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在模仿中写出精彩

让学生作文在模仿中写出精彩

大量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小时候直接模仿“妈妈”的呼唤,还是读小学时仿着英语老师的口型学习发音,模仿都是不可忽视的法宝。

在儿童学习习作中,模仿同样是一门重要的功夫。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就有很多人凭借模仿的功夫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或成为一代文学风范吗?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分别是模仿三国时期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和北朝诗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而得;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令人称道的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是模自陆参的《长城赋》的开头“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王灭”的诗句;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不朽名篇《赤壁赋》,其精神实质与表现形式都有对魏晋时期阮籍的《达庄论》的模仿。古人如是,今人亦然。堪称一代圣人的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就是仿照俄国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题小说;著名剧作家曹禺借欧洲古典“三一律”创作法而写《雷雨》,在结构上又模仿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当代诗人艾青的自由体诗更是直接从惠特曼的《草叶集》吸收表现形式;当代著名作家碧野曾经坦诚的告诉世人:“我的写作就是从模仿开始,如模仿郭沫若的《聂政的姐姐聂英》,模仿郁达夫的《迷娘》。”大师们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在作文方面正处于咿呀学语阶段的小学生呢?看来,小学生要学好作文,想使自己的作品能有大师的风范,就要好好练一把模仿的功夫。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人们都在赶时尚,追求学生快乐作文,而模仿是枯燥的,激不起学生作文的兴趣,用于作文教学是不可取的。这话说得倒有点荒谬和浅浮,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模仿也是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模仿是儿童最大的喜爱。”想想我们小时候模仿成人世界常玩的“过家家”、“玩打仗”游戏;模仿老爷爷、老奶奶走路的形象,说话的语调;模仿教师在生活中或课堂上出现的不经意的、滑稽可笑的言谈举止……当时是不是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好玩?话要说到习作中的模仿,学生同样是开心的、快乐的。模仿可以把大师们观察生活的方式、写作的意图、构思立意的技巧、组织语言、安排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等,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感同身受的领会中,就会激起表达的冲动,主动模仿大师们写文章的章法,说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一吐为快。学生用大师的技法,写自己的文章,轻易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说这不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吗?久而久之,难道学生就不能对作文产生兴趣吗?

更有人说起模仿,简直就是谈虎色变。他们认为模仿就是抄袭,是把学生领向作文的歧途,这是对模仿的曲解。模仿是让学生依范文的样子,描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中国有句俗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小学生初学习作,语言的积累还不够丰富,习作中可能出现借用范文中作者的部分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足以为怪,说不上是抄袭。大师们写文章也常常有类似现象,何况我们小学生呢?中国《著作权法》不是有明文规定吗?引用、借鉴他人的作品内容不能超出原文的40%。法律尚且允许成人的作品可以有40%的引用,为什么偏偏容不下初学习作的小学生存在的部分内容的“抄袭”呢?原则上说,只要他们不是照抄照搬范文,教师就大可不比大惊小怪。况且“抄袭”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语言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怕学生“抄袭”就拒绝模仿,舍弃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作文法宝。回想我们每一位教师撰写学术论文,不也是要“抄袭”他人作品的部分内容来印证自己的某种观点吗?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应该对模仿抱有任何偏见。应引领小学生在起步作文的模仿中,借用他人写作的成功技法,书写自己精彩的生活篇章。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首席专家、真快乐作文创始人杨克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生作文在模仿中写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