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墨斋夜话——馉馇

        对这两个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懵懵的,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读。我按方言读出来,估计胶东半岛上了岁数的人恍然大悟似的会意一笑:“噢,原来是饺子呀!”对,馉馇就是胶东半岛对饺子的一种古老叫法,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清楚。

          馉馇正确读音是[gǔ zha],原来叫“馉饳[gǔ duò]”。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旋切细料馉饳儿”。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市食》载有“鹌鹑馉饳儿”。山曼等《山东民俗·日常食品》:“大鱼馉饳:取新上岸鲜鲅鱼,片肉,剁或切为馅,少佐盐,略加韭菜、油,包为饺子,大如小儿拳,煮熟,每碗只盛两只,中等饭量,六七只尽饱,吃来极为酣畅”。这做法确是饺子,但个头堪称包子!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如何从馉饳转为馉馇,尚无史料可考。但基本明确的是,无论是馉饳还是馉馇,基本都是在山东区域内使用,且馉馇根据网络调查,潍坊以西没有网友呼应认领,东边到威海、荣城都有此叫法。

        馉馇是饺子,但馉馇汤就不一定单指饺子汤了,胶东有些地方把疙瘩汤叫成馉馇汤。鲁中一些地方有“馉馇头”的叫法,贺宽叶在《高考记愧》里写道“(母亲)捧给我一大碗餶飵头(鲁中地区方言,指煮熟的面团)”,这里的飵字是多音字,没有过与馉(餶)合用的先例,应该是“馉馇头”。有网友讲,淄博市张店区四宝山镇有的村,麦地里有一种野菜,叫“餶飵头”,后来改在大棚里种养,这个应该也是“馉馇头”。实际如何待考。

        胶东大多数年龄大的人,“馉馇”两字会说但不会写。这种字非常多,实际上每个方言词汇都有对应的汉字,五千年文明不是白叫的。但教育的缺失让很多古老文化遗失,珠海拾贝是此文的目的,让文化有序传承,让历史更加清晰。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墨斋夜话——馉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