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② | 为什么永远有理、永远正确,不可取?

昨天,我们通过对比医疗业和航空业,这两个和生命安全关系最紧密的行业,来了解对错误和失败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所谓“黑匣子思维”,就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

那么,你是否遇到过,对方不管怎么说,都永远有理、永远正确的情况呢?如果追求永远正确、一味回避错误和失败,又会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写到邻居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一个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她过门之后经常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各种折磨之下,小团圆媳妇生了大病。

于是,胡家请人跳大绳作法、念咒语、摁在开水里烫等等,各种骗子都闻讯而来,给小团圆媳妇治病。过了些日子,小团圆媳妇就被折腾的死掉了。

有人就认为,小团圆媳妇的病真的是太重了,各种能人异士,这样大费周章都救不了她。

我们现在看来一定觉得十分可笑,如果小团圆媳妇的病好了,那些各路骗子一定会吹嘘是自己医术高明,把她治好的。

不要认为这是萧红笔下虚构出来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上是真的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的。

1793年,费城黄热病肆虐,当时的一名顶级医生本杰明·拉什,是血疗法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必须通过大量放血来治疗黄热病,即用手术刀切开血管或用水蛭吸血。

在拉什的放血疗法下,有些人痊愈了,有些人死去了。拉什认为,痊愈的患者证明了放血疗法是有效的,而死去的病人,则是因为病得太严重,已经无可救药了。

在历史上,有大量的病人因为放血疗法而死去。这不是说医生就是骗子、或者愚昧、或者缺少同情心,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治疗办法中的缺陷,陷入到了一种“闭路循环”。

这里的“闭路循环”是指,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

就像有人去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你,最近你会有大难,他来试试能不能帮你化解吧。

如果你接下来真的遇到了什么坎坷,他会说自己算的很准,你果然有大难,而且很难化解;如果你接下来一切太平,他又会说是因为他帮你把灾难化解掉了。怎么说,他都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闭路循环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拒绝面对失败,或者推卸责任,所以,他们会设计一个永远有理、永远正确的结构。

可是,永远正确也就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任何发展。

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体系,那么,科学理论与其他理论有什么区别呢?哲学家波普尔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可证伪性。

“和一切人类思想的历史一样,科学的历史中也充满了错误,”波普尔写道,“但科学是极少数——也许是唯一——能让错误得到系统性批评,并常常得到纠正的人类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是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并发展进步的。”

比如说,我们知道,水在一个大气压下,当温度到达0摄氏度,就会凝固成为冰。这就是一个可证伪性的说法。

因为如果一旦有人发现,在这种条件下,水没有凝固成为冰,那么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

如果这样,我们之前的科学理论就会被推翻,就会有新的发展。我们现在之所以还相信这一说法,就是因为它还没有被证伪。

就像波普尔说的,科学的进步,就是后人不断推翻前人错误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后来,经过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推演论证,并使其系统化后,“地心说”的观点统治了欧洲很多年。

直到哥白尼数十年如一日地观察天体运动,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之后,伽利略又自制了天文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日心说”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让自然科学开始飞跃发展,并为后来开普勒找到天体运行规律,发现开普勒三大定律铺平了道路。

所以,虽然失败是苦涩的,每一个理论在未来,也许都会成为后人试图证伪的对象,但这也是科学进步的过程。

不仅是在科学领域,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错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都熟知“一万小时定律”,简而言之,就是大多数人都能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应用,而掌握并精通一门技艺,也就是很多人强调的刻意训练。

然后很多人不知道,刻意训练和普通的重复性训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反馈。

当你把篮球投向篮筐,进或者不进,你会直接收到反馈,这样你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投球方式;当你下象棋的时候,如果走错,就会被对手反将一军,因此你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

可是,如果你的面前一片漆黑,你的每一次练习都收不到任何反馈,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什么错误,那又如何调整、如何进步呢?

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的错误,不断地修正和积累,才会迎来成功。

在美国电影《萨利机长》中,飞机刚起飞不久就遇到了一群大雁,有大雁被卷入到飞机的引擎中,导致引擎熄火。

于是,萨利机长面临着,是要让飞机返回到起飞的机场,还是降落到前方机场的问题。但很快他发现都不行,飞机已经飞不了那么远,他决定要迫降在哈德逊河上了。

之后,萨利机长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成功降落,飞机上所有人员全部生还。

萨利机长一瞬间成为英雄。虽然这是一次成功的迫降,但相关部门还是对这次事故尽职尽责的调查,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况,分析会发生怎样的结果。

这部电影演的,就是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的真实事件。在“哈德逊河奇迹”发生后几个月的一次电视访谈中,机长说:

“在航空业中,我们拥有的一切知识、经验手册上的每一条经验、我们的每一条操作规程,都是以某个人的死亡为代价换来的……

我们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名副其实的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珍视这些行业知识,并把他们传授给后来者。从道德上说,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教训,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因鼻窦手术意外去世的伊莱恩,在他丈夫马丁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对事件展开了调查,并且之后出具了调查报告,给出了改进意见。

马丁让这份调查报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曝光,让更多医务工作者都能看到并从中学习,还建立了一个安全组织,推进改革。

很快,马丁收到了很多医生发来的感谢信,说他们从伊莱恩事件中获得了经验,在手术中使用了紧急气管切开术,让手术获得成功。马丁让他们获益良多。

在网上可以看到伊莱恩死亡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在报告首页的下方,马丁写下了:“为了共享经验,让更多生命得到挽救。”

正视失败,共享经验,让大家从中获益,这就是让失败的价值最大化。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闭路循环”,明白闭路循环其实是一种拒绝失败、永远正确的模式。

而永远正确就不会有发展。科学需要可证伪,我们的进步也来自于对错误的不断修正。只有正视之前的错误,共享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才能带来成功。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拒绝失败、对各种证据视而不见呢?他们这么做的心理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闭路循环之所以会如此具有诱惑性,就是因为它永远有理,永远正确。

那么,你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闭路循环”的情况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匣子思维》② | 为什么永远有理、永远正确,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