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

前言

南国的四月一切都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也是在这个季节带着憧憬再次踏入生涯领域距今刚满5年,恰逢也从赵昂老师的咨询督导团1年9个月时间毕业(被督导30个案例报告,参与同侪200+案例),所以理应要对咨询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

还记得第一次做的咨询是在一高校为毕业学生做就业指导,紧张略带笨拙,往后就是公益咨询到收费咨询,从开始出现停滞、咨询断路到现在的心态平静、思路在线已有一种职业化的质变,这是一直持续咨询与督导学习的积累成果。

抛开其它渠道承接的案例,现进驻差不多一年平台所做的近60个客户,若默认验收也是满分评价的话只有3单不是满分的评价,在双盲的状态下(客户随机分配不了解咨询师背景、客户对咨询服务不了解甚至误解),缺少主观上对咨询师的光环加成与售前澄清沟通,这个成绩可算是能接受市场的检验。

怎样才算是咨询的成长,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就是当一段时间过去,自已再回头去看先前写的咨询报告你明显发现有不妥之处时,说明个人在咨询的道路上又成长了很多,所以就以本人视为较明显的4个阶段与各位进行分享。

同时在此也强调每一个阶段的咨询操作方式可能也是一种必然,是新手的成长路径,但自然可能本人是这样,他人又是另外一种路径;另外咨询方式的应用也以咨询师的视角与体验为主并不能认定前后的咨询方式有优劣的标准,咨询师应按不同阶段运用适合自已能力的方式。

一、流程化

最一开始的阶段的咨询以这种流程指导为主方向,在每一次咨询前有收纳表的都作一种思考形成咨询方案,如遇到这种跳槽是否换工作的问题,就先问好的工作标准,视来询者的回答继续分支下去按既定的套路进行。

这种咨询方式一开始让新人能够很快上路,简便易操作,按流程化就跟电脑的闯关一样,遇到什么开关就往什么脚本走,对于新手来说好处很多,它能指导新手完整做完一次60分钟左右的咨询,然后有一定的问题方向指导,让新手不怕没有问题提出。

但很快这种咨询的瓶颈就会出现,且会比较明显,当咨询案例渐多之后会发现无论什么情况总之是一类问题都基本采用这个流程去走,很快就会自我怀疑,且咨询后有种空虚的感觉,总会感觉缺些什么,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咨询师与来询者不易同频,不在同一条线上,没有交叉的思路,往往解决不了来询者的根本问题,来询者提到的很多点都会因为咨询师预定的路线所忽略,这样来询者的问题便被掩埋起来。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1张图片

 二、工具化

疲惫这种咨询方式后,通过学习掌握许多咨询工具的运用,工具的切入打破了流程化的固定咨询,变得可以根据来询者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工具去做一些贴近的分析了。

工具的运用在一段时间帮助咨询师去解决流程化中的差异处理问题,就如后面我深化这个流程图中加上相应工具的运用,一开始工具用起来容易显现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就能更像一种专业的咨询辅导,加上不同的问题分类指导,如定位问题用三点一线,决策用平衡单,发展用CD模型,平衡用平衡轮,一提出相应的问题就用相应工具,咨询师更易把控且能解决到一定的深度。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2张图片

只是工具的运用在后期会变成一个很大的负担,工具也会出现如流程化一样的瓶颈,究其原因实际上工具就是一类问题的浓缩流程化,所以在用工具的时候同样也是一种套路,套路的运用容易框住咨询师的思路与来询者的思考,举一个例子:决策平衡单。

很多时候一遇到offer问题就用平衡单,去稳定钱少还是风险钱多的工作?罗列所有来询者认为重要的因素,进行打分,打完分不管结果如何让来询者进行判断分析,有时来询者会在比较过程中察觉某个他没有考虑的点从而找到切入口,但很多棘手的情况是来询者依然决策不了,仍凭你再加一些因素,再调整权重,依然困惑,咨询师与来询者都陷入这个平衡单的设定中出不去。

到了后期本人就不再使用工具去咨询了,连能力打分这类都很少用,如在决策类问题上会通过各个因素的串联分析,去推导挖掘这个困惑的结点,很多时候决策的切入点并不在因素的强弱上或罗列上,可能是因素特征的转换上如能力之前考虑的是有无,其实应该考虑的是提升的快慢,也有可能是因素之外的限制信念,更有可能其实这个就不是决策问题而是来询者的定位不清

而平衡单的运用只是将来询者本来的想法再呈现一次,同时一个工具用起来长则30分钟,按流程走下来很容易掩盖了探索更深层原因的时间精力与发现可能。

不过工具对于咨询师培养咨询思路有一定的好处,作为成为更专业化的咨询师的过渡,何时去工具化、要不要去工具化则是咨询师个人对于咨询方式的认知了。

三、框架化

所谓的框架化并不如流程与工具那样一套套运用,它会更加灵动,并且是开始深度结合来询者的情况推进咨询,通过对不同的模块去收集信息、分析期待、了解障碍等,而完成模块的关键点便是如何提问,有一段时间非常热衷于收集好的提问问句,认为这些问句是能解决咨询与扒开盲点的关键,在实战班、在执业班、在之前的督导学习中,都有意去收集问法。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3张图片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4张图片

