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

          2020年1月10日,今天上午代表学校义工团队来到东湖洲小学参加石基片区家校共建系列家庭教育讲座活动,主讲人是来自北京非常专业的张建国博士,张博士首先让我们知道这次讲座的目的和方向——让老师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现在很多教育问题根本点来源于父母,教师上岗前都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以及上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但是作为父母却没有考取任何证,也没有上过课就已经上岗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孩子很多问题都是源于6-12岁以前家长做得不足而导致的,父母需要高度重视起来。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教授分享中提及到,尖子生和后进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力,学习力是什么?学习力是一种素养,是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出来的一种素质培养,是对学习的渴望和动力。很多孩子在家和学校表现得很乖巧,很听老师父母的话,让他们做什么都做,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有学习力,有学习力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都会好,但是行为习惯好的孩子却不一定有学习力。张教授课堂上为我们播放了一段小女孩踢足球的视频,每一个镜头都尽显孩子的自豪和雀跃,足球在她手上控制自如,进球也好,训练也好,这些孩子都充满了成就感,也就是这份成就感(价值感),让孩子尝到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动力和渴望,渴望再次拥有这份感觉和感受。只有让孩子体验到这样的成就感,那么孩子的内动力自然增加,就会自动自发。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对学习失去冲劲和欲望?没有任何动力?接着我们又观看了一个视频,里面每个镜头都是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候情绪爆发以及语言暴力的冲击,虽然这个视频我看过多次,但每次看都能唤醒我内在深刻的感受,这些视频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张教授说到,曾经有人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叫小白鼠的恐惧实验,这个实验彻底让人们知道什么叫做“情绪泛化”。就是让一个孩子看到这只小白鼠,大人在后面用一些物体大声发出声响,孩子第一次立刻缩回去,第二次,孩子依然会走过去看,接着大人又接二连三地用敲打物体发出很大声响,于是这个孩子每次看到老鼠的物体都会非常恐惧然后哭,时间长了,不单单看到老鼠害怕,还发展到看到毛茸茸的东西都会有恐惧情绪发生。同样的,如今我们孩子为什么害怕上学,害怕做作业,其实和这个小白鼠实验的是原理一样的,当孩子每次做作业或者发生错误时,父母不断指责,挑剔或者语言暴力,在孩子完全蒙圈的情况下,这些言语或肢体语言全部进入潜意识,久而久之父母就算没有骂孩子,看到作业后直接产生情绪泛化的连锁反应。这让我联想起实用心理学NLP里面其中一个技巧——心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父母、老师或者外界给予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灵的创伤或阴影埋藏在心底,这些创伤疤痕是在高情绪(恐惧、伤心、愤怒等等)状态下植入的,一直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去清理或者疗愈,意识是不知道它的存在的,但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或与人相处中会无形地体现出来,影响或者阻碍着我们,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本能反应。而孩子面对父母每次的的指责甚打骂,自然会植入他们内在,成为身体的记忆,当面对作业或者其它事情时,身体就会本能地调动这部分记忆出来,产生抗拒、拖拉甚至厌学等等的偏差行为表现,父母每次重复,孩子越是改不了。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我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时,我十份震撼,孩子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原来是父母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出来的,包括我们的父母一代,但很多父母却毫无觉察和觉知。所以回归到刚才的话题——父母学习是如此重要!张教授说到,未来47%的职业会消失,我们如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300年前的体系,延续到今天真正用到的知识只有20%保留着,而接下来知识的变革会在2-3年就翻新一次,如今我们需要觉醒同时要懂得如何把知识变为现有的能力和价值才是最重要。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只会和孩子的步伐越来越远。知识多少只是书面的理论,如何实践到生活中才是我们当今要学习的,知识+能力才能变为力量,如今我们大多数孩子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力。

图片发自App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呢?这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重点。张教授说到,孩子的学习力源于体验到成就感,作为家长更多的是要用足够的耐心指导孩子,同时也要耐心等待孩子成功的过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当孩子做成功后,我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高峰感受,也就是及时反馈并且用事实表扬孩子,最后重复孩子做得好的这个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影响,身教大于言传是教育的核心点,要想孩子多阅读,不玩手机,父母就需要投入阅读中,这个过程就是耐心,当孩子坚持了两天阅读后,立刻表扬孩子:我看到你坚持了两天阅读,你真是个爱阅读的好孩子。当孩子做作业有所倦怠时,要及时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进度去到哪里,告诉孩子今天的他比昨天的他进步了什么,哪方面做得好,或者可以用图表表示出来,孩子才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才会有做下去的动力,而不是每天都没有尽头地做作业。当孩子做到后,也是立刻用事实表扬孩子,每天至少让孩子体验一次来自成功的高峰体验,孩子学习力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力量支撑他走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更好的学习状态。

图片发自App

        在学习力里面还包含了坚持的毅力,孩子为什么容易放弃?为什么那么难坚持?在我学习的认知里,一个人难做到坚持大部分是因为潜意识都是逃避痛苦,趋向快乐,而坚持去做一件事如瘦身、做运动、瑜伽等等,这都是短期没有那么快看到结果的过程,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表现,所以上面说到“及时反馈”刚好能满足孩子成就感的体验,才能坚持下去。而放弃更大程度让我们寻找到快乐感觉,如赖床、吃零食薯片,让我们立刻能体会到当中的喜悦满足感,是即时满足的表现,所以也不难解释孩子会不喜欢学习,学习是周期性的,一个学期结束或学期中段考才能真正体现到学生的价值和成就感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经受着各方面的打压、困难、挫折、指责、诱惑等等,这些都会把孩子内在动力磨灭掉,作为家长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无条件地接纳和陪伴孩子度过,陪伴不一定是24小时陪伴,而是高质量地陪伴,全身心属于孩子的过程,是心与心的联结。课堂上张教授播放了《面对巨人》的视频,这个视频我也是看了很多次,里面教练那份执着的陪伴,让他的球员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这个陪伴过程不正是现实中父母要参考和行动的吗?正是因为教练给予球员一份独一无二的支持力以及对他表达了期望,这位球员的潜力才被激发起来。当孩子沮丧或者失去动力的时候,父母要学会一致性表达——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愤怒、恐惧),爸爸/妈妈感到很担心,如果你能和我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很开心……,爸爸/妈妈我相信你……”这句话的力量非常大,对孩子内在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对孩子表达期望,让孩子找到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后张教授说到体育运动最能锻炼孩子的毅力,他列举了自己孩子的故事,孩子一直很喜欢踢足球,也接受足球训练,但是在高中阶段连续睡了三年,说只想踢足球,他们并没有责骂孩子,让孩子看到父母对他的期望,让孩子选择,最后孩子自己选择了北京一家非常有名的学复读高中,同时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与孩子平日接受足球训练出来的意志力密不可分,给孩子适当的抗压能力和挫折锻炼,是为他们将来面对困难和阻碍有更好的铺垫和面对的能力。

    这次的学习受益匪浅, NLP说:地图不是疆域,培养自己多角度思维,才能让我们的地图更加广阔!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听家校共育讲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