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经验 | 今年最强跨考攻略—从土木到建筑:逻辑战胜记忆障碍

作者简介

长歌,东联全程班学员,东大建筑初试380+,初试理论131分,排名第二。本科为土木工程专业。东联思辨周建筑抄绘资深玩家

作者自述

我本科学的土木工程,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工作中发现对建筑设计更有兴趣,逐渐萌生了想要转向建筑设计的想法,所以决定要跨考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建筑技术科学方向主要是我希望可以将自己在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并且这种技术整合式的建筑设计思维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全年计划

我先是在春季参加了东联的思辨周(2018年春),有抄绘练习理论主观题的试炼,感觉东联的学长学姐们的讲评对我入门建筑学很有帮助,所以就选择了东联的全程班。

我备考的这一年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01:春季参加了思辨周、春季班理论班(对建筑理论的整体框架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春季快题班(对快题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尝试着在练习中运用之前抄绘大师案例学习到的设计手法,通过学长对我做的一些设计的点评,化解了我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02:夏季参加了快题和理论班集训(认识了很多能力很强的研友(包括兔之学长),对自己的水平还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训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跟学长学姐面对面充分交流,解决自己在设计上,理论答题上的一些问题,还有研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和鼓励,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03:秋季参加了十一的快题班(感觉是我快题方面进步最大的一个时期,因为一方面练习的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一方面是当时讲课的学长很厉害,让我在策略整合和分析图的绘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秋季班(每周的模拟训练,对查漏补缺和速度的提升很有帮助)

各科复习计划

01:建筑快速设计

快题我是分成表现和方案两部分准备的

表现

之前因为兴趣,参加过手绘训练营,但其实东南的快速设计更注重平、剖面图剖透视、轴测图等,且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表现的余地其实不大,选择一个固定的表达方式,只要是画的整齐、正确,再选择一个好一点的配色,基本都是差不多的。

方案

这一部分才是快速设计的核心,我主要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学习的。

第一阶段—抄绘案例

这一阶段主要是弄清楚建筑设计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和一些优秀案例的应对方法,一些经典的空间原型,以及他们的空间感受和实现方法,再从整体上推演方案的生成逻辑。

我认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下两来,才算是比较全面的吃透一个方案,当然,对案例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重新解读一遍方案,因为随着我对设计的理解程度的加深,我对同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个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阶段—模仿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在案例中学到的设计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需要大量的练习,尝试,最终总结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争取做到从场地、体块、功能、空间到构造等的整体构思,而不是简单地手法集成。

另外,对于规划快题,我认为首先就是规范的掌握,其次,因为我之前没接触过这么大尺度的设计,所以我还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规划案例进行抄绘、分析,规划题的主要是言之成理即可,所以还算比较好准备。

最后是技术快题,根据近几年的趋势,主要是考察1:50的剖面图的绘制,以及一些常见的构造做法、材料,还很重视绿色建筑太阳能的利用,所以在平时需要重视相关的技术及东大老师做过的相关案例,像是C-house


研途经验 | 今年最强跨考攻略—从土木到建筑:逻辑战胜记忆障碍_第1张图片
快题设计1
研途经验 | 今年最强跨考攻略—从土木到建筑:逻辑战胜记忆障碍_第2张图片
 快题设计2

02:建筑学综合

首先,我知道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不可能只是凭借记住来应对这门考试,所以我努力找到建筑学综合中各门学科之间的逻辑,并想办法将他们融入到我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去,这样一方面我的记忆负担减轻了,同时这种对知识的掌握方式也更利于知识的输出运用。

我认为应该将建筑学综合当做建筑设计原理来学习,不论是建筑史还是建筑技术,都不应该被动的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主动地发现他们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且这几年来东大出题的趋势也是越来越灵活,却来越考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和综合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推荐资源

同尘建筑:微信公众号,很多专题的视屏免费;慕课;b站上建筑史相关视频。

这一部分的复习我想分成三个部分讲,建筑史部分,建筑设计原理部分,建筑技术部分

建筑史部分:

准备考研之前我就有凭着兴趣看过一些中建史、外建史的相关书籍,算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这个阶段也只是停留在对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在开始准备考研之后,我在想建筑学学习建筑史的意义,我的认识是通过对建筑史的学习来掌握建筑设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生产力、自然环境等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从而指导建筑设计向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对建筑史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于对史实的掌握,应该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主动地构架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找到建筑的形式逻辑,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建筑的共性, 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建筑史的学习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泛读。如中建史推荐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图说、华夏意匠(李允鉌)、华夏营造(王其钧)等书目,以及东大的ppt、上课录音、网络资源(清华的中国建筑史视频课等)。

其实不要看书的总量有很多,其实知识点就是固定的那么多,泛读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的语境下熟悉同一个知识点,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同一种现象。起到的作用都是加深对知识的映像及理解。

■二 搭建框架。我认为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提供的知识框架,编写教材的人也只是以自己认为合理的一种方式来输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我的方法主要有两点:

