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晗清教授报告有感

      近日听了北师大教授吴晗清教授关于《“核心素养”与高考改革》的报告。

      在报告中,吴教授明确告诉我们说,核心素养包括三部分:人、个性、社会性,也就是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成绩,而不“授之于渔”,那么我们是无法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的。

      其次是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我们区别于工厂的地方,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精神、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意识,敢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核心素养的关键还必须要求学生要有责任担当,也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要学会合作与交往,悦纳世界。正如爱因斯坦的《论教育》中说到的一样, 如果我们的社会全部是由像蜜蜂或者蚂蚁这样毫无个性的人组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没有生命力的社会;相反地,如果一个社会全部是由有个性的人组成,而这些有个性的人却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因此,学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两个重要的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吴教授觉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三点,所谓的“三商模型”:

      一是智商。学生学业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脑袋里面的知识很多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孩子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投入情感体验以及思维深度。      二是情商。情商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孩子认识自己,不管自己多么优秀,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如俗话所说,地球差了谁照样转;其次是体谅别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经常开启互害模式。应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三是行商。所谓的行商就是在信仰的前提下,正能量地把美好的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坚持不懈的卓越的行动力。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在毕业之前,发现大概有3%的学生有长远而清晰的人生目标,有10%的学生有短期的发展目标。若干年后发现,当年这些在学校里有长远梦想的孩子几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基本活跃在社会各界的上流。那些60%缺乏长久目标和梦想的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变得比较平庸了。

      是的,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具有高素养的人才,任重而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吴晗清教授报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