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  昨天 19-3-1

2018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优秀展览选登

“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书写的人,而是不懂得摄影的人”。这是德国艺术评论家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曾经有过的前瞻式预见。

预言成为现实,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进入读图时代,且不说西方,仅仅在中国,当照相机成为公众消费的时尚“玩意儿”,当手机也能拍照且成为人人拥有的表达方式,摄影走进千家万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已经来临,尤其是那些热衷旅游,喜欢用照相机拍摄大自然的摄影群体,用作家木心的话说:“乐其乐亦喧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大自然的漫游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享受摄影的快乐;更在交友的过程中,大家相互提携,共磋影艺。人间之真情,就交融于相机的“方寸”之间。

正是在这种同道交友的行摄旅途中,我和青年摄影家余泉不期而遇。他对摄影的执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其观察景物独特的眼光,也使我看好这个被业界逐渐认知的后起之秀。他作品中灵动的气韵,慢门控制的极光乍现,无不体现出纯熟的摄影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道是:万物皆出于心境,而成于意境;镜中有境,故境缘镜生。

正如他对于作品《境界》的描述:“境界既是一种观者的态度,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种企盼,所以在遥远的时空里,我们一直在寻找抵达的方式,而摄影便成为了其中的一道桥梁。”

在我看来,正是他并不满足于对客观自然美的再现,不甘于停留在“为愉悦目的的美的艺术”的初级阶段。我在他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他转而开始寻求内在精神即“第二自然”的仰望之中。我赞同余泉对艺术创作中理想境界的更高诉求,也欣赏他在表现大自然的瑰丽景观中对每一幅作品——“凝固的时间点”的升华。毕竟,触及心灵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视角,往往也产生于陌生之所在。

30年前,差不多和余泉这般年龄的时候,我也曾一意孤行,行摄西藏。不知有多少个露宿旷野的不眠之夜,仰望星空,思接千载。

如同时光穿越,我们对艺术的理想境界之探寻,此刻,竟不谋而合。据我所知余泉并不是以摄影谋生的职业摄影师。但他对摄影所投入的全部热忱——时间和精力,是许多职业摄影师们所无法企及的。

尼采曾经说过:人生的根本归宿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试验室;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即把这个奇异的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余泉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同时兼容了商业与艺术,并且做出了好的成绩。祝愿他,在激烈竞争的商海大潮中,仍然为自己保留一块艺术创作的空间,去感受摄影的无穷乐趣。


余泉作品: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9年·第8期·16版

摄影:余泉

文字: 于云天

编辑:唐瑜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品 | 余泉:境界-中国摄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