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移友对两洲三地(美澳加)移民的误区

此文章由 冬瓜猪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和作者 冬瓜猪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是本猪今天在FreeOZ发表的帖子,现在放到OURSteps跟大家分享讨论。

有几个筒子讨论以移民的角度对比美国、澳洲、加拿大两洲三地,很有趣。本想跟贴,可后来那个帖子题目都变了,所以干脆自己开一个帖。
现在很多人的移民考量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说比较房租,房价,车子价钱,离国内的距离,某样消费品的价钱,具体某一条福利,等等。比较的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而在移民期间的不同阶段,很自然所需要比较的重点不一样。没有深思熟虑,很容易走入误区,耗费宝贵年华的。其实,大伙儿移民,大都是想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作来追求更舒适和恬静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三地华人中产阶级纯生活的角度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是大伙儿移民定居后,通过五年努力,进入生活工作稳定期后的生活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很多人对三地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
========
美国 ========
由于美国是超级大国,可说是当今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很多移友的神往之都,人们对美国的认识误区最大最严重。
- 消费
-
日常消费便宜,买菜,买车,甚至买房,都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便宜。但生活总体消费其实很贵。所谓贵,是在其税收。美国是联邦制,不同州之间税收相差非常大,总体规律是富裕的州,税收就高。有多贵?拿我老姐住的新泽西州为例,除了收入税和医疗保险占税收大头,房产税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痛的事。她的一栋独立洋房:四卧室,三厅(饭,客,家庭),两车库,地下室,前后花园,买的时候便宜,29万美元(几年前的价,呵呵),富人区,但养得实在是艰难
– 地产税每个月约800美元。由于有两个孩子,两口子都是大学教授,除去存点孩子未来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月月清。听老姐说州政府还在考虑最终将地产税升至
1100美元。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退休老人很多都把大房子卖掉换成所谓单层老人房或住公寓,因为住不起大房呀(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场)。老姐以前住在怀俄明州,地产税为零,但收入比在新泽西少得多,房价却比新泽西高得多,供房的压力就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了。至于收入税,在各州原则基本上是劫富济贫(穷州低富州高),加上各种医疗保险,拿高收入的加州为例,本猪的一个同学,弄IT的,年薪十万,七除八除拿到手的剩下五万,还要面对加州令人窒息的房价。总结,要过上中产,在美国要交的苛捐杂税实际上非常高。这一现象的原因本猪也很清楚,但再讲下去就要讲政治了,还是打住。
-
事业
-
在美国各行业发达,发财奇迹多,这是其它两国不能比拟的。这里主要还是要讲移友通常的认识误区。美国的就业机会其实并没有大家感觉的多。我跟不少人聊到移民的发展机会,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对美国推崇备至,称其机会多。没错,美国总体的就业机会非常多。但分摊到各个城市,就少了。除了纽约和洛杉矶(把洛杉矶提出来其实有点不公平,因为它的城市概念实在很模糊,都是由小城组成),其它美国城市的就业机会,基本上都不能跟悉尼相比(多伦多不清楚,没发言权)。道理很简单,美国大城市多,每个城市因地制宜都有自己的产业重点,并不是五脏俱全的。所以总体看全美工作机会很多,其实是人口基数大的结果。全美三亿人,如果它的就业机会不比澳加多十倍,就不配做超级大国了。但在具体城市想轻松跳槽又不挪窝,不容易。而且很多大公司都喜欢跑到小地方坐大(如微软),那些地方产业更单一,要换工作基本上就得迁徙。以前本猪在松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在美国的松下亚特兰大分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被总部抛弃售卖。结果被解雇的那一彪人大多数在本地硬是找不到相似的工程师职位,转行的转行,迁移的迁移。要知道,在美国换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就等于换州,要卖房卖车,朋友整个换一圈,不亚于半个移民。人们说美国人是活在轮子上的民族,其间其实也透着无奈。要想两夫妇在美国都找到对口的(如果两人行业不同的话),离买的房子都近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在澳洲加拿大就不一样,大城市没几个,各种产业反而高度集中,机会多,行业齐全。如果夫妻俩都想有自己的事业,又能有稳定方便的生活,反而在澳加的大城市容易实现。
-
总结
-
美国是工业大国,机会多,收入相对较高。但是美国中产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不稳定。如果你的理想是要成就比常人要高的事业,美国是首选。但无论最后能否成功,其间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会比常人大得多。如果你选择美国定居是觉得美国是最好的地方,到那里自然就比其它地方过得好,小心别走入误区,到暮年才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能靠自己移民美国的国人,多数是通过读书,
毕业后留下发展以致拿到绿卡。所以年龄较轻,有朝气,一无所有,没顾虑,能吃苦。这类移民从读书到工作到拿到绿卡,再进入中产,在美的时间已经很长,容易融进美国生活。而去澳加的移民,通常都是三十岁左右,有自己的家庭事业,移民前后顾虑重重,而且生活习惯、价值观已顽固成型。加上很多人误入澳加福利好,工作轻松的误区,到头来怨言较多,回流的不少。这更加潜移默化地使国人觉得美国是移民乃至入籍的首选。其实,如果美国的移民政策降低门槛,变成与澳加一样,消除国人那种
“容易得到的就不是好东西”的心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吸引力又能比澳加高多少?

