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天下的万物都是因有而出现,但有却因为无而出现。三十个辐条插在轮轴的孔洞中形成了一个车轮,正是因为轮轴的孔洞是空的,辐条才能插进去,进而形成了车轮,所以才会车的作用。活泥巴制作器皿,正是因为器皿中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用来作为房间,正是因为房间里面是空的,才有了房间可以住人的作用。因此,有可以带来益处,而这些都是因为对于无的应用而产生的。

解析:对于这一章要说一下,就是把第四十章拆分了,就像这一章开头那句话一样,纵观整篇道德经,只有这一章适合这句话。它们都是在说无和有的实际关系。当然最终还是为了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车轱辘所形成的车以及器皿还有房间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对于无的应用而产生了有的益处。当然,也通过有的益处彰显了无的作用。这也就是要让我们看问题要能够有无结合去看,通过对无的应用而产生了有的实际作用,这就有种遵从存在的客观规律一样,通过对于存在这种无的挖掘,带给我们有的益处。这也告诉我们要透过显现看本质。

这其实也是一种反向思维。就是要让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益处就是因为对于无的应用。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对于有的存在都是因为对于无的应用而产生的。我们通过符合客观存在的蓝图的勾勒,然后实际操作去形成实物,然而,我们所能用到的部分,恰恰是实物体现出来的有空间的部分。因为这个实物携带的有空间的部分才给我们带来了切身的利益。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的合理性了。

这样也就让我们可以打开思路,对于无的应用从而产生了对于有的存在。这样也就可以发散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认知视野,只要是思考合理的符合道的特征的,而这一思考前后呼应吻合的,也就是所谓的符合客观逻辑。那么就必然会有勾勒事物的出现。而无的存在却是无穷无尽深不可探的,这就带给我了我们无尽的遐想和变化。而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物理大师们的理论从来都是先通过脑袋里面整合出来的理论后。才去通过实验验证他的是否真实性。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一般的操作方式都是这样的,而且恰恰他们很多地方是对的,也正因为他们的对,才让科学得以发展世界得以进步。这也就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该如何去通过对于无的认知,从而让我们产生有的现实?

无的作用就是这么奇特和奇妙,而通过道德经我们知道,无的来源是,有物混成,严密而充满生机,不会消亡,就像那和光同尘一样,充满存在的角角落落。但恰恰也形成了一种我们叫做规律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与存在呼应。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其中。

这一章主要是告诉了我们一种认知方法和认知观念。也告诉了我们探知事物的方法。比如这个无之以为利,有之以为用。我们不能只把有当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并且通过对于有的作用获得我们想要的。而我们所拥有的,恰恰都是来源于对无的作用,而不是有的作用,就像一个水杯,它的作用就是用来盛水的,让你去喝的。你只能利用被子的空间去盛水,而不是杯子本身可以盛水。而杯子的形成恰恰是因为考虑喝水而所制作的,所以它的成型就会体现出它盛水的功能。因此,这也说明了,我们要以无来看待事物,作用事物,而不是有。无的方向是无情无尽的,有的面前就是一个死胡同。因为对于有的过分看待,恰恰会让其无中生有的生机。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以为用_第1张图片
无之以为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