同时个人在前期的咨询中都会写下约2500字的主要对话逐字稿,在咨询完成后一天内重新回忆对话的内容,列出个人的对话问题与相应回答,尝试发现有没提问的质量提升点。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5张图片

一个好的问题确实能打开咨询甚至能直接解决来询者的深层困惑,我看到会有一些咨询师会追求所谓的“神之一问”就是一种在咨询中非常闪亮的提问点,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提问,只是在后期就会慢慢发现,自已会被模板问题的逻辑所反噬。

这个怎么说,就是提一个问题本身它就带有一个目的与方向,或引导、或释义或解答,当我们关注在问题本身,将认为合理或者重要的问题塞进脑中,你会自觉不自觉就去用它,此时你的咨询思想就框架化了,定位困惑经常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平衡问题的解决点会是什么?

足够多的案例后你都会了然在心中,你会尝试着在框架内找出金句去提问。只是当问题如果脱离了原来那个案例的环境,你再提问出来那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有些碰运气的成分。

举个例子,一个来询者在国外工作不合适,不知回国好还是继续留下,在信息收集后你发现来询者这个去留困惑是发展阶段不明,所以很快将发展阶段中很多的精准问题提出来,成家规划、晋升衔接还有优势培养,这都是发展论中常出现问题的地方。

这种框架的问法一般很多来询者都可受用,只是倘若遇上思路非常严谨的来询者就会遇到大挑战,本人一个提升很大的失败案例便是如此,来询者没多久就说咨询师的提问就像是在给非洲市场做项目计划,模式化地提问所有条件如冬天下雪如何处理,完全没有聚焦在本人的感受与问题上,多么的形像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6张图片

这种没有聚焦在来询者方的感觉就是眼看你拿钱包出来会有不错的资助,但最后你拿出的是一双筷子,在你的角度筷子确实也是吃喜欢东西的工具,但对来询者来说你理应给他钱。

关于聚焦与站在来询者这个点上,自已的探索有很多,进行一些实验与调整。

其一我减少了简历辅导,前期简历指导对个人综合的咨询能力提升很大,我知道了许多热门行业深度的细节,这是做行业调研无法达到的程度,让我能很容易判断来询者的能力水平、行内阶段、择业范围,能迅速领会来询者的处境,只是大量形成这种思路时容易框架,现在调整每周只接一两单以保持职场敏感度。

其二加强收纳表的分析工作,重点是思考来询者盲点与思路冲突的可能,一些细节工作经历离职原因还有成就事件也尝试串联起来,浮在脑海中在恰当的问题点中提出,而不是盲无目的分散提问,现在咨询的开始也不会再问如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之类的,而是以疑问点进行切入开始信息的收集。

其三提问的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不再预制任何问题,对来询者的回答反应模式从更多如何推进下一步转为更多背后期待与意义的思考。

四、自我化

现在做咨询的整体状态会更加平静与顺和,不拘于特定的方式,若咨询偏离的时候在互动中会明显感受出来,并会与来询者确认回归问题;一些咨询难点也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1、关于信息

在猎聘的平台所做咨询对于信息与建议会有更大的需求,过去、现在咨询师对于咨询中是否给予信息都有一些的说法,信息的提供与否、提供多少、如何提供其实这首先涉及的是咨询产品的设置问题,一些职业指导为咨询主线信息理应就是主打。

而以现在标准的生涯咨询为例的话有其特殊性,信息的运用要有清晰的环节定位,就是信息在生涯咨询中是辅助的位置,所以一些明确就是要业内市场信息的案例是只能拒绝然后转介去做职业访谈。

对于职场新人信息有利于推进咨询过程可积极给予,发现明显与职场规律不符的情况下也应进行挑战,这都有利于咨询往问题解决方向聚拢,但同时要警惕不应成为单纯的信息供给者。

许多高管或领域专业背景的咨询师习惯于大量信息与建议,但完全单方的信息给予会让信息成为武器而非良药,在来询者对信息进行反馈,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形成对咨询师的挑战,当来询者说“这些我都知道,了解过但没用”,此时咨询师惯性要不防御要不再次攻击,双方慢慢就信息展开拉锯。

信息提供的功能认知是要为咨询问题解决服务,只是当你习惯于信息供给当抛出一条信息背后则希望这条信息成为答案,但谁也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何以自信所抛出的管理经验、行业信息甚至是生涯知识就一定是正确的答案?