累了,下回再分析移友们对澳加移民的误区。

看了大伙儿的回复,发觉其实大家都挺清醒的。也许我所说的误区,只是自己以前曾经的迷失。无论如何,还是让我完成对剩下的澳加的分析吧。

========
澳洲
========
FreeOZ是澳洲移民论坛,所以大伙儿都想听到澳洲的好处,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其实,自己的选择,跟其他人的评价真的没有关系。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处境也不一样,只要用心去创造生活,你的选择就会正确,无论是在哪里。
-
消费
-
其它州没发言权,在悉尼,日常消费总体肯定比美加高。高多少?不可比。因为任何国家,不同地方,不同商店,价格都不一样。单凭个人经历,非常不客观。但悉尼的日常消费同三地比相对比较贵,是公认的。特别是澳洲的土特产价格,如水果等,居然很多都比它出口到国外的贵。而澳洲身为一个海产大国,海鲜的价格是三地最贵的。至于大家关心的车子价钱,就不用提了。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就是在价格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通常人们都会觉得陌生的地区比自己熟悉的地区消费高。道理大家也很清楚,熟悉的地方能找到便宜的店子,陌生的地方只能摸到哪买到哪了。举个有趣的循环例子,有一次从新加坡坐飞机到柏斯,与旁边一个澳洲白人聊起来,他说新加坡的消费真是贵,当时心里就想这洋帽一定在新加坡被骗了不少。后来一对朋友夫妇从日本到悉尼玩,惊呼悉尼的物价普遍比日本贵10%。这样算来,岂不是新加坡的物价最贵了?其实本猪曾在新加坡工作过,当时到任何其它发达国家都觉得当地消费比新加坡贵。后来到日本工作了一段时间,渐渐发觉这个公认的高消费国家也不过如此,甚至连寸土尺金的银座,房价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一套五十平米的单元房也就卖个50万美元(在日本大部分地区可以买到不错的日式洋房了);一份算是很不错的正餐也就800日元(9块澳币);当时还养成了晚上7点到超市扫半价熟食和鱼生的陋习。渐渐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特别是发达国家,要过省钱的生活,都能省不少小钱的。所以对比不同地区的物价,与你的当地经验,用什么生活方式为准绳去比,直接相关。这还跟消费习惯有关。在一个地区的惯性消费品都会价格偏低。在一个地区消费惯了,到其它地区看同样的消费品,如果它不是当地的惯性消费品,其价格通常都会高的。而人们通常也只能比较这些自己熟悉物品的价格,所以出现了上述的循环结。这里既然聊的是大伙儿为之奋斗的中产生活,那我们就不去比哪里的可乐便宜,哪里的汽油贵,因为中产不会为这些而烦恼的。要烦恼的是:1)税,2)房子,3)医疗/退休保障,4)孩子教育费。这些消费才是会伤筋动骨的。有人会说日常消费差价长年累月也不是小数目,那我可以向你保证,两洲三地的中产日常消费其实都差不多。虽然美加的很多成品物价比澳洲便宜,但美加的隐性消费比澳洲多,比如说无处不在的15%小费(有时连巴士司机也要小费),加拿大的取暖费,等等。如果你要过一辈子省钱生活,美加省得多;如果你要过不拘小钱的中产生活,三地消费档次其实差不多。一句题外话,当年本猪在纽约机场忘了给小巴司机小费,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好了,回到最要命的四座大山。先说税,本猪觉得澳加的税其实不比美国的高,但社会福利比美国好多了,值!房子,悉尼房价比美国贵?也对也错。之于我中国人之西方世界,能有象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华人已成气候的生活环境,也就多伦多,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一部而已。(当年老姐住在怀俄明,买个酱油要来回开5个小时车才能买到)而与这些地区的房价比,悉尼房价应该说是旗鼓相当的,墨尔本更是划得来。如果硬要拿德州的farmhouse跟悉尼比,那是不公平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澳洲的自住房没有实际意义的地产税,只要大伙儿咬紧牙把房子供完了,那可真是自己的了,可以安度晚年了。下一辈人也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说到医疗/退休金,这跟福利相关,下一节再阐述。而孩子教育问题,可真是见仁见智的消费。如果都是公费教育,三地差得不太多,当然现在来说美国对本国人的大学收费比澳洲要高得多。但大家不要抱希望说以后都能这样。如果大家想自己的孩子上更好的私校,那真是能一年差个好几万的,不可比。

