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

看完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准备来说几句,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自己的主观思想,但内心热血促使我写下了这段观后感。

我不是一个有多大文化的人,对汉字的理解和体会也没有真正的将其融入自己的骨血,甚至是我在运用这些文字时,笔下思考的只有如何将其排列组合,却从未想过这些文字被一个个拆开来时,蕴含的灵韵和精华。

这篇闲谈通篇会是我的个人理解,在诸位看来我不知道是否我的笔戳中了你胸膛里的那颗热忱的心,但我想,我愿把所有热血聚于笔尖,来品一品这恢宏大气的历史长歌。

三件藏品,一幅画尽天下山水包揽万象的《千里江山图》卷;一件古往今来集大成者的各种釉彩大瓶和一尊记录古都文字风雨漂泊间屹立不倒的石鼓。

千里江山图由天赋绝绝的十八岁少年所画,用上等的矿物石颜料,几经研磨,绘磅礴大气的北宋江山。一气呵成筑千古名作。

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方式难于上青天,它的现世寓意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成之作,也是体现了古往今来的匠人精神。它集众家之所长,成就了经典,将那些不可能的技艺变为事实,为瓷中之王,万瓷之母。

而石鼓,它穿越千年与我们相遇,古朴的石身铭刻着岁月的痕迹,那些流失的时间里,从甲骨到金文,从大篆到小篆,再到现在文人墨客提笔即来的楷书、行书,无一不向世人展示着,这是属于中国,属于华夏的五千年文明。

梁家辉先生在介绍石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有多伟大,但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它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而在讲述石鼓的前世时,司马光的父亲也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

我听到这两句话时,觉得浑身的毛孔都扩开来,那种身为中国人,身为华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没去过北京,也没去过故宫,三年级书上介绍的红墙绿瓦我更是从未见过,可是听着耳边乐器弹奏的音乐,三年级时语文书上的插画,那逼真的天安门,故宫,就像是直接出现在了眼前。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的爱国心是藏在骨子里的,它不会轻易的表现出来,像是刻在血肉里,擦不掉,剜不走。

这种风骨在国难前站立在了最前端,被和平安抚的渐渐温和的性子在触及国家的立场时就像是一场大火,汹涌的燃烧起来,从胸膛到四肢,就这么炙热的,铺天盖地而来。

我听梁金生梁老先生在提起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华,东北三省沦陷后,一万三千箱故宫宝物被迫南迁,这条路上有轰炸,有狙击,有车祸,有生老病死,可是这一万三千箱宝物,无一丢失。

是的,无一丢失,这是一场多么浩大的南迁,每一尊石鼓重量都达到了一吨,就这么活生生靠着人力,靠着一颗对文脉的赤诚之心,使得南迁路上,热血犹在。

战事不休,每逢战乱,石鼓便会丢失,它见证了天下大合,也见证了支离破碎的大好山河,它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靖康之乱,最终安定下来,再无遗失。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这样,在冗长的历史中能够保留住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我们所自豪的,往往不是那些超越世人的精彩技艺,而是在这精彩纷呈的五千年中,始终不灭的那一身为国家浴血杀敌,立于世界不败的魂。

我们骨子里的那抹炽热的魂,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华夏文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