另外一种情况一些咨询师也是被迫去提供信息,在来询者的强烈要求下“我不知道能做什么,老师你经验丰富,推荐一下?”这是最常出现的情况,咨询师要不言而顾其它要不强调生涯咨询的边界,只是来询者不一定满意。

实际上在信息层面困扰是咨询师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惧怕给信息或者盲目不断给信息,因为咨询师没有找到来询者的成因,就是需求这个信息背后来询者的真正期待是什么,生涯咨询的价值点也在于此,帮助来询者看到自已的视野,自已是如何寻找这个职业的,为何希望得到某一类职业的信息,如何才能确认这个是机会,我们能工作的地方有很多,通过某些方法技巧衔接处理好来询者的情绪就能慢慢推进。

2、关于限制性信念

“我一直很内向,销售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要不要转行?”

“我什么兴趣都没有,没有乐趣的工作怎么能做?”

“我从小就不自信,我都觉得未来都是瓶颈”

这种非明确性的问题出现,比那种有已知职位选择的决策或问题都来得棘手,业内称为“咨询师杀手”,若是固定三次的咨询,来询者将带咨询师不断打转在一个死循环中,若是不限次数,它将延长咨询到5-6次而依然没有线头。

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_第7张图片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对于能力的提升与新机会的纠缠困惑,中间来询者会有很多合理的理由否定咨询师什么曲线救国、什么自学培训之类的思路,让咨询师一直绕在里面无法解决。

曾经很会为发现或打开来询者某个不合理信念而有成就感,上面的例子、刚毕业新人还是以学生的思维对待职场的成长、公司中人际关系的不合理期待等等,只是后面会发现并不是所有限制信念都能在咨询中解决,或者未必有需要去探讨。

在一次关于不自信的看待现管理岗位的案例,第一次咨询与来询者回到情景中探讨了很长时间,第二次咨询以这种不自信模式去推导未来管理岗位的可能,第三次咨询对信息收集后的市场机会进行分析,第四次咨询回到现在探讨行动,只是过程并不顺利,咨询结果也就如此,来询者深深的自我否定让其不能完全客观评价自身,反倒是过了一个月后他告诉我跳槽一下拿到3个offer,而且都是头部公司,这才对咨询中所说事宜有了触动。

所以关于认知模式这件事情,我特意与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有过交流,她们认为不做长程的辅导,在短期内的咨询并不能起太大作用,也鉴于此对于这种案例个人会有更客观的认知与处理,不回避但也不盲从,只是这个节奏的把控依然在修炼;其中有效的方法依然是切入情景,特别是将矛盾的地方进行展开,并与来询者的目标进行链接。

3、自我化

现在回到自我化,它其实说的是咨询时对于咨询师本人角色的抽离问题,不单是问题观察悬浮,更是整个咨询过程中关系的悬浮。

我们会经常遇到来询者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以上分享的两个大的方面,又或者是进入了咨询的死胡同、来询者提出抗议等,在受压的情况下咨询师的自我就会浮现。

一直自称咨询逻辑强大的本人,在一次咨询中被直接反馈问不达意、逻辑不清,咨询师本人很正常的反应便是一种阻抗,尝试为自己辩解或者说生涯咨询就是这样。

其实从非自我的角度,站在咨询师工作者的角度去看,我们要思考的却是这种咨询方式出问题背后来询者的期待是什么,问不达意是很大的切入点,什么问题没问好,是我忽略了什么,来询者希望更多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偏离了核心问题吗,以协同完成咨询的角度去思考与反应所有在咨询过程发生的情况。

其实这个点另一个角度就是咨询师是否能够真诚,角度不对、解决不了是否能够荡然接受,而不是转成一种培训说教掩饰而去,可能以前我是10个咨询有3个解决不好,慢慢变成50个中的3个,甚至以后是100个中只有3个,但是总有咨询的边界出现,站在咨询工作者的视角去完成咨询,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咨询师自己做得如何。

总结与展望 

通过5年来咨询的成长路径,从流程化、工具、大框架化,渐渐内在化、自然化、细节化,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只是越到后期要调整与对自我的洞察就需要越细腻与深刻,本人也认为往后的提升将越来越艰难,需要有更专业的学习与督导。

未来的考虑如个案式咨询后作业设计加强、来询者情绪的管理、叙事焦点还有DBT认知行为治疗都计划学习与尝试,可能是溶入也可能是借鉴,一切为咨询目标服务;自然打造个人聚焦的咨询主题也是迫切的议题。

虽然现在生涯咨询对于咨询师来说性价比并不高,但是真的对来询者的帮助却极具意义,因为找寻咨询的大多数来询者都面临着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阶段,所以尽己所能,以最高的要求从事这份工作是本人认为应具的职业意识。

以上是本人的随笔分享,文末再次感谢一路上帮助过的同仁与导师,我是李达才,生涯道路共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涯咨询修炼成长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