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不学诗,无以言(郦波中华诗词课之二)

一门课讲尽中国诗词精华,一颗心悟彻中国诗歌精神,诗的国诗的魂,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华诗史诗的国。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叫好好说话,在传播领域,演说类节目和像奇葩说这样的论辩类节目都非常的引人瞩目,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来,《论语》里头记载的故事,有关孔老师和他儿子的故事!孔老师平常和颜悦色,有时候,尤其对他的孩子,家教是非常严格的,我们讲家训的时候都要提到这一段,所谓叨陪鲤对,所谓有承庭训,其实典故都来源于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他的名字很有意思,鲤鱼的鲤,那么字就是伯鱼,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他出生的那天,鲁昭公特意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那么孔子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可见对儿子那是非常器重的。故事是说孔鲤,有一天从家门口的庭院经过,突然看到他老爸正站在院子里头,因为孔子的家教很严,看来他儿子还是有点怕老爸,所以孔鲤就趋而过庭,趋就是小步地快走。在老爸面前,在长辈面前走路要趋,低着头,赶快走过去就算了,但是这时候夫子突然看到了孔鲤,于是大喝一声,孔鲤站住,孔鲤一看吓一跳,然后立刻就老老实实站在那,然后孔夫子就问了,问他儿子,说学乎?学诗没有?然后孔鲤就对曰:未也,还没学,木有。还没有来得及学,然后这时候孔老师脸色一沉,说了一句名言叫: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的话怎么会说话呢?怎么会好好说话?孔鲤一听赶快连连点头退而学诗!当然说了,又过了两天,又一次孔鲤趋而过庭的时候又被他老爹看到,又大喝一声说:孔鲤站住,孔鲤又吓一跳,然后他老爹问他:学礼乎?学礼了没有,然后孔鲤对曰:未也,还是木有,这两天都学诗了,好吧,你不是说必须学诗吗?这时候孔老师又说,他老爸又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的话,何以做人,何以立在这人世间,然后孔鲤连连点头,退而学礼!你看孔老师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中国家训史上的千古名言,一是不学礼无以立,但是第一句是不学诗无以言。当然这个诗,后人也有争议,有人说是《诗经》,孔子最后编选《诗经》的那个诗,也有人认为就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题材。但不论怎样,我们可以看到,孔老师的教育里头诗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经常讲儒家教育叫做礼乐教化,但是其实不知道出发点却是诗。并不是礼和乐。礼和乐是第二步和第三步,所以《论语》里头我们说到儒家的终极礼乐教化叫什么?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礼和乐是后来的事,但是出发点要在学诗上。所以我们中国叫诗的国,为什么那么重要呢?为什么不只是儒家,其实中国文化包括我们知道孩子蒙学,启蒙的时候,我们那些蒙学的韵文,其实都是简易化的诗,像三百千,像《笠翁对韵》这些,其实都和兴于诗是有关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有音韵,说到不学诗无以言,为什么学诗那么重要?出发点要学诗,就要说到另外一个故事,这和我们汉语的特点息息相关。

我们汉语的最重要的声音、声韵特点什么时间被发现?其实是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南朝时候沈约,这人也是个大帅哥,他最早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而且写了《四声谱》,但是梁武帝虽然也很喜欢诗歌,梁武帝不太懂,总觉得他在扯淡。有一次梁武帝就问另外一个和沈约齐名的大音韵学家周舍,就问他沈约老说什么四声四声,还写了《四声谱》,什么是四声?周舍非常聪明而且又机智,应声就回答什么是四声,很简单,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就是四声,天子圣哲这叫什么?它叫平上去入,我们今天听不太出来,稍微解读一下,你看天是平声,那么子就是我们现在三声,古代的上声,圣是四声,这就是古代的去声,平上去,和今天还比较容易区分。哲学的哲,古代读哲,天子圣哲,短而急促音就是入声,入声字,因为现在普通话入声字,入派三声派到前面去了,所以有人会说一声还有个二声,这里头怎么没有?现在的一声二声都是平声,阴平阳平是后来语音发展中的一个强作区分,但是入声消失了,所以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们在音韵上就有了一些障碍。

