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是什么感觉?79 人物推荐 蒋方舟

年少成名是什么感觉?79 人物推荐 蒋方舟_第1张图片
79.jpg

昨天刚买蒋方舟的新书,今天就被推荐了蒋方舟的访谈。

““虚伪”曾经是我的一种防御策略|KY访谈:曾是“讨好者”的蒋方舟和她的亲密关系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cyMDU1NQ==&mid=2247489071&idx=1&sn=4a9401fd0dc63672166a9763f0dae782&chksm=9fc53f6ba8b2b67dc69b40ca4d785d9e12e7ef57959ced34aff1c1c6a658db81593c2842d94c&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她的印象是从圆桌派开始立体起来的,她是圆桌派这个谈话节目的长邀嘉宾,主持人窦文涛,常见的搭配是加上马未都,和一个新嘉宾进来,组成4人圆桌谈话。新加入进来的,有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梁文道,程丹青等也都来过。

那是2016年的节目,蒋方舟在那一年是27岁,跟一桌子年纪平均大她两轮的嘉宾,在桌上聊匠人,聊生活,感情,八卦,当时我觉得她是压不住的。她的年龄,她的见识,特别是她的谈吐,我隐约感觉她表现出来的姿态是微小的,她自黑,恨嫁,讲小时候不受待见,她的谈话内容大多不是为了带领谈话节奏。就像我们跟更高层级的人坐在一起,心里反复措辞,担心小心翼翼说出来的话,打断他们的思路,但又想要证明自己是能参与到这个层级的聊天中的,担心谈话被边缘化的紧张,放不开,打不开。

这篇文章内容,提到了这一点。

在这场访谈中,她直面自己曾经的“虚伪”,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防御模式。

她对自己以前的形象定位为“讨好者”。“我在成年前都没有什么朋友,没有很好地习得和别人的相处方式,却渐渐习得了一种最不会犯错的、近乎“谄媚”的生存之道:****总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时担心冷场,想要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不会表现出任何伤害性和攻击性。

这种情绪的出现,只有在遇到危险,拥有强烈的不安状态,才应该出现。而她,确实因为成长经历的原因,都是越级交往,从小是名人,因为名人光环被大人认可,进名校。很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嫉妒,虽得到大人的认可,但日常交往的,还是同龄人多。久而久之形成小心翼翼的本能。“就像动物遇到危险就在地上蜷成一团”。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为什么你不喜欢蒋方舟?”,一个匿名答案写出了心声,“作为跟她年纪相仿的人,我嫉妒为什么命运不把这种幸运加持在我身上”。

所以不是不喜欢她,而是羡慕嫉妒她的经历和成就,因为看起来似乎我也能。既然幻想中的的事在眼前的人身上发生,那就不怪我生恨了。

这不是她第一次面对媒体说自己是“讨好者”的性格。她在2014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比较灰暗”,“习惯了媒体化的夸张表达,很难与人进行真正日常的对话”,“自己是在21岁以后才开始建立对他人毫无保留的信任”。

蒋方舟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脱变的,很多人酸她“这么多年写作水平一直没有提高过”。我是不认可的。她的见识,她的经历,她的文字成长,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连续看可能不觉得,但是间隔来看,是会惊讶于她的变化。

断断续续关注她几年,看过早期的文字,这次看这本“东京一年”,是能感觉她不破不立的蜕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东京生活一年,完全陌生的环境,不被周围目光所注视。她说,我很惊喜这一年我学会了吵架。这样一个敏感自己内心变化的人,说她没有成长,是不可能的。特别她还笔耕不缀,“我每天休息的时间就是饭后跳郑多燕”。换成其他人,多少人能做到?

她现在的状态,是远远还没有停下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给她下定论,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我们能做的,是不放弃自己的成长,她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同行者。套用她很喜欢的《灌篮高手》片尾曲“直到世界尽头”,燃起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少成名是什么感觉?79 人物推荐 蒋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