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3.6-7: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第十三」6-7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6 孔子说:“为政者自身守正,不用教令(行正道),民众也定会去行;为政者自身不正,即使教令(行正道),民众也不会服从。”

7 孔子说:“鲁卫两国的政事,真像是兄弟呀!”

【注释】

“其”,此处指为政者。

“身”,自己、自身。类似用法如“以身作则”。

“正”,合于正道。

“令”,此处指教令民众使行正道。

“鲁”,鲁国,周文王嫡四子周公的封国。

“卫”,卫国,周文王嫡九子康叔的封国。

【评析】

所谓“正”,就是合于正道,就是在思想上尚仁好义,在行为上守礼行义。合于正道的社会稳定和谐、长治久安,治理效果最好,治理成本最低。因此,一个理性的为政者,即便是出于维护统治地位的考虑,也会希望民众所行能够合于正道。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参见《善读「论语」12.19》)。就是说,为政者的德性像风,民众的德性像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又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参见《善读「论语」12.17-18》),以及“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参见《善读「论语」13.4》)。可见,为政者自身的行为,才是对民众最有力的教化。因此,民众能否行得正的关键,既不在于为政者怎样希望,也不在于为政者如何教令,而在于为政者自己能否以身作则,能否好义行礼。其行守正,则“群下归心”,万民拥护;其行不正,则“礼崩乐坏”,万众离德。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善读「论语」13.6-7: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_第1张图片

《左传·定公六年》云:“太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太姒”(音“太四”)是周文王的正妻,生有十子。十子中,以周公与康叔的关系最为亲密,可见康叔亦必厚德之人。后来周公封国在“鲁”,康叔封国在“卫”。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以为康叔治国之法,并告诫康叔要明德宽刑、爱护百姓,要借鉴殷商的兴亡之道。康叔为人有德,治国有方,卫国很快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由于鲁卫两国的封国之君本属嫡亲兄弟,建国之初的治国思想也同出一源,春秋之世的礼崩乐坏又甚为相似,因此孔子叹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3.6-7: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