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势如破竹

策略概述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用之于教学,则应当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积极地造势,因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鼓作气,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描述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

韩军在徐州所上的一节示范课,课文是诗人艾青为纪念自己的保姆大堰河所作的一首抒情长诗《大堰河一 我的保姆》,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

  韩老师上课,一开始先调侃自己,作自我介绍:“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  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读(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症),这个,这个,还有这,共二三十来个呢。”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学生,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老师。这一调侃,韩老师  自同 动把自己平凡的一面暴露给了学生,把自己拉下了“神坛”,缩短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  知理距离,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

  然而,这还没完。接着,韩老师居然要给大家唱歌。“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身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韩老师缓缦来到电脑终端前伸手轻按,一曲深情、动人、悠扬的笛子协奏曲《遥远的思念》,在整个教室中回荡。

  学生被搞糊涂了:语文课上唱歌?既纳闷又好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韩老师才一语道破玄机:“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一《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着,时急时缓,时起时落,仿佛与诗人艾青的身份进行了时空置换,仿佛置身于大堰河的墓前徘徊哀悼。韩老师自己都数次忍不住掏出手绢拭去眼角晶莹的泪花。

  全诗朗读历时14分钟,全场寂然。读毕,掌声雷动。

  韩老师面带微笑:“我读得好吗?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学生群应:“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

  “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

  .....

  文未讲而情已至,课堂学习的成功已可预见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 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有效的“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中的“协作”与“会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达到自我的“意义建构”。这与孙子所认为的“势”的作用不谋而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能积极地把握住课堂中的“势”,积极地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来营造课堂中的“势”。

  《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诗人 艾青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叙事长诗,时间已经远离学生时代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社会经历也不足以完全理解长诗的内涵,更别提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加之,陌生的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本课的教学之路充满障碍。

  然而教师面对陌生的课堂和学生,积极地开始造势,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和老师有距离,比较紧张,不要紧。老师自曝己短,拿痘说事,展现自己平凡的一一面,营造出“轻松”之势,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

  学生和课本有距离,对课文不感兴趣,不要紧。老师先来唱首歌,在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中,营造出“诱人”之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期盼中,揭开谜底一“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一《大堰河-  我的保姆》。”

  文章远离时代,学生不了解课文的内涵,不要紧。教师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出“陶醉”之势。学生情绪由此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人到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朗读完毕,学生已进人了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情境的“势”之中,沉浸在诗歌的情感之中,不能自拔。这时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学生的领悟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势利导,势如破竹)