-
福利
-
说到福利,基本上这是大家决定移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包括三大部分:社会保障福利,个人医疗福利,个人退休金福利。这里存在不大不小的误区。首先,既然大家现在或将来都是中产,我们就不能看社会保障福利了,基本上与我们无关。而医疗福利,我们就必须算上私人医保这一块。一个美满的中产华人家庭:两小+两劳(好像两老也可以保?),每年2000
至3000块私人医保是大家要面对的现实。其间应该有约500块是可以给全家配各种镜镜和其它有限保健器具的(这样想会好受些 :-))。这样两劳头每个月要分摊80 –
130块。如果每人税前年薪8万(不算super),等于是增加了约1.5%的税。政府的Medicare levy Surcharge
定在1%,其实是在对中产们说,你买得买,不买也得买。这样,我们真正的税是27%左右(年薪8万)。对比美国,要有同样的医疗/退休保障,年薪8万,要砍掉40%左右(不同州会不一样,但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在澳洲做中产,还是值。至于加拿大,没工作过,没发言权。有经验的筒子贡献一下。最后说说退休金,大家还是打消靠退休金安渡晚年的想法。首先其数额之少是无法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的(比美国还不如);其次现在能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是一推再推,到了筒子们可以领退休金的时候,也到了花儿该谢的时候了。所以,还是从现在起广思财路,学一两门轻松小生意,或弄一两套房房出租以备退休之需吧。但话说回来,退休金不是老人家最大的困扰,怎么样工作这么多年都能存不少,还有子女能照应。医疗才是无底洞。澳加的医疗保障对老人家很照顾,所以现在的澳加福利,还算是很实在的。但是,这样水平的福利,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不能说澳加的福利就特别好。象在俄罗斯,连外国人都能接受免费医疗;日本的退休/医保也很强(但退休金制度好像撑不下去了)。澳加只能算个中上吧。对澳洲来说有个好消息是福利改革后政府的负担减轻很多,已进入良性循环,看来能撑很久。

-
工作
-
这里的误区大大的有。首先,澳洲工作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轻松。澳洲人工作其实很认真,虽然工作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但工作强度不小,且中饭时间都短。如果需要加班,也是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况且,澳洲的经济跟美国瓜葛太多,很多公司都有跟北美开会,或跟进北美股市的需要。在这种公司工作很多时候都要跟北美的时间表走,晚上开会,白天还是要上班
… …
如果讲到办公室政治,嘿嘿,英裔真是老祖终。要踩到他们尾巴,翻脸比翻船还快。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包装文化,无论多龌龊的事,他们都能说得很冠冕堂皇。这是天生的。再加上语言的弱势,要想变成中产筒子们可要辛苦了。建议之一是interview的时候要谈个好价钱,以防工作后由于政治原因上不去。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实澳洲公司的福利普遍不怎么样。本猪在不少国家的不同公司工作过,澳洲公司的福利算得上最差的了。医疗基本上不管(药费呀…),加班费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其它的福利也没怎么听说。举一些我在其它地方曾享受过的公司福利作为参考:免费公司巴士,交通补助,私人汽车补助,家庭娱乐补助,100%医疗费报销,买书补助,免费健身会员,公司低息房屋贷款,等等。所以,筒子们,该跳槽时就跳槽,反正不会损失什么,福利是政府给的。这也是澳洲人四五十岁了还热衷于跳槽的原因。在美国就会多一层顾虑,毕竟攒的这点医疗退休福利都是跟公司直接挂钩的。

不行了,明天要上班了,加拿大就不写了。而且本猪对加国的认识也不深入。当初考虑是移民澳洲还是加拿大,主要考量其几个显著不同的地方:
1)
加拿大要住满40年才能拿全额退休金,澳洲是10年;2)澳洲工作比较好找;3)澳洲自称是亚太国家,比较顾及中国的影响(最近接了中国的大单子,西澳的矿山现在都用炸的了;还听一洋人同事说现在澳洲海军潜艇都不满员,人都跳槽去挖矿了);4)气候比较好;5)没有要曲线去美国折腾的想法。当时并不了解得很深入,加国肯定有比澳洲好的地方。总体来说加拿大跟澳洲比,除了气候其它方面没太大区别。而且两个地方政策都在不断变,既然来了,就不要患得患失,安安稳稳为我们的中产生活而奋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