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谁之过?”

“回避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少有人走的路》

荣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一味地回避问题,逃避痛苦,错失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契机,而且还失掉锻炼心灵成长的机会。长此以往,要么陷入内心冲突罹患心理疾病,要么继续自己失败的生活模式。

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种结果呢?

斯科特.派克给出的答案是: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重要工具。

它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其背后的原动力是:“爱”。

推迟满足感,就是重新设计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道理人人懂,可是现实呢?单说那些辍学的孩子、网瘾少年,源头上,这些青少年往往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懂推迟满足感的好处。

“子不教,谁之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父之过……。”

斯科特.派克说,早在童年的5岁时,父母就该开始引导孩子学习“自律”的原则。如此下去,12岁时,孩子就能自觉的先作业后看电视,15岁左右,就能将这个原则内化成一种习惯。

那些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呢?往往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这些问题少年说话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不是旷课逃学就是打架斗殴。如果这时进行心理治疗,往往为时已晚。因为意气用事的青少年不喜欢被人干涉。由于他们主观冲动过于强烈,不配合治疗,最终心理治疗往往以失败告终。结果不得不辍学浪迹社会,成年生活也极为糟糕。

大部分证据表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基因作用并不明显,家庭教育是始作俑者。

由此可见,进入心理治疗室的孩子,如同有了症状去医院求医的病人。在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及早就医,贻误病情,往往丧失了最佳治疗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对于身体疾病,防患于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比如大大小小查体中心的兴起,包括包揽国外就医的中介机构的出现,大型医疗机构对查体中心的兴建和投入等等,说明了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而心理健康呢?人们刚刚意识到社会的需求,所以咨询师的各种培训学习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普及了心理知识,普及了心理健康意识。

尽管刚刚起步,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开始,什么时候也不晚。

“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对于心理健康来说,就是该从父母入手?人们总在说任何职业上岗都需要培训,需要上岗证,只有父母这个角色,随着新生命诞生自动而生成。新手父母没有准备,更谈不上什么培训,甚至仓促上岗。幸运的孩子,父母人格健全,养育过程中,不至于给孩子人格造成多么大的扭曲;不幸的呢?父母本身“先天不足”,诸如依赖型、控制型人格等等,这些不健全人格,就会有着各种投射和扭曲,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发育不全,如果不干涉,就会代迹遗传。

“子不教,谁之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榜样,只能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说,“照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但是,稚嫩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上帝,神圣而威严,没有其它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所作所为照单全收。

‘’身教胜于言传”。

因此,如何培养“父母”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成为合格的“养育者”?

这是个社会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不教,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