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设计学(三)如何挖一个情感的坑

行为设计学(三)如何挖一个情感的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何用聚焦问题,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通过逆向课程设计,再大学教授们的应用。


以下摘抄原文:

在课程设计学校活动的第一天下午,帕尔默向大家介绍了一个叫作“梦想训练”的活动,活动的灵感来自L.迪伊·芬克的《创造深刻的学习经验》一书。

与会人数为25~30人,帕尔默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有这样一组理想的好学生。他们专心上课,守纪律,记忆力甚佳……现在,请为这个句子填空:3~5年之后,我的学生们仍然记得_____;或者说,他们仍然能够做_____;抑或,他们仍然觉得_____是有价值的。”

“画外音”这个是让大家了解现实与差距的第一步,完成大家对美好现实的诠释,然后都写到白板上。

大家的答案,每个人的切入角度都很类似:很少有答案是涉及课程的具体内容的。

比如,那位数学教授并没有说他希望学生们记住链式法则,而是希望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保持发自内心的兴趣。

现在,帕尔默已经做好了让大家被现实“绊倒”的准备。

他提醒大家,刚才写下的,其实就是他们为学生设置的首要目标。

接下来,他让大家把带到课程设计学校的课程大纲拿出来,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现在的课程大纲中,有多少内容能够让学生们越来越接近你为他们设置的梦想?

一阵尴尬的沉寂掠过会议室。回想起某个时刻,一位叫作乔治·克里斯特的生物医药工程教授不禁笑出声来:“我看看教学大纲,回答说,‘一点儿也没有’。

”绝大多数的教授也得出了同样的答案。

这个时刻,真如一记重锤。 环境科学教授德博拉·劳伦斯表示:“我很快意识到,我的教学大纲毫无用处,完全没有涵盖我的教学目标。”

这就是帕尔默的梦想课程设计,在适当时机给大家一记重锤,从情感导入,让大家自我察觉,课程是不是最好的,各位的内容和情感的无缝融合,让课程设计变得有了些许色彩。

通过本书的描述,我曾想到在做应届生最后一堂课程,我就是应用了这个方法,但是自己不清楚,用的比较浅。

通过这个书中表述,我们能够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做如下内容。

明确课程大纲,

再一次罗列课程目标

抛出问题,课程大纲是否可以支持课程目标,用更准确的言语阐述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大纲。

期待下一次我的课程设计课程,一定有不一样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设计学(三)如何挖一个情感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