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46年12月18日,斯皮尔伯格出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犹太人家庭。高中时,由于斯皮尔伯格的犹太人外表和血统,他被同学欺负,人们经常对斯皮尔伯格大喊:“肮脏的犹太人”


少时他已对电影产生兴趣。1965年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修读电影制作艺术学士。然而,在修读期间,斯皮尔伯格在一些片场担任兼职,由剪辑做起一路转为正式导演,进而辍学,因此直到成名多年后,于2002年才完成学位。另外,在1994年,他获得了南加大的荣誉学位。


一个人即便不是那么热爱电影,多少也听过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他和他的电影是那么让人耳熟能详,好像就是好莱坞的代名词。

多年以前,我还在三里屯附近上班,每天午休,就会找个咖啡馆坐下喝杯茶,卖影碟的小贩拿着成箱的碟片供人挑选,《大白鲨》、《第三类接触》、《E·T》、《太阳帝国》、《辛德勒的名单》……这些片子一次又一次在眼前出现。它们养育了一代认识好莱坞电影的中国文青,也养育了那些贩碟的年轻人——后来VCD和DVD都不流行了,卖碟的人有的成为装修队老板,有的成为制片人。可以说,斯皮尔伯格是80年代后中国电影爱好者的启蒙者,打开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大片先驱。当然,往深了说,也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者,其作用抵得上于我们成百个传播东方文化的孔子学院。

当然,斯皮尔伯格自己不会想那么多,那个年代,在地球的另一端,他正忙着拍《拯救大兵瑞恩》。

是什么因素造就出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多少年来大家都凭想象,实际上也只能是想象。因为斯皮尔伯格不接受直接的采访,所有关于他的信息都来自于他的同事或朋友。直到这本书出现——它的作者理查德·什克尔长期给《时代》周刊写影评,并且自己也拍摄纪录片,拍摄的对象就是斯皮尔伯格。在十几年的交往之中,他获取的最直接的斯皮尔伯格的资料,并且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可以说,《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是描述斯皮尔伯格成长经历的最完整、最准确的书籍,并且拥有海量的图片,它们都来自斯皮尔伯格的私藏,是别人不可能得到的。

这本书的硬内容足够丰富,所以,从中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获取成就的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我的运气一直很好”。

他的运气好在哪里了?18岁那年,斯皮尔伯格跟团去环球影城旅游,然后躲到了厕所里,成功脱团。他一直呆在制片厂里,直到遇到他这辈子的第一颗幸运星——电影胶片管理员查克·西尔维斯。这位管理员听完他的脱团经历后没把他赶出去,而是哈哈大笑,给了他一张有效期3天的通行证。此后,斯皮尔伯格在两个暑假里,拿着这张通行证(早已过期),在制片厂里闲晃,成了后期制作区里的熟脸。接下来,第二颗幸运星出现了——剪辑师理查德·贝尔登给了他第一份工作,去一个房间取一台剪辑机。斯皮尔伯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闯入房间,拔掉电源,推着机器就走,把正在使用机器剪片子的人弄得目瞪口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龙·白兰度。

在环球影城的经历,彻底把斯皮尔伯格骨子里的电影天分激活了。上大学后,他把课程都安排在一周的前三天,剩下的时间就是想办法筹钱拍短片,或者到电影厂去帮忙干活。他把一份5页长的故事梗概交给了一个电影特效公司的老板丹尼斯·霍夫曼,此人成了他的第三颗幸运星,给了他1万美金拍出了这部短片《安培林》,并且带着这部片子跑了好几个电影节,拿了几个奖项,最重要的是,让这部电影成了当年热门电影《爱情故事》的开场短片。

《安培林》引起了环球公司的注意,接下来,决定性的人物出现了,他是负责电视节目制作的西德·谢恩伯格。他是最大的幸运星,给了斯皮尔伯格一份7年的合同。他认准了这个毛头小伙子的潜力,并且告诉他:我不仅会在你成功时支持你,还会在你失败时支持你。

斯皮尔伯格就此在好莱坞扎根,并且成长起来。

一方面,斯皮尔伯格从小对电影的热爱就很执着,只有呆在片场里,他才感到舒服,让爱好成为工作,是人生一大幸福。另一方面,环境也给他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条件:没有人把这个混迹片厂的小伙子抓起来,没有人因为他的冒失而将他轰走。没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命令他好好上课。没有人拿了他的梗概玩消失,偷天换柱剽窃他的构思,也没有人让他当枪手,剥削和祸害他的才华。更没有人以投资为条件,要求他的巨额分成,追问他什么时候能赚钱。有的只是发现和信任,支持和帮助。

事实上,斯皮尔伯格给公司第一次拍片,就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掌控剧组,导致拍摄误期,制片人都冲他发了火。后来在拍摄《大白鲨》的时候,又因为经验不足导致成本超支、拍摄延期,已经有一些人要求公司换导演了。谢恩伯格亲自来到片场,告诉他,如果你要放弃,公司可以取消这个项目,但如果打算继续,那么我将百分之百继续支持你。

如果没有谢恩伯格的打气,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恐怕就没有后来《大白鲨》的炙手可热、票房奇迹了,也就没有斯皮尔伯格了。

斯皮尔伯格初期的一些电影,虽然充满了想法,但从商业上看,并不是特别成功。比如《决斗》,在海外反响不错,在美国本土却战绩平平。例如《横冲直撞大逃亡》,影评人极力推荐,却只收回了成本。科幻片《第三类接触》,比不上同期的《星球大战》;喜剧片《1941》,甚至连斯皮尔伯格本人都觉得“不够有趣”。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算成功”的铺垫,才让后来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好莱坞的强大运作以及对人才规律的尊重,最终让斯皮尔伯格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走上了巅峰,而且数十年经久不衰。《大白鲨》完成时他才29岁,距离他作为电影爱好者混进制片厂只有11年;《E·T》完成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时才35岁;47岁时,《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双枪合出,横扫奥斯卡奖。

有时候,耐心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耐心,才可能有成功。


哈佛演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