一是带着问题去看书,比如在学习明南京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城市的轮廓是怎么形成的?三个功能区为什么是现在这种排布方式?为什么会有四重城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瓮城?这种不规则的平面是怎样实现皇权的强化的?总之就是努力补全逻辑漏洞的一种思维方式;二是合并同类项,比如找到私家园林的共同点(布局,游线组织,对景借景,要素处理等),并比较在各个方面各个园林做法的差异和取得的效果优劣。 

■三  注意图文结合。图片比文字好记,这一点对于一些信息类的知识尤其适用,比如晋祠圣母殿的立面和平面的描述。


研途经验 | 今年最强跨考攻略—从土木到建筑:逻辑战胜记忆障碍_第3张图片
图:晋祠圣母殿的立面和平面

■四  输出。我的方法一个是通过真题训练来查漏补缺,另一个是写一个关键词,然后开始发散思考,努力将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全部都串联起来。如轴线,我能想到中国古代的都城、宫殿、坛庙、陵墓、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广场、宫殿、花园,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集权统治,除了轴线,还有串联在轴线上的一个个封闭、开敞、大小对比的空间,主要建筑物在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在轴线两侧,轴线两侧建筑物(小品)对称排布等。

■五  与建筑设计线关联。这一点就是将建筑史中学习到的建筑当做案例来分析他们的设计手法,应对矛盾的策略等,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吸收。


到了11月末我基本上就是将建筑史按照自己的逻辑框架总结成了几张A3纸,复习压力减轻了不少。

 建筑设计原理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建筑师、建筑学报、外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简史。

一  建筑设计原理:我是在考研初期看过一遍,后来根据东联划的重点又进行了一遍总结,这本书的内容跟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都有比较大的重复,所以我后期就没有怎么看过。

二  城市设计:这本书我也是在考研初期看过一遍,后来是根据东联的笔记以及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了一轮整理,知识量也在一张A3纸以内。

三  建筑史,建筑学报:这些期刊论文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考题中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阅读,也可以扩宽知识面,了解近年来建筑学关注的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和实践。

四  外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简史:这两本是去年学硕方向新加的书目,虽然后来没考,但是我在备考阶段也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外国美术史主要是以时间、地域、流派的发展为线索,其中文艺复兴和近代为重要时间段,特别是近代的后印象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对建筑学的发展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流派要重点掌握。中国美术简史主要是以山水画的发展为线索,着重掌握各朝代山水画的特点及其社会因素,重要画家及其绘画理论、代表作的特点。

 建筑技术部分::

建筑技术主要包括:结构、物理、构造

建议物理和构造一起看,他们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个别章节有大量重复,如保温、隔热、隔声,同时结构、物理可看做原理,构造可看做具体措施。

建筑技术也建议以问题为主导而不是被动的灌输知识。

一  建筑结构:我是建筑结构出身的,备考的时候看了一下历年真题,建筑结构考的都很基础,所以复习的时候只是看了东联整理的建筑结构的相关知识。

二  建筑物理:我是对整个建筑物理书整理了自己的知识框架,能够对于房间进行热、光、声、空气四个方面的分析。

三  建筑构造:对建筑构造的学习应该现在头脑中有一个基本框架,就是影响构造设计的主要因素:外界因素(外力、自然气候条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人为因素)、建筑技术因素、经济因素、艺术因素、使用者要求等。然后对于构造相关的问题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除了教材之外还推荐看建筑构造200问。

■构造图:根据每一个建筑部位的需要,掌握构造层序,建议按照功能需要进行构造做法的分类整理,要注意的是,同一种功能会有多种构造做法,掌握其本质原理才能举一反三。

另外从今年开始建筑技术的考题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最后一题考的是对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等知识的综合掌握,还需要对前沿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是要对很多技术原理有充分理解,另一方面在平时案例学习的时候也要对其技术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积累。

03:政治

政治我虽然看的比较晚(9月),前期强度也比较低,每天基本上只花2小时(11月下旬之前),但是后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所以还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我是9月开始看徐涛的网课,10月开始做选择题,但我的选择题部分做的比较烂,后期时间分配的不太合理,导致做肖8的选择题都是30分左右,当时就是很慌。所以我整个12月份都在疯狂的背分析题,我是买了比较多的资料(肖4、蒋5、徐涛的小黄书),我发现他们压的分析题范围很广,要是按顺序背的话很浪费时间。

所以我又找到了腿姐(b站)的冲刺班视频,她把考研政治各大机构的分析题做了一个总结,按照框架、知识点关键词总结出来,并且提供了一套应对方法,即解决了解题,又解决了答题,而且还不用怕背的东西都被写在题目里的尴尬,强烈推荐。

04:英语

我是8月才开始准备,主要是做真题,一天一篇阅读,中间有穿插着看过一阵子题源报刊阅读,我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而且复习强度比较低,导致分数比较低,这里说一下我的经验教训,就是一定要背单词呀~

05:总结

万事开头难,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作为动力。

考研是一个再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想要偷懒,但是一旦想清楚自己想要去的方向,下定了决心,什么样的难题都会不在话下。另外,考研时期的心态也很重要,可以适当的看看优秀的研友来激励自己,但也不可以否定自己的努力。

考研过程的收获远比结果意义更加重大。

道阻且长,希望大家可以怀着足够的决心和信心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途经验 | 今年最强跨考攻略—从土木到建筑:逻辑战胜记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