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两天看《林徽因传》,惊叹于她的才气、美质以及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几位才子的爱怨纠葛。最终林徽因理智的选择了梁思成,成就为世人所传颂的美满婚姻。却不曾想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为他们的美好姻缘适时穿针引线之际,不干涉、不妨碍,必要时保驾护航。
梁启超,初次对他了解还是历史书上有名的戊戌变法领军人物。当时觉得他是高处不甚寒的政治人物。然他为人父、为人父、为人师的慈爱与威信却在一封封书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偶尔化身老小孩,或钓鱼打牌玩乐,或贪酒后担心被女儿嗔责而软言好话。
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和梁启超(梁思成之父)本就是好朋友。17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4岁的林徽因时,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眼神清亮有神的小姑娘,颇有好感。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17岁的林徽因国外游学回来,梁启超让儿子去接林徽因。两人丰富的阅历和颇深的学识一拍即合,畅言甚欢。
梁启超很是高兴,因为这是他引以为傲的“理想的婚姻制度”又一次成功。1923年11月5日给他大女儿梁思顺写信中可以看出。
“...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到一个可爱的女儿...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不得了,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
父母留意,选定人选,创造不经意的机会让两人接触,两人充分了解后,自己决定是否在一起。非父母之命,非媒妁之言。现如今尚有利用作为父母的权威更确切的说孩子对他们的爱,来掌管干涉孩子的婚姻,更何况是民国的大户人家,实在难能可贵。
二、
事情进展很顺,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金童玉女相处愉快,彼此好感见长。林长民提议让两人尽快完婚,他考虑的是希望女儿尽早断了对徐志摩的念想,毕竟徐志摩有过妻子,他更看好梁思成。
1923年1月7日,梁启超在《致思顺书》中写:
“思成和徽因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因须彼此学成乃定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成婚。林家欲即行定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
思来想去,梁启超还是决定延缓婚期,经过双方家长商讨,都同意了他的提议。
原因有三,其一学业重要,尚不可因儿女情误了前途(两人一起在国外留学);其二,梁启超太太李慧仙传统思想,看不惯林徽因新派作风,偏见甚至影响女儿思顺,需要时间劝导她们接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作为婚姻过来人,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磨合,甚至作出新的选择。只有这个过程够长,婚姻才越稳定。
事实证明梁启超推迟婚期是对的。两人相处久了,激情褪去,误会重重,争吵不断。林徽因样貌出众、能言善辩、能歌善舞,在异国那边性格更是活泼。自己的女朋友是这么耀眼美丽,对所有人都那么美好,包括仰慕者。这对于性格内向的梁思成来说,既焦灼又无奈,只能责怪林徽因不顾未来梁夫人身份而收敛她的行为。两人争吵、怄气、怀疑、思考,彼此寻找相处的平衡之道。
三、
俩人在宾夕法利亚大学入学不到一个月,梁思成就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考虑到孩子们刚刚安顿下来,梁启超三番两次致电梁思成不必回国奔丧。梁思成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自是悲痛欲绝,林徽因能做的只有陪伴在身边安慰他、照顾他。
1925年12月27日梁启超在《致思成书》中又告知两人一个噩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反奉战争身亡。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
林叔叔这一年来的行动,实亦反常...我一年到头替他捏把汗,最后这一着真是更出我意外。他若事前和我商量,我定要尽我的力量叩马而谏,无论如何决不让他往这条路上走。...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第二,...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他,但你可以把我的话告诉他:我和林叔的关系,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他。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听到消息,林徽因病倒了,梁思成每天陪在她身边,徽因吃不下饭的时候,他就去学校餐馆烧了鸡汤,一勺一勺的喂她。梁启超的宽慰让林徽因倍感温暖和感激。林徽因知道父亲身后没有多少积蓄,一家人生计无法维持。梁启超又一封封信劝慰她,他会帮忙照看,让徽因安心学业。
1926年1月5日《致思成书》中提到:
“...目前家境已难维持,此后儿女教育费更不知从何说起。现唯一的办法,仅有一条路,即国际联盟会长一职,每月可有两千元收入(钱是有法拿到的)。我昨日下午和汪年伯商量,请他接手,而将收入仍归林家,汪年伯慷慨答应了...
徽因学费现在还有多少,还能支持几个月,可立刻告我,我日内当极力设法,筹多少寄来。我现在虽然也很困难,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
两人在异国他乡,遭受打击,相互陪伴,更加坚定陪伴彼此的决心。更何况还有梁启超这个比父亲更像父亲的长辈。林徽因知道自己一定会幸福的。
三、
1927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是在中国驻加拿大领事馆举行的,操办的是梁思成的姐夫和姐姐。他姐夫是领事馆的总领事,姐姐梁思顺是昔日同母亲不看好林徽因的那位。
李夫人去世以后,梁启超不间断的写信给这位大女儿梁思顺,弥合她和未来儿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梁思顺慢慢冰释思想上的芥蒂。如今在婚礼上见到林徽因,出落得美丽大方,气质不凡,梁思顺觉得,父亲的眼光果然不错。
二人完婚后,梁启超给两人安排详尽的欧洲游,预测可能的危险,连省钱花钱的地方都详尽诉说:
“你们有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由是入德国,出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
梁启超为了俩人的生活琐事操心,事业上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小两口还在欧洲新婚旅行的时候,梁启超就为他们的工作筹划奔波了。在《致思成书》中这样写到:
“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侵入。”梁启超本想为两人在清华大学谋职,奈何当时清华内斗不断;东北大学倒是求贤若渴。在一阵奔波后,东北大学的聘书就寄到梁启超手里。夫妇两归国后没多久便到东北大学任职。
四、
梁启超之于林徽因,是那个有趣的“梁伯伯”。林徽因从小称梁启超为“梁伯伯”,在幼时的记忆里,梁伯伯身材不高但很结实,一双明亮的眼睛,说话时到了激动处,总是眉飞色舞的模样,非常有趣。
梁启超之于林徽因,是那个开明的梁家公公。公公十分欣赏这个儿媳,常常在与对林徽因反对的夫人和大女儿的言语中,毫不吝啬的赞扬儿媳大方热情。这对于一个新媳妇来说,无疑像是受一棵大树的庇护,不用担心在新环境不适应。
梁启超之于林徽因,是那个事事为她以及她家人操心的“新父亲”。对林徽因的母亲以及弟弟妹妹安顿完全才算安心。
梁启超之于林徽因的情谊,林徽因都记在心里。梁启超生病时,两人也是时常请假去探望照顾。最终1929年,梁启超病逝于协和医院。这年八月,林徽因在协和医院诞下第一个孩子,毅然取名叫梁再冰,意在纪念过世不久的梁启超。梁启超的书房曰“饮冰室”,他的著作叫《饮冰室文集》。
世人对梁启超一生的评价正反皆有,比较确切的莫过于沈老的挽联: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
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平。
而于林徽因,对梁启超的评价莫过于那稚嫩的声音,脆生生的叫一声“梁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