那么古人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汉语的这四声的规律,平上去入,对于汉语的理解以及汉文化中对汉语的使用,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中的韵文和诗歌,诗词歌赋,它都是讲究韵律的,我们知道我们讲诗言志的时候,诗言志,歌永言就讲了这个音乐。其实在很长时间,《尚书》以来,很多人认为是为诗歌服务的,那么只有掌握了汉语的这种音韵特点,然后我们才能把我们母语,也就是我们的汉语完全掌握,然后借由这种语言的工具来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极致,这就是汉语的特点,汉语的这个特点,就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其他的语言和汉语是没有办法比的。我们知道,其他的语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字母,是字母文字,有些是拼音文字,大多数都属于综合性语言,在语言学分类上,我们的汉语因为一个字一个音,再加上音有平上去入的音韵,然后我们的汉字因为象形、会意、转注、假借、形声,造字六法就导致了它的语义丰富,那么它是音形义三位一体。语意很丰富,一个字有好多种的意思,那么语音很丰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读音的读法,那么还有字形,书法其实就是字形的变化艺术,对吧?那么汉字,我们就讲造成了我们汉字的使用叫浓缩的精华,一个字上可以反复的推敲锤炼,小小的一个字就可以腾挪跌宕,自成空间,所以你像写诗为什么要锤字炼句,为什么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什么讲推敲?为什么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国的诗歌写作,包括文学创作,讲锤炼字句,这是和汉语的这种分析性语言,它的语义丰富,就是尤其他语言单位,就是汉字的语义丰富,语音丰富,字形丰富息息相关的。

这就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你不掌握它,你想通过它来提升你的思维境界,提升你的表达境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反过来你要掌握它,怎么掌握它?既然诗词是表现这种语义丰富、语音丰富最好的一个平台和手段,掌握了这种手段,也就同样,你可以逆推,你就到达了汉语的殿堂。所以去掌握我们的母语,要好好说话,要把语言而且把这种语言掌握到极致,甚至可以升华你的思维境界。那么一个很明显的捷径和桥梁,孔老师就已经认识到,叫诗歌,不学诗无以言,不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华夏的后裔,华人后裔,哪怕你国籍是其他的,但是只要是华人,我和海外很多华人朋友经常讲,因为母语,现代科学,脑神经科学已经印证一个人的母语对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大脑构造也就是他的智商的发展,其实是影响至关重要的,和他一生的成就都息息相关,但如何提升,尤其是海外很多华人朋友,他们的孩子,二代三代在外语环境中,母语的使用非常贫乏,那么会造成母语使用的这种危机感的情况下怎么办?我经常劝他们,诗歌是一个捷径,这就更不用说对于我们国内的孩子,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在上学,所以我经常讲。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像语文教学,它的主要教育目的就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提升孩子的母语思维能力,然后在这基础上培养母语文化环境下的审美能力,这达到了之后,再谈其他,而这对孩子的整个的思维方式,一种智商的提升,还有人生境界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想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诗词文化,学习中国的诗词文化,光会背其实还不行,虽然现在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都很火,但是我们看到因为是电视节目,电视传播,要平台展现,受限于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只是演示选手们背诵诗词,背诵当然很重要,但对于诗词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背诵,要了解诗词背后的精神,还要知道诗词的创作规律,以及诗词发展的历史进程,甚至还要通过诗词看到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所以郦老师这一个诗的国的课程,其实就是想:第一展现中华诗史的发展进程,第二是通过诗歌这个切口窥一斑以知全豹,去窥见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

有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再回头去学习诗词、诗歌,你会觉得有一种驾驭感,有一种操控感。当然这种驾驭与掌控对讲解者,对郦老师我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华诗史实在是绵延久远,实在是浩荡绵长。希望在这趟诗史的旅行中,我们携手同行,风雨兼程,用诗歌的精华,用五千年的华夏,来润泽我们干涸的心灵,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刊词】不学诗,无以言(郦波中华诗词课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