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好好说话——《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我想和你好好说话——《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非暴力沟通

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常常在意的是对方的情绪和态度,其次才是说话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就是事实,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若对方的态度和情绪不对,那么沟通结果可能会走向反面。

卢森堡博士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弟子,拥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底子,借用了甘地的理念和克里希纳穆提的哲学思想,将人的需求作为底色,构建独属于自己的沟通领域,自成一家。

这本书《非暴力沟通》力图从人本主义的研究对象,人的需求入手,并始终围绕人的需求,构建独特的沟通方式,从而化解矛盾。整本书开门见山地写道,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通过观察客观描述观察的事实后,表达观察到事实后的感受(自己的或者对方的,取决于谁是沟通对象),接着告知对方(自己的或者你理解的对方的)需要,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

在观察的时候,或者在描述观察事实的时候,重要的一点是分清楚哪些是观察,哪些是评价。观察是客观的一个事实,评价则带有主观猜测或者推理,需要注意的是,比较也是一种评价或者评判,这是比较容易出现在对话中的。

在描述的时候请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即便有时候情绪可能会激动,但我们必须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所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才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当然,感受和判断,以及感受和自我评价也是要区分的。有可能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这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当对方反馈,则是表达我们的感激的时候,当对方不愿反馈,则是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任何试图分析的想法都会妨碍倾听。即便在对方生气的时候,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倾听亲人或许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有时候相比假装在听,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不是么?倾听是真的有赖于我们体会他人的能力的。我们面对的每一个沟通对象,其实都是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可能这个自己是你从未见过,或者从未认识的,但当你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机会就来了。

也许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如果真有自责,换个角度,那会是对尚未满足需要的可悲表达。所以要学会自我宽恕,即便感到遗憾时,也要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他们所反映的需要以及价值观时,我们活在对自己的深深的爱之中。

尽可能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试图让自己快乐,充满爱,让我们的行动也是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不论做什么,请问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我们常常听到“因为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做,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行为。

我们要学会区分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原因。如果不得不使用强制力,那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或是他人而使用的防御性的强制力,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可以释放压力的,专注于想要做的,而不是究竟错在哪里,这会让人好受些。

当然,非常必要的是应该学会感激,但不是出于敷衍或是奉承,而是出于我们的心情如何,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对方做了什么事情是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表达是一种方式,是术,需求是一种根本,是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我想和你好好说话,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和你好好说话——《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