评。莫老师现任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语文研究员,是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他对《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课堂有创新,方法有创新,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淡定从容而又不失活泼的气质,《千字文》和《道德经》的吟诵信手拈来等等。莫老师还特别指出低段教学“扎实、情趣”是这一课最突出的亮点。莫老师忠肯的评价给了我很大鼓舞,确立了我的自信。

评课结束后,我和我的团队跟莫老师合影留念。同时还有一批对古诗文吟诵颇感兴趣的老师们也纷纷与我就吟诵方法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互留联系方式,一起合影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反思】一番寒彻骨,梅花扑鼻香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经过磨练。”  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天生的名师,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下,在不停地反思和求索中,塑造了自己别样的风采!

对于此次讲课,我的感悟如下:

面对极具挑战性的第一届全国名师‘新教材.新教法’教学观摩活动”,能在此次活动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的确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超然性的大跨越,让我原本固有的思维方式得以颠覆性的改变。

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不是原本就非常优秀,也许他原本智商、情商、能力都很平常,但是由于他确信《中庸》里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一致理箴言,并随之付之行动,让自己渐渐趋于“明明德”,渐渐超越原本的那个自己。

一个能够在国家级大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老师,不是他原本就具备与众不同的、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是他原本就具备出色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而是经历反反复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得自己渐渐对学科具有新的感悟与思考,具有对教材教法独到的见解与创新。“以标扣本,以生为本,以研究张本”这是成就一堂好课的过程性思考。

翻阅那些教育名家的成长史,我发现,他们的时间都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们的精力都给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都给了学术研究。想想自己在参与此次“新教材.新教法”观摩活动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呈现,虽然仍需要改进,但那是近一个多月来自己请教师父、同事帮助、勤于磨砺的见证。此次能够在全国名师观摩活动课堂上展示,都是成长过程中逼迫自己留下的足迹;所有的过往都会让我谨记:苦尽甘来,鲜花掌声,都源于自己的努力与笃定。

过去,现在,将来,生命的每一段历程我都将踏实求真,勤学深思,不断磨练,不断超越,以我充沛的精力、昂扬的教育激情、塑造自己不懈努力的精神,为人谦和的品性,要把自己所钟爱的课堂坚守好,把自己经营已久的语文学科建设好,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打磨好,把自己的名师之路维护好!一以贯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期收获内心的丰盈与宁静,喜悦与美好!

“ 新教材.新教法”之下的名师之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你可能感兴趣的:(“ 新教材.新教法”之下的名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