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 人一生能读多少本书——读着,读着,就老了

入手kindle的时候,先用的是亚马逊自己的系统,发现PDF格式的文件在上面读起来感觉不是太好。

后来切换到多看,能支持mobi、epub格式,至于PDF,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智能重排,一个是切边。智能重排相当鸡肋,使用的时候字体变大了,清晰,但却非常影响阅读,尤其是开本大一点的文件。因此,切边功能相对用的多一些。

一开始,只是用它读书,后来偶然间发现小米开发的这个平台还有很多的其他扩展功能的,其中一个就是“我的阅历”,主要通过对使用者的阅读时间统计,形成排名、阅读时间分布曲线等数据,方便用户对自己的阅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譬如,我第一次打开的排名好像接近“超过90%”的阅读人群,后来就“超过92.19%”。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能知道自己在还读书的人中间的位置,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然后,我就忍住没再刷新,隔了大约一两个月,再次刷新想看看它的变化的时候,嗯,它崩溃了,就是这样。

这个数据再也没有变化,直到现在。我曾经用一两个小时来专门刷新这个数据,还是无果。如果把自己在kindle和纸质书上的阅读时间也算进去,不知道这个排名会是多少了。

当然,这种“把戏”和360那个开机时间排名一样,只不过是小米为了增加用户粘性的而做的一项努力而已。深究起来,这个数据其实对读者本身自己没有多大的价值,读书的时间只能当作衡量阅读价值的一个指标而已。

读书的多少代表不了什么,有些人读一辈子,最后掉进去出不来;而有些人读一两本书,就受用终生。正如我在一篇文章《读书就是读书》里表达的观点,读书其实是很自我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一生,到底能读多少本书呢?

那么我做了这样一个不太严谨的统计,以一个寿命是70岁的人为例,而且以主动读书为主,读课本、准备各种考试等除外。当然,自学技能考试的读书是可以包含在内的,但是,鉴于各种证书的备考书籍毕竟有限,它们在最终结果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会太多。

第一,要去掉上学的时间,20年,因为这个时间的大部分花费在被动读书上,算不上人们自我探索为驱动力的主动读书。当然,有自我阅读意识人群的年龄越来越低,是现在的一个趋势。周围时常有满腹经纶的十多岁小孩出现,但我依然认为这部分人只是少数。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孩子们的生活必须以考试为重。而且,我说了,我的计算并不严谨。

第二,要刨除最后的5年,这个年纪的人们,生活能自理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即使还有继续坚持不懈的读下去的欲望的话,那最好还是放弃,时日无多。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一个离开人世时的好的选择。

那么,在大多数人的生命中,剩下能够读书的年份综合,是45年。

这45年中,一个人还要完成组建家庭,抚养孩子,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等等一系列事情。因此,其实这里面能够平平静静读书的时间,因人而异,但能据我估计,能有20年自己能够掌控的读书时间已经算是十分了不起了。

那么,一年的读书量呢?

以我为例,有时是一周一本,算正常的阅读速度。大部头的,大约需要一个多月。而阅读间隙的通俗小说,快的是一天一本,慢的是两天左右。而好的小说,阅读时间也是一周左右。

因此,平均下来,大约十天一本,我还是能保证的,那么一年的阅读量是36本。当然,我去年一年读过的书,要大于这个数字。仍然,这个数字的取得也并不是多么严谨。

那么,一生的读书量,按45年计算是  36×45=1620本;按20年计算 是  36×20=720本。即使有百十本左右的浮动,也不能算多么大的比例了。

这两个数字,和我原来设想的数字,差距很大。因为,每当看到某某图书馆有多少万本藏书的时候,我总是以为,哦,那还不是太多,人家有藏书几千万的呢。

甚至当我在kindle里存书,在网上淘书,在云盘里屯书的时候,看着区区几百本,也并没有觉得这有多少。

当知道这个数字的时候,才赫然发现,原来,有些书也许真的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的。无论,它们在各种分享网站里的评分有多高,它们的书评里有多少赞誉,它们的推荐人有多么的牛逼,也终究只能留在那里,成为你浏览文件时的一个符号而已。

听过一个数据,说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一个人读书是6.7本,而国人只有0.67本。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好学的种族,一生的读书量也仅仅几百本而已。

这样看来,一个人,其实读书的机会是多么的有限啊,如同在看着一朵花的花瓣掉落,一片,一片,最后剩下那个花蕊,幸运的,也许能结出果实。

这也许是让人十分沮丧的一个结果吧。

读着,读着,就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16日 人一生能读多少本书——读着,读着,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